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佳麗(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qū)嶒炗變簣@)
金秋十月,主題活動“橘子”活動的開展讓孩子很是喜歡。孩子動手自己剝橘子、當一片一片的橘子送入口中,孩子臉上洋溢著甜甜的微笑。突然欣欣噔噔噔跑到我面前說道:“老師,你看我的手指甲涂上指甲油了!”我一看:“還真是一圈橘色的指甲油?!薄拔乙灿?,你看你看?!焙⒆觽儬幭瓤趾蟮嘏e著手指頭給我看。
我的思考:“顏色從哪來?”我心里蹦出了思考已久的問題,也許小班也能開展STEM課程。
我的引發(fā):“寶貝們,你們手指上的顏色從哪來的呢?”面對我的問題,有的寶貝說是橘子皮,有的寶貝說是橘子汁。
我的等待:我耐心傾聽孩子對結(jié)果的種種猜測,在結(jié)果沒有呈現(xiàn)時,我對孩子的觀點表示認可,這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圍,從而激發(fā)了孩子的猜想活動。
我的激發(fā):當我拿起一個橘子,輕輕剝開橘子皮,驗證孩子的猜想結(jié)果,有的孩子瞪大了眼、有的孩子驚呼、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想一探究竟。
欣欣一邊拍手一邊跳著說:好好玩,老師的手指甲也變黃了!
金科睜大眼睛一邊點頭一邊說:“那橘子汁會把指甲染黃嗎?”
關(guān)鍵性提問:“顏色從哪來?”這時候,孩子才真正開始對這小小的橘子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原來橘子這么有趣,還藏著顏色呢,就這樣,引發(fā)了孩子想親自試一試的欲望,探索活動也就隨之開始了。
活動目標:在探討、觀察中發(fā)現(xiàn)顏色從哪來。
1.自由討論
“顏色到底從哪來?”孩子呈現(xiàn)兩極分化狀態(tài),一部分孩子認為“小手在剝橘子皮時染上的顏色”,一部分孩子則認為“橘子汁黃黃的,肯定是橘子汁留下的顏色”。
2.實驗探索
為了體現(xiàn)實驗的公平性,我們請來了沒有剝過橘子的小慧老師和小雙老師擔任協(xié)助對象,請他們分別剝開橘子皮和橘子肉。
3.交流分享
(1)關(guān)鍵性提問:“誰的手指甲染上顏色了?”
“小雙老師的手指甲染上顏色了?!遍h可鑫迫不及待地說道。
“小雙老師剝的是橘子皮。”王文博隨后說道。
“小慧老師的手上也有一點點,有點看不出。”
(2)關(guān)鍵性提問:“為什么橘子皮的顏色染色深,橘子汁染色淡?”
孩子積極思考,大膽猜測,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橘子皮的汁顏色很深,而橘子汁的顏色太淡。
為了驗證他們的猜想,我們決定一起來取色,看看到底誰的顏色更深。
4.解析
矛盾是幼兒進一步探索的動力,我適時地提出關(guān)鍵性的問題作為一個新的刺激點,在我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追問下,孩子們探索發(fā)現(xiàn)著,通過對比和實驗等方式,讓幼兒在觀察對比、實驗操作中感受探索的快樂。
活動目標:探索、探討取色的方法。
1.自主討論
關(guān)鍵性提問:“你有什么取色的好方法?”
幼兒自主討論。
2.交流分享
“我力氣很大,我能用手捏?!睒窐返谝粋€站起來說。
“我會擠一擠,就像擠牛奶一樣,一下就能出來好多汁?!毖蜓蛞灿修k法。
3.實際操作
我們分成蘋果和西瓜兩組進行,蘋果組取皮的汁,西瓜組取果肉的汁。
三、二、一,開始,孩子使出了渾身力氣,不管是用捏或擠,蘋果組的杯子里依然空空如也,西瓜組雖然略勝一籌,但杯子里的汁卻也少得可憐。
4.再次討論
關(guān)鍵性提問:“用手捏、擠既費勁,還取汁少,用手直接取汁看來不可取,我們得想想是不是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我媽媽會榨汁的?!睒窐酚终酒饋碚f道。
“我家也有榨汁機?!焙脦讉€寶寶也搶著說道。
5.再次實驗
第二天孩子帶來了家里的各種法寶:手動榨汁機、電動榨汁機、搗藥罐子,取色游戲升級中。
這一次的取色實驗相比之前成功許多,因為不管是果肉的汁還是皮的汁都提取了很多,能肯定的是橘子皮的汁相較橘子肉的汁而言顏色要更深。
6.解析
隨著取色游戲的開展,孩子發(fā)現(xiàn)橘子皮的汁顏色更深,他們似乎也在逐漸認同手指甲上的顏色更多可能來源于橘子皮??墒俏覀儼l(fā)現(xiàn)結(jié)果已經(jīng)不重要了,因為讓他們樂在其中的是如何取色,目前階段孩子能想到的基本是機器取色法,所以我決定讓游戲再次升級。讓孩子的游戲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通過前期的活動,小朋友們對取色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一次美術(shù)活動中孩子提出要自己自主地設計與制作手帕,于是我們在STEM 課程的基礎上添加了藝術(shù)領域,變成STEAM 課程。孩子從手帕原材料的選擇到工具的拿取再到手帕的設計稿,孩子品嘗自己動手制作帶來的快樂。
孩子自己設計漂亮的手帕,有的嘗試圍圓,有的排列順序,還有的設計圖案,從孩子自己制作手帕的活動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雖然是獨立游戲,但他們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孩子在設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手帕原材料的材質(zhì)影響手帕的美觀程度;制作中敲打工具的選擇決定了上色的程度;輔助材料的添加決定了制作過程的方便性。經(jīng)過多次的實驗與調(diào)整,孩子在原材料的選擇、取色工具的優(yōu)化、輔助材料的添加方面都有了收獲。
可濕餐巾紙(不成功)分析:幼兒第一次使用的原材料為餐巾紙,游戲后他們發(fā)現(xiàn)餐巾紙的質(zhì)地較薄,容易破損,因此他們提出可以選擇較厚實的紙張來代替餐巾紙。小組討論后,孩子提出了兩種方案,一種是選用A4紙,另一種是吸油紙。由于吸油紙外圍一圈花邊,更吸引幼兒,最后他們決定用吸油紙作為新一代的原材料。
調(diào)整后選擇厚實的吸油紙(不成功)分析:幼兒在第二次使用的原材料為厚實的吸油紙,游戲后他們發(fā)現(xiàn)吸油紙因光面不顯色,因此他們提出可以選擇厚實又容易上色的紙張來代替吸油紙。小組討論時,有一個孩子提出自己家里的廚房用紙吸水性很強,而且還不易破損,于是原材料2.0誕生——廚房用紙。
調(diào)整后選擇厚實且易上色的廚房用紙(成功)分析:后期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用紗布作原材料進行取色,效果更佳。
玩具小車(不成功)分析:幼兒在第一次使用取色工具時選擇了玩具小車,游戲后他們發(fā)現(xiàn)玩具小車只有四個輪子接觸面較少,因此他們提出可以選擇更多輪子的小車代替。這時,聰明的金科提出只要輪子寬寬的就可以了。一語驚醒夢中人,小儲小朋友看了看建構(gòu)區(qū)的積木,又提出圓柱形的清水積木就像寬寬的輪子,于是圓柱形的清水積木便成了新一代的取色工具。
調(diào)整后選擇圓柱形清水積木(初步成功)分析:幼兒在第二次使用取色工具時選擇了圓柱形的清水積木,游戲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通過采用圓柱形的清水積木滾壓的方法能讓手帕初步成功,雖然接觸面增加了,但因為孩子施力較難,所以取色不均勻。因此他們提出可以借鑒小錘子捶打的方法。
無輔助物分析橘子皮小巧,在捶打取色中常?!芭堋钡簦∨笥褌冏约合朕k法,用小手扶住,橘子皮不“跑”了,可常常會砸到小手,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增添輔助物塑封膜分析:有了塑封膜的加入,孩子砸到小手的概率幾乎為零,他們玩得更安全了??墒怯行∨笥烟岢鏊芊饽さ耐该鞫炔粔蚋咔?,在捶打取色的過程中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設計稿存在的問題并調(diào)整。
增添輔助物透明玻璃紙分析:將塑封膜更換成透明玻璃紙,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及時調(diào)整設計稿,孩子玩得開心又安全。
孩子通過不斷地調(diào)整原材料、探索取色工具、尋找輔助材料,在探究—調(diào)整—再探究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了一個個趣味的轉(zhuǎn)變與成長,為邁進小學做好準備。
評出最佳探究獎、最佳設計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
拍攝小朋友們在完成手帕設計、取色工具的探索、尋找輔助材料時的照片或視頻,以及作品照片,引導幼兒從參與的積極性,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美觀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并投票選出最佳探究獎、最佳設計獎、最佳創(chuàng)意獎,激發(fā)、促進幼兒不斷積極探索。
幼兒玩取色游戲,設計、制作手帕的過程中,既鍛煉了體力、耐力和意志力,又培養(yǎng)了智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探究過程中,幼兒初步感知數(shù)量、多少、大??;欣賞了對稱美,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美,體會了個中的樂趣,同時也養(yǎng)成細心、耐心、認真的好品質(zhì)。
材料的拓展:
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代替橘子皮進行取色游戲?
發(fā)放調(diào)查表,進行親子共同嘗試收集材料,收集來的材料有:花朵、樹葉、小草等。
保留美的方式有很多,拓印取色,連顏料都不需要,直接利用植物本身的顏色,將其紋理結(jié)構(gòu)拓在紙上,這活動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對培養(yǎng)孩子的智力、耐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思維能力都非常有好處,更給孩子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和遐想以及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
源于興趣,聚于問題。本次STEAM 探究活動讓我們看到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大膽猜測到收集材料、從設計制作到測試優(yōu)化,幼兒在一次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贏得快樂、經(jīng)驗、成長,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