提起司馬光,人們總是會想起他砸缸的故事,想起他的聰明。其實,除了聰明,司馬光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品質(zhì)呢。
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縣),那時,他的父親司馬池在光山擔(dān)任縣令,所以給他起名為司馬光。
司馬光在父親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酷愛歷史著作。在他六、七歲的時候,有一回到鄰居家去玩,恰巧趕上那家的大人正在給孩子們講書。司馬光站在一旁安靜地聽,不知不覺聽得入了神。回家以后,司馬光興沖沖地把自己聽來的故事講給家里人,大人們都紛紛夸獎他。從此,司馬光對讀書更來了興致,尤其是那天他聽過的《左氏春秋》。
你一定認(rèn)為,司馬光是一個天資聰穎、記憶力超群的孩子。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司馬光雖然喜歡讀書,理解能力也比較強(qiáng),但是記憶力遠(yuǎn)不如他的兄弟們。古時候讀書非常注重背誦,在誦讀的過程中來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領(lǐng)會寫作的技巧。家中請來的老師也要求司馬光他們背誦。司馬光的兄弟們只需要誦讀一兩遍就會背了,可是司馬光卻需要讀上十多遍。所以,當(dāng)別人都出去玩時,司馬光仍留在教室里背誦,直到背得滾瓜爛熟為止。為了學(xué)習(xí)更多知識,他把全部時間都花在了讀書上。
但他也免不了有讀書困倦的時候。怎么辦呢?他想起戰(zhàn)國時期“錐刺股”的蘇秦,又想到東漢“頭懸梁”的孫敬,決定效仿他們。在一天午飯后,司馬光沒有像往日那樣忙著讀書。而是到柴房找來鋸子和砍柴刀,精心挑選了一段圓木,然后把圓木外表的樹皮用砍柴刀剝掉,又用鋸子把圓木截成枕頭那樣長短。于是后來,每當(dāng)他讀書困倦了,就枕著這段木枕頭睡。因為木枕頭不舒服,睡一小會兒就會感到難受,若想抬起頭來換個姿勢再睡,木枕頭就會滾動,也會驚醒睡夢中的司馬光,這樣他正好能起來讀書。這只木枕頭伴隨司馬光許多年,他給這個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正因為司馬光堅持勤學(xué)苦練,積累了淵博的知識,成為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后來,他受命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全書三百多萬字,記載了16個朝代共1362年的歷史。為我們了解歷史、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xùn)、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司馬光勤學(xué)苦練,最終取得成就的故事,生動地闡發(fā)了“勤能補(bǔ)拙”、“天道酬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