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蘭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醫(yī)院藥劑科,福建泉州 362121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常見的精神科疾病之一,其對患者的感知、情感、思維及其他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而其中部分患者可表現(xiàn)出認知功能的損害,因此在本病患者的診治過程中,認知功能狀態(tài)的改善是臨床重點之一[1-2]。對本病患者認知受損情況的評估,除各類評分外,較多血液指標也與認知的嚴重程度及變化轉歸密切相關,其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膠質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是在精神分裂癥認知異?;颊咧斜磉_顯著異常的指標,因此對上述血液指標表達的變化監(jiān)測,有助于了解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3-4]。臨床中采用魯拉西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較多,但是其研究結果的差異也普遍存在。因此,本研究探究魯拉西酮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1 月泉州市第三醫(yī)院(本院)的10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男、女各25 例,年齡18 ~64 歲,平均(35.56±10.96)歲,病程1.0 ~10.2 年,平均(5.63±1.10)年,疾病分型:偏執(zhí)型者37 例,其他分型者13 例。觀察組男、女分別為27 例與23 例,年齡18 ~65 歲,平均(35.63±11.02)歲,病程1.0 ~10.5 年,平均(5.59±1.09)年,疾病分型:偏執(zhí)型者38 例,其他分型者12 例。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年齡18 ~65 歲;于本院進行住院治療,并且符合《DSM-5 中關于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修改的建議》[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時間在6 周及以上者;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近期進行精神分裂癥治療者;合并創(chuàng)傷者;合并多系統(tǒng)功能不全者;酒精依賴者;處于哺乳或妊娠期等特殊階段者;相關藥物過敏史者;合并慢性基礎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對照組采用利培酮(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808,規(guī)格:1 mg)進行治療,以2 mg/d的劑量作為起始劑量,應用3 d 后,耐受者可增加至4 mg/d,再應用3 d,根據(jù)耐受情況,可增加至6 mg/d,不耐受者可維持在4 mg/d。觀察組則采用魯拉西酮(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320,規(guī)格:40 mg)進行治療,以40 mg/d 的劑量作為起始劑量,應用6 d 后,耐受者可增加至80 mg/d,不耐受者可維持在40 mg/d。兩組均持續(xù)治療6 周。
統(tǒng)計兩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si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評分] 及認知功能相關血液指標(Hcy、BDNF 及GDNF)。
①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根據(jù)PANSS 評分標準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精神分裂癥相關癥狀體征均顯著改善,PANSS 評分改善50%以上為顯效;精神分裂癥相關癥狀體征均有所改善,PANSS 評分改善25%~49%為有效;相關癥狀體征均明顯未見改善或加重,PANSS 評分改善不足25%為無效[6]。精神分裂癥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將兩組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包括錐體外系癥狀、催乳素升高及靜坐不能情況。③認知功能評分:于治療前、治療3 周、治療6 周后分別采用WCST 評分評估兩組的認知功能,本評分標準在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信效度均較高,其包括總正確數(shù)、總錯誤數(shù)、隨機錯誤數(shù)、持續(xù)錯誤數(shù)及完成分類數(shù),由經(jīng)驗豐富者進行結果統(tǒng)計及分析[7]。④認知功能相關血液指標:采集兩組的空腹靜脈血,采集時間為治療前、治療3 周、治療6 周后,采集量則為5.0 ml,采用醫(yī)用離心機按照5000 rpm 的速度離心5 min,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檢驗科工作人員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定量檢測Hcy、BDNF 及GDNF,嚴格按照操作標準進行操作檢測。上述方面均由本科室經(jīng)驗豐富的兩名專業(yè)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評估。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分別為[n(%)]與均數(shù)±標準差(),分別進行χ2檢驗與獨立雙樣本t檢驗,基于蒙特卡羅模擬的AlphaSim 方法進行多重比較校正后,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精神分裂癥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精神分裂癥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WCST 評分各方面評估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及6 周后兩組WCST 評分各方面評估結果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且觀察組WCST 評分各方面評估結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CST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CST評分比較(分,)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 0.05
?
治療前兩組認知功能相關血液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及6 周后兩組血清Hcy 顯著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兩組血清BDNF 及GDNF 顯著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相關血液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相關血液指標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 0.05;Hcy:同型半胱氨酸;BDNF: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GDNF:膠質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
?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危害較大,對患者認知功能的不良影響較為突出,同時本病可對患者的認知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7-8]。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狀態(tài)的評估研究中,除WCST 評分外,較多血液指標也與本病患者的認知狀態(tài)密切相關。Hcy、BDNF 及GDNF等指標作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研究較多的認知相關指標,其中Hcy 在本病患者中普遍呈現(xiàn)高表達狀態(tài),而BDNF 及GDNF 則表達相對較低,且上述指標的表達變化有助于了解本病患者認知損傷及改善的程度[9-11],故認為上述方面可作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指標。臨床中采用魯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比較研究均可見[12-13],但是其細致的作用研究不足,包括對認知方面的細致研究較少,尤其是魯拉西酮的相關研究極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魯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優(yōu)于利培酮,表現(xiàn)為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總有效率相對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對更低的同時,治療后的認知功能相關的評分與血液指標改善幅度均相對更大(P< 0.05),因此認為魯拉西酮的綜合應用效果相對更好。分析原因,魯拉西酮對5-羥色胺7 受體具有較強的拮抗作用,而5-羥色胺7 受體在認知功能的調節(jié)中具有較強的作用[14-16],因此魯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癥的認知方面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另外,魯拉西酮可有效促進額葉釋放多巴胺,因此有助于患者陰性癥狀的改善[17-18],而其對于組胺H1 等多方面的調控,則有助于抗膽堿能不良反應的控制[19-21],對于5-羥色胺7 受體也有較高的親和力,而此類受體在學習和記憶功能中的作用較強,故其相關的WCST 評分顯著改善,而上述方面的綜合改善,是其疾病狀態(tài)相關評估方面持續(xù)改善的前提與基礎,相關的認知功能血液指標的表達也隨之持續(xù)改善,故應用效果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魯拉西酮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療效及安全性均值得肯定,且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認知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