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濤,姚 宇
(東北林業(yè)大學 文法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野生動物保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不法分子為了獲取非法利益,非法收購、運輸、出售野生動物及野生動物制品,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2021年11月?lián)犴樕志炱偏@了一起販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緋胸鸚鵡的案件。2021年10月卓尼縣森林警察破獲了兩起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基于現(xiàn)階段的野生動物法律保護體系,提高法律條文對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的犯罪行為的適用性,已成為司法工作人員深入研究思考的重點問題。
我國關于野生動物保護的司法解釋有專項的法律條文,具體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的內容體系中對“收購”行為進行了解釋,指出收購行為不僅包括現(xiàn)金購買,還包括以物換物的形式,這是由于物品本身的價值可能較之現(xiàn)金貨幣更高[1]。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上看,非法收購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已知曉自己購買的可能是瀕危的野生動物而非人工繁育的,仍繼續(xù)完成購買行為。二是在未取得行政機關的銷售許可的前提下,以私人名義或單位、組織的名義買賣人工飼養(yǎng)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以及相關制品。除此之外,即使是私人或單位組織經過工商行政部門批準、登記、備案,但是收購的野生動物物種與其登記、備案的范圍存在偏差,或超出經營范圍的情況,或經營期限已滿卻仍然從事收購、 銷售活動的行為,都會被認定為非法收購;三是依托網絡平臺和系統(tǒng)發(fā)布收購信息, 進一步達成交易目的的行為。部分消費者對于一些瀕危動物產生了馴養(yǎng)的意愿,這為不法商家捕獵或收購野生動物行為提供了市場。例如,2022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以及網安總隊對全市54 個涉嫌非法收購、 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犯罪窩點進行了集中查處,查獲了灰鸚鵡,蜥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0 只。這類案例的出現(xiàn)提醒司法部門要不斷完善法律條文更大力度地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
關于野生動物非法運輸?shù)乃痉ń忉屩?,將非法運輸行為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界定為以下幾種:一是攜帶行為,是指個人將珍貴或瀕危的野生動物以及制品攜帶到某個地方的行為[3]。二是通過郵寄的手段,將野生動物通過快遞或物流的方式運送到另一個地方的行為。雖然對于快遞公司來說這類物品本身就屬于禁止運輸?shù)呢浳锓懂牐缸锵右扇送ǔ愿哳~的快遞郵費以及大量的發(fā)貨需求,誘導物流或快遞公司完成非法運輸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未能抵抗利益誘惑的快遞或物流企業(yè)會接收相關訂單,幫助犯罪分子進行非法運輸。三是通過第三人完成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運送。四是通過交通工具直接運送。這是行為人直接通過交通工具自主運送動物到某地的行為,這種行為主要是為了規(guī)避在運輸過程中被他人發(fā)現(xiàn)。
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獲取主要是通過出售的方式完成。出售后消費者可獲取相關的制品,滿足其消費需求,而非法出售的行為人會被認定為犯罪行為的主體。關于非法出售的行為,若進行細分,可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直接將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進行非法出售, 以獲取高額的利潤;二是將瀕危野生動物直接殺害,獲取相關制品進行售賣的行為;三是雖然相關的個人和單位具備人工養(yǎng)殖的資質, 但其在具體的經營過程中未經批準,出售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4];四是依托網絡平臺非法出售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另外,一些以營利為目的對瀕危野生動物進行加工、利用的行為也屬于非法出售的范疇。在加工、利用的過程中,具體的工作人員往往是被個人或單位組織雇傭的。因此,其行為是否被納入犯罪行為的范圍內,仍然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工作人員從事了以營利為目的的加工行為,就應當被認定為觸犯了法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從事加工的人員需要根據(jù)不同的實際情況對其是否犯罪的認定進行區(qū)分。若部分人員已知自己正在加工瀕危野生動物,則無論是否以營利為目的都應當被認定為共犯;而另一部分在主觀或客觀上并未表現(xiàn)出出售意圖的加工從業(yè)人員,則可不被認定為犯罪。從這個角度分析可知,是否被認定為犯罪行為,以行為主體是否存在主觀故意的現(xiàn)象為基礎的判定標準。
從現(xiàn)象上進行分析,可知野生動物死體主要是指野生動物軀體的器官各方面生命機能已然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下,不再運轉。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上來說,當公安機關偵查相關案件時,往往會查獲到一些野生動物的死體,我國當前的法律解釋中對野生動物死體的認定,并沒有形成一個非常規(guī)范的內容體系。因此,在司法審判的過程中,對野生動物死體的認定也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例如在海南發(fā)生的一起非法收購運輸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案件中,法院認為被告人所收購的野生動物褐翅鴉鵑確實為動物死體。但由于動物死體的完整性較好,未經過加工制作,也未形成最終的動物制品[5],實體也未經過去毛處理, 同時未經過成品或半成品制作的過程。因此,認定為不屬于對瀕危野生動物進行加工制作的行為。另外,在判決中,認為非法收購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罪名在客觀上必須達到非法收購的行為要件,而上述所涉及的褐翅鴉鵑的皮毛依據(jù)相關規(guī)定不屬于刑法中對野生動物制品的認定范疇,因此,該案件中對野生動物死體的判定標準在實質上能夠達到構成非法收購瀕危野生動物罪的構成要件。依據(jù)《刑法》中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被告人判處3年有期徒刑,緩刑4年,并處以罰款人民幣5000 元。然而,在另一個與此案件相類似案件的判決中, 被告人的行為方式為非法出售穿山甲死體,法院依據(jù)掌握的證據(jù)將該案件認定為構成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采用的定罪情節(jié)較為嚴重, 魏某某等同案犯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6]。從上述兩份判決書的判決結果可看出,野生動物尸體的認定標準存在比較顯著的差異。法律認定的側重點不同,會直接影響量刑的額度。具體來說,兩份判決書對于動物死體的認定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個案件中,認定必須經過加工的程序才可被認為是動物制品。在這一判決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 判決時對于法律條文的文字進行了細致地分析, 這有利于對犯罪嫌疑人形成一定的人權保障,但相對來說,做法的刻板性較強,若案件的復雜程度較高,則這種認定方式顯示出一定的拘謹性。在第二個案件中,認為構成犯罪不需要以是否經過加工程序為依據(jù),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是在一定限度上打破了墨守成規(guī)的局限性,能夠對人權保障和犯罪控制兩者的平衡進行一定的衡量。
從司法實踐來看,對于非法運輸野生動物行為的犯罪形態(tài)的認定標準有兩種:一種是以運輸行為的順利完成或未完成的標準,來認定應當以是否已經交付完成并開始運輸行為為評判標準。當行為人實行將涉案標的物轉移到受托者的行為,標的物處于運輸?shù)臓顟B(tài)后,即可認定為雙方交易完成,在此種行為下,就可以認定行為人構成犯罪既遂。這種觀點是以民法中買賣雙方對標的物運輸為參照標準。二是只要認為運輸行為已經開始以及交付為前提就可以判定犯罪行為人實施了犯罪,倘若在運輸?shù)倪^程中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無法將與案件有關的標的物運輸?shù)诫p方約定的指定地點,那么就可以被認定為犯罪未遂。例如,在(2016)粵16 刑終83 號的判決書中, 法院就對運輸野生動物行為的既、未遂狀態(tài),作為判定是否犯罪的標準。在具體的案情中,由于動物尸體在第二次運輸?shù)倪^程中被查獲,對方交易人吳某某未能按時提取到涉案標的物,但本案的涉案物在具體的實踐行動中已經交付托運環(huán)節(jié),非法運輸行為被認定已經實施,這意味著犯罪行為達到了既遂標準。這時涉案物是否已經到達交易對方人員的手中,完全不影響對非法運輸既遂形態(tài)的認定。而在另一份判決書(2017)新22刑終38 號刑事判決書的案例中, 被告人劉某某已經支付了錢款購買了野生動物高鼻羚羊的羊角,但在賣家交付運輸?shù)倪^程中被查獲。因此,劉某某并未收到貨物, 在此份判決中認定為犯罪未遂形態(tài),可見犯罪形態(tài)的認定標準也存在差異性。
在主觀上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是否具有主觀上的明知和故意是判斷該罪的定罪量刑的難題。在司法實踐中,通過被告人供述作為直接證據(jù)用來證明被告人事先對珍貴、 瀕危野生動物的具體品種、品類和動物所在的保護級別。但以被告人供述作為直接證據(jù)的言辭證據(jù)存在易變性的特點,特別是該罪在刑法中設置的刑罰較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審訊或者羈押的階段中思維認知會受到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產生本質的變化。譬如在這種野生動物資源案件的辦理過程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移送檢察院、檢察機關負責移送審查起訴的階段中存在否認供詞、徹底翻供的情況。在能夠證明主觀的證據(jù)缺少的前提下,一旦在證據(jù)的證明力上缺乏,極易嚴重阻礙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憑借搜集客觀證據(jù)來證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方面的證據(jù)之間的關聯(lián)性上必須要細致甄別, 反之,容易導致落入有罪推定的陷坑中??陀^行為具有隱秘性較強的特點,出現(xiàn)對直接證據(jù)的缺失[7]。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現(xiàn)對野生動物制品需求量增多的現(xiàn)狀,在國家大力打擊的情況下,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手法隱秘性日益提升,可以直接作為證據(jù)使用的直接證據(jù)寥寥無幾。在交易中,交易雙方以不留下紙質版材料為原則,即便是一些必須采用紙質交易的情況下,也不會明確標明交易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缎谭ā?中將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作為量刑情節(jié),然而在現(xiàn)實交易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往往以斤作為計量單位,只依據(jù)交易資料上體現(xiàn)的計量數(shù)字,不能直接確定其客觀的行為屬性,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間接證據(jù)的補充,這將會大大地增加證據(jù)的證明難度。在國家大力打擊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大趨勢下,依然知法犯法繼續(xù)從事野生動物資源交易的行為的大多數(shù)為“職業(yè)”慣犯,不但具有較強的反偵察能力,還在收購、運輸、出售環(huán)節(jié)中處于較為隱秘性鏈條,難以察覺,將全鏈條全部打擊的幾率成功的可能性極其低下。另外,由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長階段從事野生動物經營的活動,在其用來存儲野生動物的倉庫中極易出現(xiàn)曾經留存的同種類野生動物,出現(xiàn)數(shù)目混同,數(shù)量不清的問題,從而更難以界定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
現(xiàn)行《刑法》中未對野生動物死體進行明確定性,因此,野生動物死體采用合理的評定標準,對于是否構成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罪起到關鍵性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認定標準, 一是將野生動物死體認定為野生動物, 二是將野生動物死體認定為野生動物制品,這兩種認定標準會直接導致出現(xiàn)同案異判的情況。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37號)》的相關規(guī)定,非法收購、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的定罪與量刑是以犯罪對象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多少來確定;非法收購、運輸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的定罪與量刑是以犯罪對象野生動物制品的價值大小來確定。本文認為將野生動物死體認定為野生動物制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在社會一般人的認知中,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應當屬活體,而其動物死體已經不具有任何生命特征。在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將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死體認定為野生動物儼然違背常識且不符合罪刑法定基本原則的要求。其次,比對捕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與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犯罪對象時,將野生動物死體評定為動物制品時,更好突出捕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的殺害行為,將野生動物死體認定為野生動物,則殺害行為無法成立。最后,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所保護的法益是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資源,倘若基于自然死亡的珍貴、 瀕危野生動物死體應和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具有相同的生態(tài)屬性。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資源的破壞已是既定事實, 不可逆轉。所以從資源可修復的角度來看,無論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死體采取什么行為都不會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資源再產生影響。而且現(xiàn)代非人類中心法益觀要求在注重生態(tài)利益的同時也要不損害人的正當利益,把野生動物死體當作是野生動物來保護的話,量刑明顯不利于被告。不利于保障人權。
從立法目的來看, 如果野生動物只包括活體,必然導致犯罪人員為了規(guī)避法律而選擇將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殺死后再運輸、出售,一旦案發(fā),司法機關只能按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的價值認定標準定罪量刑。與直接收購、運輸、出售野生動物的活體而言,這種行為對野生動物資源的危害無疑更大,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無疑更嚴重,但受到的刑罰卻要輕得多,這明顯不利于打擊犯罪和保護野生動物之根本目的的實現(xiàn)。
在實際過程中,犯罪未遂比照犯罪未遂更難甄辨具有一定的爭議性。犯罪未遂的有關情節(jié)對會案件判決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許多偵破的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中,公安機關將正在運輸途中或在存放點的犯罪嫌疑人一舉人贓并獲,現(xiàn)場繳獲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對于在運輸途中人贓并獲的, 不管所查獲的動物(制品)是否收購回來、是否準備用于出售,由于運輸行為已既遂,所以這種情況不涉及犯罪未遂問題。但如果是在存放點如檔口、倉庫、地窖等某些具體地點人贓并獲的,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是收購后待出售還是單一的出售,是既遂還是未遂就有爭議。根據(jù)刑法第二十三條的規(guī)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是犯罪未遂。對于未遂犯, 可以比照既逐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在司法實務中,大多偵查人員將偵查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人贓并獲上,忽視去查清犯罪嫌疑人持有的目的,是用于出售還是自用,對于其來源,是收購回來還是代他人保管。查清這些細節(jié),會影響到定何罪、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情況。對于在存放點人贓并獲的案件,要解決是否犯罪未遂的問題,就要將取證的工作重點放在所查獲的動物(制品)是否收購回來。
犯罪嫌疑犯、被告人供述作為一種與案件事實緊密聯(lián)系的一種直接證據(jù),一旦此種直接證據(jù)的遺失, 在客觀上會增加公安機關對證據(jù)的證明難度。對此,公安機關辦理非法收購、運輸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罪的案件的過程中,偵查機關人員理當將辦案重心從獲取言詞證據(jù)到外部證據(jù)搜查的轉變,全方位地搜集間接證據(jù)和其他的直接證據(jù),將間接證據(jù)所呈現(xiàn)出的不能直接證明案件事實的“小片段”,經過嚴密的有機整理拼湊出可以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事實證據(jù)。一是認定主觀明知的犯罪故意。查證屬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異常表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經常使用虛擬電話號碼、虛擬身份或經常更換電話號碼,以用來防止身份被發(fā)現(xiàn)。二是交易行為是否經常發(fā)生在夜晚或凌晨,交易地點多發(fā)生在城市郊區(qū)或農村。在交易過程中是否使用本行業(yè)熟知特殊的交易符號、標識。對于野生動物采用錯誤標注或者不標注的方法或使用特定的代稱進行標注進行交易。三是要利用現(xiàn)有證據(jù)查證屬實,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備鑒別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制品的自身認知和素質,可以結合其所受文化程度、職業(yè)、網頁瀏覽記錄等來審查認定其對野生動物的違法性認識可能性。通過調查其閱讀書籍或網上查閱的資料,以及當?shù)貙σ吧鷦游锓缸锏钠辗ㄐ麄鹘逃榷喾N因素推定其是否有主觀上的故意。四是針對客觀行為要重視搜集其他的可以作為證據(jù)使用的直接證據(jù),選取合適的方式將證據(jù)加以固定。通常情況下認為,直接證據(jù)可以作為案件事實的重要依據(jù)。在非法收購、運輸獲取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罪的刑事審判中,對直接證據(jù)的使用也甚為重視。直接證據(jù)除了犯罪嫌疑人、被追訴人口供以外,還可以通過調取證人證言、詢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鄰居等方式進行,對能夠證明犯罪主體的, 反映犯罪事實的視聽資料,如借助于高速收費站和“天網衛(wèi)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一定范圍內的視頻監(jiān)控錄像,用以確定被告人車輛運行中的起止點、時間、車輛具體信息。對使用GPS 用戶能夠查閱一定時間內的行車路線,獲取涉案車輛位置信息、精準的警衛(wèi)定位、行走里程等信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印證涉案車輛與其犯罪行為之間的關聯(lián)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取所有的能夠與定罪量刑具有相關性的證據(jù)。在“質”上,要能滿足證據(jù)的客觀真實性,且與案件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在“量”上,務必達到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程度,最大程度上證明案件事實。另外,在搜集直接證據(jù)方面, 必須采取全程錄音錄像等方式,通過客觀載體加以固定證據(jù), 確保獲取證據(jù)的合法性、客觀性、關聯(lián)性。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 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罪疑難問題解決過程中,合理評價死體認定標準、正確辨別犯罪形態(tài)以及全面搜集其他證據(jù)增強案件偵查取證技巧三方面入手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是非常必要的。從根本目標上來講,解決這類犯罪行為的罪疑難題,有利于在達到保護野生動物目的的同時,促進相關司法解釋和刑法認定更加客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