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芳
單元整合教學克服了傳統單篇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而群文學習能夠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單元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深刻理解課文的內涵要素,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厚實其文學素養(yǎng)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統編《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探究“一點一線”比較法的實踐應用。
語文的基礎是課文,教師首先要明確文章的核心要義,根據最核心的“點”來布“線”,再以“線”帶“面”,因“面”成“體”。從課文基本要素看,“點”和“線”是最關鍵的兩個抓手。以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認知“面”和“體”不成問題,需要的是進一步加強對更深層次的“點”和“線”的理解。如果教師只從單篇課文入手,學生往往不能見到并理解“點”和“線”的特征。所謂特征,必須有別于其他課文,即必須在比較中才能產生。而抓住特征,學生就能在群文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核心“點”和通往這些核心點的“線”?!熬€”即路徑。因此,在比較中找“點”尋“線”,是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二之選。另外,學生掌握這種“點、線”文章構成法,對于寫作構思也大有裨益。因此,就單篇課文的理解而言,采取群文比較閱讀的單元整合教學是有其內在邏輯需求的。即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1]。
從單元設置的基本邏輯看,新課標明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單元按照“人文主題”與“學習任務群”兩條主線來編排。統編《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中華文明之光”,學習任務群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安排了三課共五篇經典文言選文。第一課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齊桓晉文之事》《庖丁解?!?,第二課為《燭之武退秦師》,第三課為《鴻門宴》,分別選自《論語》《孟子》《莊子》《左傳》《史記》,體現了人文主題,貫穿始終的學習任務是“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盡管五篇選文思想、內容和寫法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核心“點”,就是主人公要闡述的中心思想,所有的論據或證據“線”都指向該思想。五篇課文包含自上而下的指點、自下而上的游說、名義對等但實力弱勢一方面臨危局的辯解,均觀點明確、邏輯線清晰。學生在全單元范疇進行“一點一線”比較閱讀,能夠比較完整地學到闡述觀點的技法。
整合并非混為一談,而是需要先分后合、先散后整,通過比較來得出內在一致性的規(guī)律。第一單元的五篇課文思辨的論點各有不同:《侍坐》體現的是儒家社會“大同”的理想境界,《齊桓晉文之事》的核心是要“施仁政”,《庖丁解?!分v的是順應自然,《燭之武退秦師》說的是退兵聯鄭對秦有利,《鴻門宴》表達了劉邦不敢當關中王的“誠意”,即每篇課文均有其“聚焦點”。教師在單元整合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比較來讓學生掌握如何立論。首先要明確雙方所處坐標點,這是立論的基礎。處在不同坐標點的人,立論的依存基礎是不同的。例如,處在上位坐標的為《侍坐》中的孔子,其論點是自身的核心思想,即文中所說的“志”。由于處在教導者地位,孔子能夠神情自若,讓學生先亮觀點,然后作最終判定,主導整個過程的走勢。其他四篇課文中的主人公均處于下位坐標,其立論不能只從自身出發(fā),而要充分考慮上位坐標對象的思想,通過引導闡明自身觀點,而不能采取主導之勢。
基本坐標確定后,教師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核心論點的形成規(guī)律。論點的形成具有長期積淀與短時促成兩種情態(tài)。如《侍坐》中孔子年近六旬,其所言“吾與點也”,屬于臨機判斷,但背后的思想卻是歷經了長時的學習、思考,自成一家?!垛叶〗馀!分械拟叶》从车囊彩浅墒斓牡兰宜枷?,并非一時興起的演說。作為游說的《齊桓晉文之事》,孟子的仁政觀點只是根據齊宣王這個特定對象進行必要的細節(jié)調整,核心并未改變?!稜T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都是事發(fā)突然,貌似應急辯解,但燭之武和張良這樣的頂級謀士早已對天下大勢運籌帷幄,對主要政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了如指掌,才能隨機應變,一擊即中。通過這樣的比較,教師幫助學生掌握核心論點的形成規(guī)律,即任何成熟的思想觀點都是厚積薄發(fā)的。
在掌握立論的基礎上,第一單元課文的群文比較閱讀就要進入“闡述線”的學習,即單元學習任務中的“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既然是“自己的觀點”,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闡述的總體要素是“以我為主”。而要把觀點闡述清楚,則需要一定的引導技法。這在五篇課文中表現得非常充分,學生可以區(qū)分不同情況去比較和認識。有兩類三種情況要區(qū)分比較[2]。一類是上位坐標引導法,《侍坐》一文即屬于此。由于主導者處于上位,為讓處于下位的對象暢所欲言,主導者需要自降以示平等。因此孔子說“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讓學生“各言其志”,最后才自己表態(tài)。在這一類闡述,主導者往往說得很少,但一錘定音,主要技法是自謙和后發(fā)。
另一類是下位坐標引導法。這一類總體上以處于上位的一方接受觀點為主線,因此引導者闡述內容比較多,必須積極論述、主動出擊。具體要區(qū)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思辨,雙方并無直接的利害關系。如《齊桓晉文之事》和《庖丁解?!罚瑢τ诰鞯挠握f是純理念灌輸,沒有利害沖突,因此可以長線引導、長篇大論。像孟子從齊宣王不忍殺牛開始引入,到講百姓的看法,再到表達自己的看法,一點一滴地滲透,鋪墊很長。庖丁的講演也自帶傲氣,闡述的內容也比較飽滿。另一種為具有利害關系的引導,如《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若上位方不接受觀點,則自身面臨滅國和被攻擊的危險。因此,這種闡述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把自身意圖隱藏起來,非常小心地亮明自身觀點,且鋪墊不能太長,必須直擊要害。如燭之武開局就言“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劉邦直接說“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先定調再闡述,就體現了危機公關類的下位引導技法。將這樣的“闡述線”在比較中講解清楚,學生就能捋清路徑,在寫作中舉一反三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綜上所述,教師在思辨類單元的整合教學中采取“一點一線”比較法,能夠較為有效地讓學生抓住文本主旨,明晰異同,找到闡述自己觀點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