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文有通方,文無定法。習作向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依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無非兩個原因:讀得少,寫得少。怎么辦?筆者認為,小學生語文課的習作教學可以從兩方面強化——輸入和輸出。
輸入是輸出的前提,輸出是輸入的結果,兩者互為轉化,不可偏廢。只有良好的輸入,才能有良好的輸出,形成了良好輸出后,自然會有良好的輸入。由此,小學生的習作教學只要牢牢把握住這兩個要義,一些習作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實現(xiàn)輸入這一要義,就是要做到廣范圍地閱讀和有目的性地閱讀。
關于廣范圍地閱讀
前人寫成的書,雖說有無數(shù)經(jīng)典,也有思想在其中長存,但小學生們還都是童稚未消的孩子,如果讓他們僅靠一本本的“死書”維持著思想、知識的輸入,先不考慮效果如何,單就這個輸入能否有效就不好說。要他們一個個趴在書桌上讀“死書”,不如去讀身邊的“活書”。想當年魯迅先生棄醫(yī)從文,以投槍匕首殺出一條血路來,不正是因為在現(xiàn)實的思考中“讀出”了同胞的麻木,進而懂得了舊社會要的不是“醫(yī)病”而是“醫(yī)心”。所以說,讓學生們讀書時,名篇佳作固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引發(fā)他們對生活中的人和事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們的思想不再囿于書本之中,才算是真正有效的輸入。
關于有目的地閱讀
如何帶領孩子讀“活書”,從而實現(xiàn)更有效的輸入?
所謂“發(fā)現(xiàn)”便是在閱讀中體會文字背后的內(nèi)涵,比如讀一篇故事,不可浮于表面被情節(jié)單純吸引,而忽略了文本中角色的情感、敘事、環(huán)境的表達敘寫。所謂“利用”便是在“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將閱讀過的文章中的好的方法借鑒過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具體落實到教學實踐上,應首要推崇的作法就是堅持做“讀書筆記”。
講過輸入,再談談輸出。關于輸出,就是要做到寬泛地練筆,精細地訓練。
關于寬泛地練筆
現(xiàn)在好多學生都有這個通病,就是不能把自己所想的東西準確地很好地表達出來。不能表達、不會表達的根源其實就是因為寫得少,解決起來也很考驗一個老師的智慧。舉一例:福樓拜對莫泊桑的早期教導就十分簡單——讓莫泊桑每天去對路過的馬車進行描寫——有人會疑惑,福樓拜一個這么有名望的作家,對自己學生會如此教育?然而正是這般所謂“簡單的教學”為后來成就其“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名號打下了堅實的文字功底。要想寫好的文章,作者的筆就應該像畫家的畫筆一般,可以將自己內(nèi)心想象的畫面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 我以我手寫我心”,即所謂文字表達能力,而文字表達能力的提升沒有捷徑,只能靠反復訓練。再反過來看福樓拜對莫泊桑的啟蒙教學,實在是別具一格又充滿智慧的教學方法。我們不妨模仿福樓拜的做法,說不定下一個“莫泊?!本统霈F(xiàn)在我們學生之中。
關于精細地訓練
當學生經(jīng)過練筆后,老師會認為學生會寫、可以寫了,于是迫不及待地給他們布置習作,結果一收上來,老師就會陷入直接懷疑自己的教學水平的無助之中。這是老師們太過心急造成的。學生其實并沒有完全掌握方法,老師的“認為可以”與學生的“實際不夠好”之間所差的便是細節(jié)上的訓練,即精細的訓練。畢竟小學還只是打基礎的階段,即使我們教學方法再好,學生再配合,實際操作起來必不能如上級布置下屬工作般順利。針對習作教學來說,讓學生學會“讀”、學會寫還不夠,還要讓學生們進行進一步細化。比如一個學生的人物形象描寫不好,那就帶他有針對性地進行人物描寫的學習訓練等。
文章千古事。小學生的習作教育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在此分享個人根據(jù)平時教學實踐而產(chǎn)生的一些淺陋的認知,見笑于各位方家。最后,祝愿小學生們徜徉在文學的百花園中能擷取真善美來,在習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