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利芳
一些同學在考試的時候經常會出現(xiàn)審讀不清、無法理解文本的內涵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大家被固有的思維給限制住了。下面,我將給大家傳授幾個解題的技巧。
一、“讀”“聯(lián)”“思”“合”
例題:
新聞一: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使單位 GDP 的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新聞二:2010年3月16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表示,中國連續(xù)幾年被評為全球吸引外資的首選地,正在從跨國公司區(qū)域總部變成全球總部,其在華研發(fā)中心也越來越多升級為全球技術研發(fā)中心,受到世界矚目。
新聞三:2010年5月1日,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正式對外開園,本屆博覽會展示了中國發(fā)展新貌,薈萃了世界文明精華,一個世紀以來,科技都是世博會的主角。為辦好本屆世博會,我國安排了232項科研開發(fā)課題,吸納了近千家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參與,受到世界各國的贊譽。
(1)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中國受到世界贊譽的原因。(寫出四個方面即可。8分)
(2)踐行綠色低碳理念,人人有責。請寫出你踐行綠色低碳理念的具體行動。(6分)
解題方法:
1.“讀”。通讀三則新聞,我們需分別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材料一:我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的減排承諾反映出我國在積極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材料二:我國被評為吸引外資的首選地,從跨國公司區(qū)域總部變成全球總部,這表明我國對外開放的國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材料三:我國上海世博會注重科技投入,說明我國堅持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積極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
2.“聯(lián)”。運用發(fā)散思維,找到三則新聞之間的聯(lián)系。此次設計的題目與九年級語文教材第五單元“國情國策”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要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答題。新聞一中的“世界氣候大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關。新聞二中的“吸引外資”“全球技術研發(fā)中心”與改革開放、科技發(fā)展有關。新聞三中的“我國安排了232項科研開發(fā)課題,吸納科研人員參與”,與科技、人才有關。
3.“思”。思,并不是讓大家隨意地想問題,而是要結合題目與生活實際進行思考。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做到:合理使用打印機,避免因文件內容錯誤而重復打印,且在打印時選擇雙面打印,減少對紙張的使用,以節(jié)省資源,降低能耗;節(jié)約用電,使用高效節(jié)能的照明光源,拒絕白晝燈、長明燈、無人燈,出門時隨手關燈;外出就餐時使用消毒餐具或自備餐具,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在市場買菜、超市購物時盡量使用環(huán)保購物袋,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用水時控制好開關的大小,用后隨手關緊水龍頭,節(jié)約每一滴水……
4.“合”。根據材料的內容,將所有問題和答案進行有效的拆分之后,我們還要學會整合關鍵信息。結合三則材料,我們能夠看出我國受到世界贊譽的原因有:我國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勇于承擔責任,展現(xiàn)出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
二、發(fā)散思維,拓展延伸
例題:
對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作者把春風比作“母親的手”,你對春風有什么感受?請用一個比喻句把這種感受寫出來。(2分)
這類題目注重考查學生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就像題干中提到的“對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在答題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運用發(fā)散思維,結合已知信息進行拓展延伸。
朱自清把春風比作“母親的手”,非常形象地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和柔情。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和煦的春風,寫出如下句子:“溫柔的春風拂過臉頰,就像疼愛你的人用溫暖的手輕撫你的臉”“春風像一把精致的剪刀,剪裁出一片新綠的山川”“春風像一個心靈手巧的少女,用她那靈巧的雙手染綠了柳枝,染紅了桃杏,染黃了簇簇的迎春花”“春風像一位高明的畫師,用靈巧的雙手輕撫大地,為其涂抹繽紛的色彩”“那時的春風像是一把閃著寒光的匕首,冷冷地扎在我的臉上”等句子。
總而言之,同學們在解題的過程中可以選用合適的方法,提高答題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