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孫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歲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語,平時不準父母殺雞剖魚,很有些良善,但對家里的所有來客卻不瞅不睬,表情木然,顯得傲慢。開始我見他只逗著取樂,到后來便不敢放肆,認了他做老師。許多人都笑我認三歲半的小孩為師,是我瘋了,或耍矯情。我說這就是你們的錯誤了,誰規(guī)定老師只能是以小認大?孫涵泊,孫老師,他是該做我的老師。
幼兒園的阿姨領了孩子們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給大家,輪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著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問:“你不要?”他說:“花疼不疼?”孫涵泊慈悲,視一切都有生命,都應尊重和和平相處,他真該做我的老師。
晚上看電視,七點鐘中央電視臺開始播放國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還是小孩,是驚訝還是嗤笑,目不旁視,雙手打起節(jié)拍。我是沒有這種大氣派的,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點事業(yè),時時小心,事事怯場,挑了雞蛋挑子過鬧市,不敢擠人,唯恐人擠,結果失了許多志氣,誤了許多正事。孫涵泊卻無所畏懼,竟敢指揮國歌,他真該做我的老師。
…………
我的老師話少,對我沒有懸河般的教導,不布置作業(yè),他從未以有我這么個學生而得意過,卻使我不斷地發(fā)現著我的卑劣,知道了羞恥,我相信有許許多多的人接觸了我的老師都要知羞恥的。所以,我沒有理由不稱他是老師!我的老師也將不會只有我一個學生吧?
(摘自賈平凹《我的老師》)
品析
選文中運用了“首尾照應議論法”,點明孫涵泊雖然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但“使我不斷地發(fā)現著我的卑劣,知道了羞恥”“他是該做我的老師”。開篇強調了認三歲半的孩子做老師是一件鄭重的事,并針對“瘋了”“矯情”之類的評價斬釘截鐵地說“孫涵泊,孫老師,他是該做我的老師”,這段擺明自己觀點的話讓讀者有些莫名其妙,引發(fā)了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結尾在敘事的基礎上照應開頭,歸納了“孫老師”對“我”的影響和改變,再一次強調“我沒有理由不稱他是老師”,這樣的處理方式,先入為主并據事說理,最后自然定論,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說服力強,能給讀者啟示和教益。
選文雖然只摘取了主體部分的兩件事,但我們會發(fā)現作者敘事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方法,每敘述完一件關于孫涵泊的事情,就插入一段議論,點明“他真該做我的老師”的理由,刻畫出了一個尊重生命、無所畏懼、不瞧臉色、大義凜然的孩童形象。
閱讀這個片段可知:許多記敘文離不開抒情,抒情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如果抒情能和議論相結合,則可以更好地凸顯主旨,表現作者情懷。也可以表現為與描寫結合的既為“敘”又為“議”的語句,這種語句不僅能給人思想上的啟迪,還能給讀者美的享受,如果用在結尾,還能達到言雖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這個片段也從形式上屬于敘議結合的很好范例。你可以先敘后議,這樣從結構上看起來是總結全文。你也可以先議后敘,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進行議論,用于表達觀點,統(tǒng)帥要寫的人或事。你還可以夾敘夾議,行文中一邊敘述人和事,一邊發(fā)表議論,既有助于揭示記敘內容的含義,又使得文章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