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 軒
1961 年7 月5 日,哈爾濱松花江畔的青年宮廣場花如織、人如潮,習習夏風吹拂滿江綠水,夕陽金輝映照翱翔的天鵝。各界群眾、樂壇名人、嘉賓友人徐徐走進劇場,歌聲和掌聲此起彼伏,人們都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這一天,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開幕了,哈爾濱人親切地稱之為“哈夏”。
1961 年,哈爾濱市委提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生活比較困難,精神生活要搞得豐富一些”的工作要求,并召開市委常委會進行專題調(diào)研。時任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對時任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牛乃文作出舉辦一場提升人民精神力量的活動的工作提示。離開會場,牛乃文邊走邊想,用什么形式激勵老百姓最合適?用文學和美術,那要很長時間才能創(chuàng)作出大量好作品。用戲劇,也不太普及。他后來回憶:“就在這時,不知道從哪兒傳來一陣悅耳的鋼琴聲。我心中一動——1941 年,正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難的階段,樹立全民族的必勝信心是當時的一項緊迫任務。在延安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的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500 人完成的《黃河大合唱》對心靈的震撼至今仍在。突然,我好像被針扎了一下——音樂,用音樂激發(fā)哈爾濱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斗志!”他腦海中產(chǎn)生了舉辦音樂會的想法。
哈爾濱具有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1898年,中東鐵路修建伊始,哈爾濱就已經(jīng)有吹奏樂隊和室內(nèi)沙龍四重奏演出活動;1906 年,哈爾濱已經(jīng)有交響音樂會和法國歌劇《浮士德》的演出。代表綜合音樂戲劇藝術的歌劇演出更是持續(xù)不斷,美國維克多唱片公司到哈爾濱錄制了24 部西洋歌劇,哈爾濱的多個歌劇團與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的多家歌劇團相互訪問,哈爾濱成為當時國際重要文化交流演出的主要市場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哈爾濱又成立了許多音樂團體,引進了很多音樂人才,群眾文化活動也十分活躍。早在1958 年8 月,哈爾濱市就舉辦了“哈爾濱之夏”文化活動月,主旨是開展廣泛的群眾性藝術活動,使哈爾濱的夏季成為一個五彩繽紛、百花爭艷的美麗季節(jié)。文藝活動月的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長、節(jié)目之豐富,都創(chuàng)造了全國紀錄,其中僅在哈爾濱市道外八區(qū)體育場舉辦的開幕式就有10萬人參加。
因此,哈爾濱具備了進一步開展音樂文化活動的條件。牛乃文舉辦音樂會的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贊同,認為在哈爾濱的夏天舉辦音樂會最合適。
關于音樂會的名字,牛乃文根據(jù)1958 年“哈爾濱之夏”文化活動月,將音樂會定名“哈爾濱之夏”。
如果說第一屆“哈夏”是一個偉大的起點,那么1962 年的第二屆“哈夏”則是其歷史進程中的第一個高峰。第二屆“哈夏”開幕式的第一個節(jié)目,是由哈爾濱干部業(yè)余合唱團帶來的大合唱。合唱團以嘹亮、鏗鏘之聲唱出了《東方紅》《在太行山上》《八路軍進行曲》等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歌曲,臺下掌聲雷動。此屆“哈夏”匯集東北三省演出團與全國多省代表團,規(guī)模宏大,讓哈爾濱人有幸欣賞到了一大批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高水平演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了有關“哈夏”的節(jié)目,中央電視臺拍攝了紀錄片《哈爾濱的夏天》。北京、上海等地的媒體播報了大量新聞,“哈夏”從此名揚全國。
大鞭子一呀甩嘎嘎地響哎
七掛大車下了崗哎
……
社會主義大道寬又廣哎
往前越走越亮堂哎
今年比那去年好
來年更比今年強
迎著風雪鞭兒甩耶
馬蹄飛車輪快心里喜洋洋
………
這是郭頌、王書懷、李秀田為第二屆“哈夏”創(chuàng)作的歌曲《喜洋洋》。
當時,黨中央號召各行各業(yè)支援農(nóng)業(yè),郭頌和李秀田跟著哈爾濱第一百貨商店組織的支農(nóng)隊送貨下鄉(xiāng)。簡易售貨車一進村,男女老少都去挑選,貨郎熱情服務,《新貨郎》的詞曲應運而生。歌曲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傳遍大江南北,并在第一屆“哈夏”演出,反響熱烈,這讓郭頌和李秀田深受鼓舞。
王書懷是黑龍江省著名詩人。郭頌與李秀田常去王書懷家中做客,三人看著農(nóng)民過上好日子的喜悅和發(fā)展生產(chǎn)時的干勁,忘記了刺骨的寒風,望著漫天的飛雪,詩情畫意涌上心頭,由此誕生了《喜洋洋》。1963 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客人到哈爾濱訪問期間聆聽了郭頌演唱的《喜洋洋》。周恩來總理高興地說:“這個新歌很好,表現(xiàn)了新農(nóng)村的新面貌。娶媳婦、蓋新房,無可厚非。如果豐收了想到發(fā)展生產(chǎn),想到農(nóng)業(yè)機械化,豈不更好!”得到周恩來總理的啟發(fā),三人將歌詞改為“我看你拖拉機站跑了好幾趟,是不是想扔下鞭桿要改行”,使歌曲意境得到升華,歌名也改為《越走越亮堂》。它和《新貨郎》一起,開創(chuàng)了東北民歌創(chuàng)作的新境界。
1962 年,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為了籌備第二屆“哈夏”,鼓勵創(chuàng)作人員到社會主義工農(nóng)業(yè)建設第一線去,并在當時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想方設法為創(chuàng)作人員解決一定的經(jīng)費問題。郭頌、汪云才、胡小石分別采訪,最后不約而同地將目光鎖定在赫哲族這一古老的民族身上,寫出了帶著黑土地風情的《烏蘇里船歌》。1980 年,《烏蘇里船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亞太地區(qū)音樂教材,將其推向了世界,成為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
“哈夏”演出的音樂作品豐富多彩,其中原創(chuàng)作品占有相當比重?!短枍u上》和《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彰顯了哈爾濱夏天的魅力,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段覑勰?,塞北的雪》更是唱出了北國冬天的美,表現(xiàn)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人民的樂觀、堅強和智慧。
1964年,第四屆“哈夏”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詞作者李郁文深入工廠、農(nóng)村和軍營,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和大家一起學習毛澤東同志著作,將大家發(fā)言時的一些句子記錄下來,“大海行船靠舵手,干革命的舵手,就是毛主席”“萬物生長靠陽光,干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正是這些語句,讓他寫出了《干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的歌詞,大家看后一致認為比喻形象生動,句式簡潔明快,很容易被大眾理解接受。時任哈爾濱歌劇院獨唱演員的王雙印對歌詞更是愛不釋手,很快譜完了曲。大家聽后也認為曲調(diào)激情澎湃,氣勢磅礴,音律優(yōu)美動聽,很適合大眾演唱。于是,王雙印在“哈夏”上演唱了這首歌曲。后來,他們接受時任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文藝部副主任王敬之的建議,將歌名改為《大海航行靠舵手》。
1965 年2 月8 日,《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欄目播出,又經(jīng)《紅旗》雜志推薦,很快家喻戶曉。
1961 年至今,“哈夏”已經(jīng)走過了60 多年的歷程,其間不斷發(fā)展、完善、超越,走向新境界,攀登新高峰。
1996 年,第23 屆“哈夏”開始由國家文化部和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并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這標志著“哈夏”由地方性音樂活動升級為國家級的音樂節(jié)。這一年,20 多個國內(nèi)外音樂團體(組)參加演出,同時舉辦了全國聲樂比賽和全國歌劇觀摩演出,113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參加了全國聲樂比賽的復賽和決賽,中央歌劇院的《圖蘭朵》和遼寧歌劇院的《蒼原》等8 臺歌劇參加了全國歌劇觀摩演出。
2004 年,在第27 屆“哈夏”上,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和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總結(jié)了改革開放以來舉辦“哈夏”的經(jīng)驗,明確提出“國際化方向、國家級水平、群眾性參與”的指導思想。近千名中外藝術家匯聚“哈夏”,舉行了28 臺33 場演出和比賽活動。國外藝術團組分別進行了奧地利室內(nèi)音樂會,德國演唱小組獨唱、重唱音樂會,美國鋼管五重奏音樂會,加拿大鋼琴獨奏音樂會,德國斯克瑞得搖滾音樂會,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音樂會等6 臺專場音樂會演出。“鼓舞龍江”大型鼓表演吸引了上百萬市民駐足觀看?!叭盒撬C萃”百場文藝展演活動更使群眾廣場演出異常火爆。
2010年,哈爾濱被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與社會事業(yè)部授予“音樂之城”榮譽稱號。世界上獲此殊榮的還有奧地利維也納、意大利博洛尼亞、西班牙塞維利亞、英國格拉斯哥、比利時根特。哈爾濱能夠獲此殊榮,不僅因為哈爾濱有百年交響樂的歷史,更因為“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是中國舉辦時間跨度最長的國家級音樂節(jié),它從劇場延伸到廣場,從哈爾濱延伸到全國,直至為世界所認可。
2015年,省屬音樂類專業(yè)學院哈爾濱音樂學院建成。學院開設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等9 個專業(yè),并有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quán)點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quán)點,現(xiàn)已成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音樂類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
2016年,哈爾濱大劇院在松北區(qū)文化中心島內(nèi)依水而建,采用異型雙曲面的外形設計,潔白的建筑外觀與哈爾濱“冰雪之城”相呼應,也與周圍的濕地景觀相協(xié)調(diào),與哈爾濱文化島的定位相一致。大劇院包括大小兩個劇場,總座位2000個,可為觀眾提供正宗、純正的歌劇演出,也能使觀眾在不同功能廳體驗音樂帶來的完美感受?,F(xiàn)在,哈爾濱大劇院已成為哈爾濱標志性建筑,也使“哈夏”有了更完美的舞臺。
2023年7月27日,哈爾濱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哈爾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哈爾濱音樂日”的決定》,將每年8 月6 日設為“哈爾濱音樂日”,打造了哈爾濱城市新名片。
從音樂會到音樂之城,“哈夏”以其高雅的藝術品位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營造了哈爾濱特有的文化氛圍,豐富了哈爾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內(nèi)涵,極大提高了哈爾濱的知名度。它成為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寶貴的文化品牌,為中華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