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悅
音樂是美育的重要載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多學科融合理念,挖掘人文底蘊,在多學科交融的探索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教師要找準融合點,促進音樂與各學科的藝術融合,讓學生運用多元感官,領略不同學科的魅力;教師要多角度調動學生的藝術通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提升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yǎng)。
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是從“五感”開始的,音樂教師要把握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特點,打破學科界限,積極探索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路徑,讓學生從多元化的學科知識中獲得審美體驗。音樂是崇高的藝術體驗,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運用多學科融合理念,善于抓住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圍繞聽覺、色彩、意象、嗅覺、情感以及想象力等展開審美聯(lián)覺教學,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一、審美感知,用“五感”打開音樂語境
“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運用能促進學生潛在的聯(lián)通能力的開發(fā),從而促進學生在藝術學習中發(fā)揮想象,進行藝術聯(lián)想。藝術通感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拓寬藝術空間。
1.色彩和旋律間的相融之境
繪畫者運用線條和色彩的變化,描繪出一個個生動的形象。欣賞一幅畫就像欣賞一首美妙的音樂,如梵高的《星月夜》,用無聲的藝術形象表達出有聲且激昂的變奏曲,形成了波瀾起伏的藝術之境;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以激昂的旋律展現(xiàn)斗志昂揚的畫面。此時,藝術通感的運用,使得平面藝術更立體形象,這樣,審美意象才能有更完整的表現(xiàn)。色彩與旋律的相融之境,為音樂綜合性學習打開了視窗。
2.文學和美感的相合之情
文學是最具想象力的藝術,文學的真善美不以色彩、旋律等視覺、聽覺來表達,而是通過語言文字呈現(xiàn)美妙的畫面,在人的心中生成美妙的旋律?!端监l(xiāng)曲》的欣賞,教師可以將其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月是故鄉(xiāng)明》的閱讀、理解相結合,讓學生理解鄉(xiāng)愁以及“大附點節(jié)奏”渲染的依戀情感,與“嘆息音型”的思鄉(xiāng)氛圍,讓學生依托文學的理解,積累相應的音樂經(jīng)驗,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通感。
3.空間和美學間的適配之意
兒童藝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在多元的時空之間通過整體體驗習得的,有人說建筑是凝固了的音樂,音樂是貫通古今的橋梁,音樂是促進文化認同的階梯。如教學《春天的小河》時,教師可以播放游玩溧陽市天目湖竹溪谷的視頻,讓學生沉浸在天目湖竹溪谷“春暖花開的山間小河”的真實情境中,欣賞天然景觀、建筑藝術,不僅能獲得視覺上的造型美,還能引起聽覺上的審美享受。學生通過聆聽作品,結合律動、游戲等,體會民歌背后所蘊含的音樂文化。
運用通感理念將抽象的音樂形象、音樂要素,通過聽覺訴諸感覺、動覺、視覺等,打通多感官通道,幫助學生全身心、全方位地“體感”音樂,形成音樂聯(lián)覺,強化音樂體驗,達到共情共鳴。
二、藝術聯(lián)想,借“樂脈”融通學習主題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倡“學科綜合”,教師要基于多學科融合理念,找準融合點,促進音樂與戲劇、文學、美術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教學,開闊學生眼界,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我們以藝術綜合課程《毗陵憶》為學習線索,不斷生成學習主題。
1.在音美融合中生成音樂主題
“新課標”將音樂、美術等課程融合為藝術課程,藝術課程更能體現(xiàn)以美育人的目標。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繪畫中的線條、顏色,引領學生展開想象,感知音樂的旋律與情感,促進學生感知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懷。
我們以“印象江南”為主線開發(fā)了音美融合課程《毗陵憶》課程,將音樂課《憶江南》和美術課《水墨畫》進行融合教學,將音樂的旋律與水墨畫的線條學習相融合,把音樂的強弱變化與美術色彩對比相融合,把音樂的表演與美術的作品展示相融合。在多元的藝術融合學習中,學生發(fā)揮藝術想象,創(chuàng)作出圖案豐富的水墨畫折扇、印花絲巾、油紙傘等具象作品,展示自己印象中的江南。就這樣,音樂與美術活動相融合,以別樣的方式,生成以“印象江南”為主線的藝術融合音樂主題。
2.在地域變遷中生成音樂主題
在音樂課堂上,學生通過學習和歌唱極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樂曲,感知一方水土的風情民俗。音樂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從地理學視角,解析不同地方的音樂風格,讓學生感受音樂百態(tài)。
《毗陵憶》課程的開發(fā),是以常州青果巷為背景,從點到面讓學生感受江南文化的獨特韻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常州青果巷的音樂、建筑、風土、人文,聯(lián)想延伸到江南音樂、文化的風格。音樂學習與地域文化相融合,學生逐步掌握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能通過聆聽不同音樂來分辨其地域,也能促進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蘇少版音樂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梨園英秀》教學中,教師主要介紹了傳統(tǒng)戲曲文化。戲曲作品因地域不同,其音樂風格、演唱方式也有所不同。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唱臉譜》,感受京劇中的武術、雜技等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美學價值;在學唱時,重點對“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功五法”進行講解,讓學生領略國粹京劇的魅力;在介紹不同地域的戲曲風格(如豫劇、越劇、昆曲、黃梅戲)時,教師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3.在作品串聯(lián)中生成音樂主題
學習音樂,離不開對音樂文化的解讀。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音樂學習,延伸文學知識,找準音樂與文學的共通點,讓學生欣賞音樂的悠遠意境。我們可以按照民歌主題的發(fā)展脈絡,通過作品串聯(lián),探尋民歌的文化變遷,幫助學生了解民歌誕生于生活。比如,以“印象江南”為主題,按照年級進階設計音樂與文學融合的學習課程。
在低年級,以古詩為主線開發(fā)了音樂主題課程。從古詩詞《春曉》《游子吟》《小兒垂釣》《憫農(nóng)》《畫》出發(fā),在讀—聽—唱—演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文化傳承,感受古詩與音樂融合的魅力。
在中年級,以意境為主軸開發(fā)音樂綜合性學習。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鄉(xiāng)下人家》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聆聽《江南好》,感受江南鄉(xiāng)村的美景;讓學生學唱《憶江南》,展開音樂想象,陶冶情操。教師對比引入白居易的古詩《憶江南》,借著對古詩的解析,幫助學生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對江南風光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在高年級,我們可以以文化為核心開展音樂拓展主題。在欣賞江南民歌《茉莉花》《紫竹調》《蘇州評彈》等曲目時,讓學生從歌曲中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學習蘇州民歌《五月五賽龍會》時,讓學生明確,其描寫了江南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景象,曲調采用徽調式,以蘇州方言演唱,富有地域文化的襯詞,低吟淺唱,圓潤而流暢、委婉而細膩。
三、意象互通,用“聯(lián)覺”催生綜合性學習
多學科融合理念下的音樂教學不再局限于某一學科內(nèi)容,而是立足音樂課程,積極融入其他學科知識,升級音樂課堂,促進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讓學生獲得聯(lián)覺體驗。聯(lián)覺是一種感受與另一種感受相觸互融的心理體驗。教師可以將音樂學科與美術、舞蹈等其他學科相融合,創(chuàng)設多元、有趣、自主、和諧的審美空間。
1.以聽覺為媒,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在音樂課堂上,唱歌是重要的體驗音樂美感的途徑。學生通過歌唱,感知旋律,抒發(fā)對真、善、美的情感表達。小學階段的歌曲大多輕快、溫馨、動聽、愉悅,深受學生的喜愛。在歌唱教學中,教師要以聽覺為媒,鼓勵學生主動聯(lián)想和想象,深刻體認歌曲中蘊藏的文化與意蘊。
蘇少版音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歌曲《抓媽荷》為沭陽民謠,歌曲以抓媽荷游戲為主題,表達了沭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希冀。在課堂上,教師講解抓媽荷游戲規(guī)則,利用鋼琴伴奏指引學生唱準節(jié)奏、音準。然后讓學生邊聽邊跟隨旋律表演,將音樂所承載的真實具象呈現(xiàn)出來。
2.以視覺為媒,引導學生表象疊加
音樂是有聲藝術,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學科融合理念,將音樂與視覺相結合,以可視、可聽的方式展現(xiàn)音樂的多樣化。有了畫面的加持,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更豐富,音樂課堂也更具藝術感染力。
同樣,以《抓媽荷》歌唱教學為例,“媽荷”是什么?“媽荷”承載著怎樣的文化意象?民歌學唱教學中,教師關注歌詞內(nèi)容,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聆聽旋律,感知音樂的意象。在唱《抓媽荷》時,教師提問:腦海中出現(xiàn)了哪些畫面?有的學生想到媽媽燈下制作“媽荷”的情景,感受到媽媽對子女的深切關愛;有的學生想到和媽媽一起抓“媽荷”的游戲場景,感受到溫暖、熱鬧的氛圍。教師先組織學生觀看“抓媽荷”游戲的視頻,然后組織學生自己動手“抓媽荷”,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歌曲所描繪的真情。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與學生的游戲體驗相結合,將不可見的音樂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
3.以體感為媒,引導學生感受音樂律動
我們可以將音樂與舞蹈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舞蹈中體會音樂,在音樂體驗中詮釋舞蹈。除了范唱、聆聽音樂外,教師還要抓住時機,融入舞蹈,讓學生在舞蹈中釋放天性、感受音樂的律動。
教學蘇少版音樂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瑤族舞曲》時,教師可以從民族文化入手,介紹瑤族的民俗特點。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瑤族歌舞畫面,組織學生對瑤族舞蹈的典型動作進行學習、體驗,然后引入管弦樂《瑤族舞曲》,請學生聆聽音樂,想象所描繪的節(jié)日場景。音樂與舞蹈相融合,以富有節(jié)奏的樂感強化學生對音樂律動、民族舞蹈的體驗。學生在舞蹈中感受音樂的愉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樂感。
教師是學生生命活力的激發(fā)者,在多學科融合理念下,學生從聽、唱、說、演、做等活動中獲得多樣化的審美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星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