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編委 王從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議題式教學已經越來越為廣大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所接受。如今,如何呈現并運用一個或多個高質量議題式教學設計,已經成為一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繞不開的重要課題。
課本,即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也是教師用來教學、學生用來學習的重要工具。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具有權威性、科學性和適用性。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編寫議題式教學設計時,不僅不能丟掉課本,還應以課本為主。
但是依托教材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教材內容為“主材”不等于照搬教材,而是要利用議題式教學的方法更好地呈現教材內容,從而更好地發(fā)揮課程教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的理念之一就是“以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構建綜合性課程”,即開展道德與法治課要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這就告訴廣大一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時應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展開,注意增強議題情境材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問題導向,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以“共筑生命家園”教學設計為例。該教學設計圍繞學生的家鄉(xiāng)—海門青龍港的變遷創(chuàng)設情境,向學生介紹國家在保護長江、保護環(huán)境上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這種學生能看到、能聽到的學習內容,讓他們倍感親切,也更容易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
每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設計議題式教學時,都應基于議題的價值和意義編寫教學內容,并以實踐為主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以“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教學設計為例,該教學設計中議題1的學生活動有觀看視頻、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等,議題2的學生活動有思考問題、填寫表格等,議題3的學生活動有列舉、換位思考等,議題4的學生活動有回顧知識,學會歸類等,議題5的學生活動有思考問題、分享交流等,議題6的學生活動有欣賞漫畫、評析漫畫等。不難看出,教師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并通過活動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提升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基于學習到的知識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議題式教學方式,不管是圍繞學生生活展開,還是設計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最終目的還是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創(chuàng)設議題式教學設計時,千萬不能為了活動而安排活動,活動應該精練、有效,選擇的生活場景也應當自然不生硬,唯有這樣,議題式教學方式才能發(fā)揮作用,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助力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