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甲
在操場自主活動時,有幾個小朋友站在大樹下,抬起頭觀望著,用小手指著上面,相互之間在討論,不時地還有小朋友跳起來,伸出小手好像要摘什么東西。這時,伊伊跑過來大聲說道:“老師,你快來看呀!我們發(fā)現(xiàn)了好多神奇的小果子,這些果子叫什么呀?”
我隨著伊伊走了過去,抬頭看到了小朋友們說的神奇的果子。其實這就是梧桐果,但我認為相較于直接告訴孩子答案,不如讓他們帶著好奇心一點點地探索、感知,進而發(fā)現(xiàn)、了解這個神奇的果子。于是我反問他們:“小朋友們,你們覺得這個小圓球球像什么呢?”“像一個好吃的果子?!薄跋窭笾??!薄跋窈颂摇!薄?/p>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著。就在這時,我們聽到沐沐說他在樹底下發(fā)現(xiàn)了一個掉落的果子。大家立刻圍了過來,仔細地觀察著,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紛紛伸出小手來感受這顆果子帶來的神奇觸覺?!罢娴脑?,好神奇??!”“是呀是呀,好神奇呀,摸起來硬硬的。”“圓圓的像我們玩的小球?!边@時候,又多了一些小朋友圍過來,相比于看到,小朋友們摸到神奇果子之后,又大大地增加了好奇心。
伊伊說:“我們把它打開看一看吧!”我馬上和孩子們一樣充滿好奇地說:“會不會是很好吃的果子呢?”天天自告奮勇,只見他輕輕地掰開了一點,并沒有發(fā)現(xiàn)果肉和果核,而是掉落了一些羽屑狀的毛茸茸的小刺針,我原本以為孩子們會失望,但他們反而開心地跳了起來,興奮地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后來,我們帶著這份好奇心回到班里后,我為小朋友們揭開了謎底,講解了這個神奇的果子:“這個神奇的果子呀,是梧桐樹上的種子,叫梧桐果。它的果實表面帶有一些茸毛,上面還生長有葉柄,懸掛在梧桐樹枝上,就像一串串風鈴?!?/p>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更是激發(fā)孩子自覺學習的動機,也是調(diào)動孩子積極思考、探索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家長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好奇心,并通過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和條件進一步激發(fā)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嘗試時,家長也要多加鼓勵,激發(fā)孩子主動去逐步探索、找尋問題真諦的欲望。
案例中的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對白菜葉會變色和不知名的果子產(chǎn)生了好奇,并引導孩子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的方式去探索,在激發(fā)孩子好奇心的同時,也促進了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除了案例中的做法以外,為孩子提供適宜的繪本,以及進行開放式的提問等方式,也值得家長探索和嘗試。
當然,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破壞”式的行為,對此家長要略作變通、多加引領(lǐng),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也能減少“破壞”,并幫助孩子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