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與融合,兩種文化的沖突也逐漸顯露,究其根本,文化沖突源于文化差異,而這種差異不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言交際,更與非語言交際沖突的產(chǎn)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因此,正確對待中西方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往中的沖突,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兩種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相互取長補短。本文從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的定義出發(fā),從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環(huán)境語四個方面詳細總結(jié)了目前國內(nèi)眾多學者所做出的關(guān)于中西方非語言交際差異的研究,且對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做出了歸納總結(jié)。此外,還對非語言交際的應(yīng)用進行了簡要說明,并希望以此提高人們對中西方非語言交際差異的正確認識,促進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廣泛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H0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2-0069-04
一、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的關(guān)系
(一)非語言交際代替語言交際
在不曾出現(xiàn)語言的遠古時代,當原始人類想要傳遞信息、交換食物的時候,就只能通過非語言的交際手段來完成,譬如手勢和身體動作,因此在那個語言缺失的時期,非語言交際就起到了替代語言交際的作用[1]。人類在經(jīng)歷了不斷發(fā)展之后,便生成了一套完備的語言體系,但是非語言交際并沒有就此消失,而是作為語言交際的輔助形式出現(xiàn)在交際活動中。比如語言障礙者要通過手語來與人交流、傳遞信息;再比如在比賽場上裁判會通過手勢來進行指揮、維護秩序等,這些都是非語言交際行為代替語言交際的表現(xiàn)。
(二)非語言交際補充語言交際
在日常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當人們遇到無法用語言精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情況時,也會通過一些非語言交際行為來幫助表達,這時非語言交際就起到了補充語言交際的作用[2]。比如老師在講授新內(nèi)容的時候,除了可以通過言語來講解,還可以通過用手指黑板上的內(nèi)容來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強記憶的效果;再比如當我們與人初次見面時,除了言語上的問候,我們通常會面帶微笑、與人握手來傳遞友好的信息。事實上,這些非語言交際行為都對語言交際起到了補充作用,從而幫助交際者更好的表達意思。
(三)非語言交際調(diào)節(jié)語言交際
在日常生活中非語言交際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以上所說的代替、補充作用,有時非語言交際行為也會用來調(diào)節(jié)語言交際。例如,在兩個人的交談中,一個人明顯的面露難色,或是做出打哈欠的動作,另一方就會感受到交談的內(nèi)容是對方感到尷尬或是無聊,那么他就會及時調(diào)節(jié)語言交際行為,改變談?wù)撛掝}的方向。也就是交際雙方可以從對方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中接收到信息,從而調(diào)整接下來的語言交際。
二、非語言交際的方式
當今世界的文化交流愈發(fā)密切,僅僅了解語言已經(jīng)不能滿足文化交流的需要,因此充分意識到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差異則變得至關(guān)重要。畢繼萬先生將非語言交際概括為體態(tài)語、客體語、副語言、環(huán)境語四種類型,本文的研究主要以畢繼萬先生對于非語言交際方式的分類為標準展開研究[3]。
(一)體態(tài)語
體態(tài)語又可以叫做身勢語,是非語言交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包括眼神、身勢、手勢、面部表情等。一些簡單的體態(tài)語是世界通用的,比如一些模仿的動作。表達吃東西、睡覺等手勢不受種族、文化等影響,是可以輕易地被理解并廣泛使用的。但仍有許多復(fù)雜的體態(tài)語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在中國年輕的女性手牽著手,僅僅代表關(guān)系親近,而這在西方國家常常被認為是一種不正常的關(guān)系。以下主要討論中西方體態(tài)語中的眼神、身勢兩個方面的差異。
1.眼神。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的日常交際中,眼神能夠傳遞出的信息是內(nèi)涵豐富且寓意深刻的[4]。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差異,中西方交際過程中的眼神表現(xiàn)有著許多差異。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十分注重禮儀的國家,講究長幼尊卑,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晚輩、下級通常不能一直直視長輩、上級的眼睛,反之,則會給人留下高傲、叛逆的印象。同輩之間交談時,眼睛通常只看到對方的頸部,以表尊重;而在西方國家,兩人交談時,如果聽話者不能在交談中與說話者保持直視,則被視為對說話者所說內(nèi)容不感興趣、毫不在意,而被貼上不禮貌的標簽。
2.身勢。除了眼神,中西方在身勢動作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在中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式場合的會面,交談雙方通常都是雙腿并攏或者是稍微分開,雙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或是雙手重疊放在桌上,手部動作較少;而西方人盡管面對正式會談,仍有許多人習慣于蹺起二郎腿且手部動作較多、幅度大。兩種不同的坐姿也給人留下了完全不同的印象,前者端莊正式,后者隨性自然,這與文化的熏陶息息相關(guān)。另外在一些地區(qū),會經(jīng)常見到“蹲”這種姿勢,因為生活環(huán)境、歷史習慣等原因,即使在有椅子的情況下,有些人也還是習慣蹲在上面而不是坐下;但這在其他地區(qū)是很少見到的,沒有這種生活習慣的中西方家長們甚至教育孩子“蹲”是一種不雅的姿勢[5]。
(二)客體語
客體語也是非語言交際的重要組成,它包括人們的衣著、氣味、顏色、個人用品等一切能夠向人們傳遞信息的成分[6]。客體語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在語言交流、身體動作之前我們最先接收到的是人們的客體語所傳遞的信息,我們也可以把這理解為對人的“第一印象”。例如在正式會面時,身穿半袖和短褲會讓人覺得過于隨意和不夠禮貌。這里主要從衣著、顏色兩個方面來討論中西方的差異。
1.衣著。在中國,人們更加注重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來搭配不同類型的衣服,例如,參加婚禮通常選擇紅色,或者顏色清新艷麗的衣服,而參加喪事通常要穿黑色或者較深顏色且無過多裝飾的衣服,以表示對逝者的尊重;西方人也需要分場合選擇衣服,只不過西方人更喜歡通過服飾彰顯身份。
從服飾的圖案上來看,傳統(tǒng)的中國服飾更喜歡“龍”和“鳳”的圖案,因為龍、鳳自古以來就被中華民族視為靈獸,能代表祥瑞,帶來安康;而西方人將龍視為邪惡、災(zāi)難的象征,與大海相關(guān)的服飾圖案則更受歡迎,這或許與西方人崇尚自由的文化心理有關(guān)。從服飾的遮蓋度來看,中國人的服飾較為保守,通常不能袒露較多的身體部位;而西方人的服飾則較為開放,可以袒露的身體部分較多,這與西方人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民族特點息息相關(guān)。
2.顏色??傮w來看,黃色、紅色等暖色,可以使人舒暢、振奮;藍色、綠色等冷色會對人的心情、胃口起到抑制作用,這些是中西方文化共同認可的。但是,也有一些關(guān)于顏色的特殊寓意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客體語的差異所在。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的朝代往往有著不盡相同的顏色崇拜,但是總體來看,中國人對于紅色的崇拜最為強烈、持續(xù)時間也最久。中國人通常將“紅色”與“喜慶”“興旺”等含義掛鉤,過春節(jié)時會張貼紅色的福字、掛紅色燈籠,結(jié)婚時也會穿紅色衣服。發(fā)展到現(xiàn)代,從“紅包”“紅榜”等現(xiàn)代詞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紅色”在中國人眼中所具備的含義仍在延續(xù);而在西方,“紅色”并不具備“喜慶”的內(nèi)涵,在一些詞語中,“紅色”甚至會蘊含貶義,例如用“in the red”來表示“財政赤字”。其次是黃色,人們認為黃色是皇權(quán)的象征,有很長一段時間,黃色僅為皇室貴族專用,而平民百姓不得使用;而在西方“黃色”卻代表“膽小多疑”。在中國古代,紫色被認為是一種不吉的顏色;而在西方,紫色是高貴的象征。
(三)副語言
副語言又被稱為“類語言” 或“伴隨語言”,指伴隨著話語而發(fā)出的沒有固定含義的表意方式,包括咳嗽、沉默等,恰當?shù)厥褂酶闭Z言有利于在交往中自然地表達自身想法并加強語言表達效果。
1.咳嗽。當個體單獨處于某一環(huán)境時,咳嗽只是一種生理行為,而當個體處于社會環(huán)境時,咳嗽就成為一種特殊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在中國,咳嗽聲可以表示“提醒”“暗示”的含義。課堂上如果有學生竊竊私語,教師會通過咳嗽的方式來提醒學生,學生能夠很快會意,并停止說話;而西方國家的課堂中,學生并不理解教師咳嗽的用意所在,因為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咳嗽聲”并沒有提醒的含義,他們更希望對方直接通過語言來提醒。
2.沉默。沉默是一種獨特的副語言。在中國文化中,我們常聽到“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詞語,由此可知,中國人更喜歡以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來對待沉默[7]。中國人講究“三思而后行”,認為沉默可以帶來更多的思考,認為沉默過后做出的決定也更加正確。中國人交際過程中的沉默既可以表達肯定和默許,也可以表達否定的含義;但是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沉默是一種消極、懈怠的交際方式,通常意味著“不滿”“不感興趣”,甚至可以成為一個人不自信的表現(xiàn)。
(四)環(huán)境語
環(huán)境語是非語言行為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它包括建筑設(shè)計、時間觀念、空間行為等。恰當?shù)氖褂铆h(huán)境語不僅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行為,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預(yù)人的思維判斷。這里主要討論中西方對待時間觀念及空間距離的不同態(tài)度。
1.時間觀念?;魻枌⒉煌幕臅r間習慣劃分為單元和多元兩類。處于單元時間文化的人群認為在單一的時間里只能完成單一的某件事情,而處于多元時間文化的人群認為在單一的時間里可以完成多件事情。西方國家更加偏向于單元時間文化,而中國就是典型的多元時間文化[8]。比如,拜訪朋友時,中國人通常不會與朋友約定特別具體的時間,只定于某一天,而在這一天中,也許還有別的安排,所以中國人會等到處理完自己的事情之后用空余時間去拜訪朋友,而不會特別考慮朋友的方便情況,因此,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拜訪時朋友正忙于某事的尷尬情況;而西方國家的人通常會約定一個具體的時間點,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則是給朋友預(yù)留的準備時間,因此,西方人拜訪朋友時,通常不會提前到訪,避免朋友措手不及。
2.空間距離。在日常交際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位置可以反映出雙方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親密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于雙方距離的把控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美國心理學家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劃分為四種類型:私人距離、親密距離、一般距離、禮貌距離,從這四種不同的劃分可以看出交際時雙方的距離一般是由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決定。
通常情況下,中國人可接受的體距要比西方國家的人近得多。比如,在我國常常能看見在擁擠的公交車、地鐵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但這在西方國家是不常見的。當兩個人在交談時,中國人更喜歡彼此保持較近的距離,一方面是認為這樣便于溝通,另一方面這也是彼此之間關(guān)系好的證明;而在西方國家,西方人更喜歡交流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西方人更注重私人空間,過近的交談距離會使他們感到不舒服、不禮貌。
三、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分析
文化包括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且具有強烈的民族性??缥幕浑H過程中,大部分的沖突往往源自文化沖突,而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差異性正是引起文化沖突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各族人民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存在如此多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歷史因素、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影響。以下主要分析由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差異所導(dǎo)致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的差異。
(一)思維方式不同
文化會影響人的思維,不同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中國人屬于螺旋式思維,在與人交流時,出于禮貌以及考慮面子,在語言表達時通常不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過一種委婉的方式來表達。比如,當聚會時,一個人的發(fā)言不太恰當,周圍人往往會通過“咳嗽”或“使眼色”等方式來提醒他,而不會直接指出他的不對;西方人則屬于直線型思維,他們認為說話辦事更應(yīng)該直截了當,這樣才能以更高的效率來完成溝通,拐彎抹角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此外,中國人形象思維突出,與人交際時注重感性和詩意的表達;而西方則是倡導(dǎo)邏輯思維交往過程中更注重事物及表達的邏輯性[9]。
(二)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幾乎一直保持主導(dǎo)地位,直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對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咎攸c之一即是“中庸之道”,因此,在與人相處過程中,中國人不講求爭強好勝,突出自己,在一些廣為流傳的諺語“吃虧是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也能看出,中國人更加注重奉獻自己并維護集體的利益;而從西方的一些影視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更加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崇尚自立自強,發(fā)展自我和維護個人利益,因此,在交際活動中,西方國家的人往往更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對方的。
四、結(jié)論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際也越來越密切,非語言交際行為也得到了更多的關(guān)注。盡管在大部分情況下,語言交際與非語言交際是同時發(fā)生的,但是非語言交際對語言交際可以起到替代、補充、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在交際過程中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非語言交際領(lǐng)域,文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由于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方體現(xiàn)在體態(tài)語、客體語、副語言、環(huán)境語中的差異是十分顯著的,這也提醒著我們,非語言交際存在于跨文化交際過程的方方面面,我們要提高自身敏銳度,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這些差異。
參考文獻:
[1]鄭紅霞.中西大學課堂非語言交際及其文化差異[J].陰山學刊,2006(06):99-125.
[2]蔣維雅.中西文化差異背景下的身勢語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09(12):204.
[3]曹瑩.中西方非語言交際之體態(tài)語的差異[J].教育教學論壇,2018(01):74-76.
[4]侯悅.跨文化交際中非言語交際行為差異的文化影響——以中美客體語中的物品表現(xiàn)為例[J].才智,2019(05):217.
[5]趙長歡.從非語言交際層面試析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差異及對策[J].同行,2016(11):446.
[6]武術(shù).客體語的跨文化交際[J].電影評介,2014(18):107-108.
[7]黃新英,黃廷慧.從沉默看中西文化差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6):74-94.
[8]周文文.非語言交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D].吉林:吉林大學,2012.
[9]徐焱偉.從語言和非語言交際看中西文化的差異[J].長沙大學學報,2010(04):98-99.
作者簡介:
岳佳鑫(2000.8-),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