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莞云
紀實攝影是以記錄生活現(xiàn)實為主要訴求的攝影方式,素材來源于生活,真實反映我們所看到的。因此,紀實攝影有記錄和保存歷史的價值的作用。紀實攝影作為記錄生活現(xiàn)實為主要訴求的紀實方式,又大致可以分為人文紀實攝影和新聞紀實攝影。
紀實攝影作為社會和生活的見證行為,從一開始就為人類的自身尊嚴、存在、人性的回歸作出不懈的努力。如20世紀初美國紀實攝影家路易斯·海因對童工進行的紀實攝影提醒了公眾注意窮人的困境,促使美國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關于童工的勞動法;20世紀70年代美國紀實攝影家對日本的水銀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對公害的重視。這都是人們利用紀實攝影這一利器為人類自身利益進行斗爭并取得勝利的典范。
一
在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無數(shù)紀實攝影記者深入大涼山腹地,發(fā)揮專業(yè)紀實攝影人敏銳的洞察力和影像表現(xiàn)優(yōu)勢,用鏡頭記錄下在這片土地上所發(fā)生的歷史性巨變。曾經(jīng)的彝族同胞一步跨千年,今日的涼山熱土舊貌換新顏,涼山各族兒女以嶄新的姿態(tài)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紀實攝影人將這份寶貴的記憶永久的存留在膠片中,黨的恩情永遠銘刻心間。
在整個脫貧攻堅的歷程中,數(shù)不清的“涼山阿媽”也非常令人感動。越走進這個群體,就越發(fā)讓人佩服彝族婦女的勤勞、善良。網(wǎng)絡上有很多反映彝族人生活的照片,我也拍攝了不少,我個人認為,在這些作品中,“阿媽”無疑也是最能觸動大家心底最柔軟的部分的存在。這些彝族婦女或是洗衣做飯,或是外出做工貼補家用,她們的背上所背負的不僅是自己的孩子、田地里的糧食、更有一筐筐的經(jīng)濟作物、從縣城買回的家電……她們的背上所背負的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吹竭@樣的情景,無不激發(fā)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我想用鏡頭記錄下這珍貴的一幕幕,我想讓照片前的你更加深入體會到“阿媽”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
作為局部特寫,孩子們的臉經(jīng)常被作為畫面中最重要的視覺元素進行體現(xiàn)。在脫貧攻堅歷程中,彝族孩子的眼睛也成為影像表達的視覺中心。集中典型的從一個細節(jié)反映出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果。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布拖的一個女孩,這個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務工,她獨自一人跟著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我第一次去到她家的時候只看見滿院都是衰敗的景象。整個院子里只有少量的柴火,一間土房子歪歪斜斜,隨時都有垮塌的可能,走進屋子,第一感覺就是黑,那種黑讓人感覺特別壓抑,無法想象在距離城市僅有200多公里的農(nóng)村還有人在過著這樣的生活。女孩當時剛從山上割完豬草回到家,一個大大的背簍背在她幼小的肩上,她的臉上寫滿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沉穩(wěn),唯有從那一雙大大的忽閃忽閃的眼睛中你能看出她的渴望。也許是渴望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一起坐在干凈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知識;也許是渴望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能夠陪伴在自己身邊;也許是渴望自己的家里也能有一盞小小的燈可以照亮她回家的路。無論她在渴望什么,無疑都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在為小女孩拍下一張臉部特寫照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作為一個母親,我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能陪在我女兒身邊,把我所有的愛都給她,能夠親自參與她的每一次成長是我最自豪的事。我知道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不想陪著孩子,可是為了更好地賺錢更好地生活,他們只能選擇與孩子分開。我打心眼里心疼這個小女孩,我多么希望她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沐浴在愛的陽光下。兩年之后,我再次見到了這個孩子,這一次她背上背著的是一個嶄新的小書包,她的家也從高山上搬到了山腳下的移民安置點,女孩和奶奶住進了干凈、整潔、亮堂的新房子。她的眼睛仍是忽閃忽閃的,不過現(xiàn)在里邊洋溢的是幸福的微笑,她說快要過年了,過年爸爸媽媽就要回來了,爸爸媽媽說這次回家就不走了,要留在家里種經(jīng)濟作物,陪著她和奶奶。在看見小女孩笑容的那一刻,我真實地感受到了脫貧攻堅給大涼山帶來的變化。
三
紀實攝影是將社會中適合用紀實攝影表現(xiàn)的可視形象以多樣手法記錄和傳播,特寫作為其中廣泛使用的手法,不僅刻畫形象、展示人物豐富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同時在重大事件中具有強化主題、傳遞力量、提振信心的作用。
在這場由上而下的國家行動中,及時傳遞脫貧攻堅工作的進程,講好脫貧攻堅故事是紀實攝影人的職責和使命。這些客觀真實的感人的影像匯聚成前行路上的點點火光,照亮貧困地區(qū)希望的路,鼓舞著他們擺脫貧困,彰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
拍攝特寫照片,不僅可以從人物著手,也可以從環(huán)境著手反映一個時代的變遷。在脫貧攻堅之前從未到過大涼山腹地的人無法想象這里的貧窮程度,灰黃色的大山聳立在那里,因為天氣寒冷,山上總是光禿禿的,偶爾能看見幾處歪斜的房子,每天看著日升日落,月圓月缺,生活沒有一點變化,吃的永遠是煮熟的洋芋,穿的永遠是洗不干凈的衣服,對這些彝族老鄉(xiāng)來說,這就是祖祖輩輩過慣了的日子,他們從未想過生活會發(fā)生改變。但是國家從未忘記過大涼山這片土地,隨著各項政策扶持,為大山深處的人們送來的不僅是幫扶的人員、新建的房子、品類繁多的食物、干凈的衣服,更潛移默化的改變了這些人的生活方式。我想無論是誰,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力,這場脫貧攻堅是一場造血式的扶貧,它帶給老鄉(xiāng)的是潛移默化的改變,它把老鄉(xiāng)帶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優(yōu)秀的攝影作品能夠起到培根鑄魂、凝心聚力的作用,在這樣一場脫貧攻堅的戰(zhàn)斗中,無數(shù)的攝影作品記錄下了那一場場翻天覆地的變換,那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透過大涼山這片土地,折射出中華民族堅毅果敢、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奮勇前行的美好品質,展現(xiàn)出萬眾一心不屈不撓的精神和力量,真正發(fā)揮了藝術作品強烈的感染力,得到了社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