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芮西
摘要
作為融媒體時代的代表,短視頻新聞發(fā)展迅速,尤其是抖音平臺的出現(xiàn)更加速了短視頻新聞的發(fā)展。相較于傳統(tǒng)的新聞形態(tài),短視頻新聞具有用戶內容生產(UGC)與專業(yè)內容生產(PGC)的聚合、內容輕量、敘事語言追求“多模態(tài)”與“生活化”、社交屬性強、傳播渠道廣等特征。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如內容質量低、同質化嚴重、信息碎片化侵蝕深度、情緒化傳播加劇輿論引導的失衡等問題。本文針對短視頻新聞中存在的問題給予了相應的對策建議,期望能促進短視頻新聞的向好發(fā)展。
關鍵詞
短視頻新聞 創(chuàng)新 傳播
一、短視頻新聞概述
(一)短視頻新聞的界定
2016年,抖音、西瓜、火山等短視頻App出現(xiàn),短視頻以一種全民化、娛樂化的方式,進入到了中國的網(wǎng)絡生活中,各家媒體平臺對其作出了相應的基礎規(guī)范,如不得涉及血腥、暴力內容等,但并沒有對其定義有進一步的統(tǒng)一,人們普遍認為短視頻就是時長大多控制在5分鐘以內,且主要在移動終端和網(wǎng)絡平臺上傳播的內容。短視頻新聞則是在此基礎上,增添了更多的資訊及服務內容的屬性,著眼于社會熱點、時政新聞、突發(fā)事件等。
但由于短視頻內容缺乏相應的標準規(guī)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一些問題。首先,5G等技術的發(fā)展,促成公眾對視頻的可接受時長增長,因此,在任何時間節(jié)點精確劃定“短視頻”的時長數(shù)值,都不具有長期意義。任何以時長為唯一維度的“短視頻”定義,都缺乏科學性和公信力[1]。特別是對于短視頻新聞來說,片面追求“短、平、快”,會造成一些深度報道和新聞評論失去應有之意。其次,一些動圖+配樂+字幕的PPT式“偽視頻”盛行,會給受眾帶來一定程度上對“短視頻”內容的偏見,并加深既有認知,忽視了真正有內容、有故事、有敘事邏輯和影像標準的內容?!皞我曨l”的低成本、大流量,引發(fā)的媒體之間的速度之戰(zhàn)、流量之爭,遠超過專業(yè)之戰(zhàn)、內容之爭。再次,由于門檻較低,一些自媒體會通過模仿新聞主播等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品評或炮制假新聞,引導渲染公眾情緒。一方面造成公信力的缺失,令公眾難以分辨真假;另一方面也違背了新聞準確客觀的報道原則。
(二)發(fā)展歷程
在新的科學技術和智能終端的應用下,誕生了一種新聞形式,即短視頻新聞。短視頻新聞的時長一般在數(shù)秒到數(shù)分鐘之間,它是一種集圖像、文字和聲音為一體的動態(tài)圖像,帶有新聞要素,是適合在網(wǎng)絡上進行傳播的新聞類型。
國外移動短視頻發(fā)展較早,且還有重點聚焦于短視頻新聞的機構,如2008年,美國一家網(wǎng)站“Newsy”創(chuàng)建的新聞業(yè)務,它由專人收集當日新聞,把同一條新聞的不同報道來源組合起來,由主持人播報,制作成兩三分鐘的短片。它能幫助普通人在最短時間內全面了解最熱門新聞[2]。2013年—2014年,微博、秒拍、美拍等短片的興起和傳播,才推動了國內移動短視頻的發(fā)展;2016年至2017年,隨著抖音、西瓜等平臺的出現(xiàn)和流行,國內移動短視頻的傳播效果顯著提升。如今,短視頻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媒體形態(tài),并伴隨著一場巨大的變革。
二、短視頻新聞的特點
(一)用戶內容生產(UGC)與專業(yè)內容生產(PGC)的聚合
目前,我國短視頻產品呈現(xiàn)出以“UGC”和“PGC”結合的特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科技力量的增強,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難度下降,大眾對新聞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也紛紛展現(xiàn)出了對社交分享的渴望,針對一些社會事件,能從看新聞轉變成“與新聞互動”,更多的傳遞自己的觀感和看法。由此,以UGC為代表的用戶內容生產方式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短視頻新聞生產方式。隨后,一些官方媒體也開始尋求轉型,2018年,“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媒紛紛開通抖音賬號,結合時事熱點,推出了短視頻形式的新聞、娛樂、體育等各類資訊。許多新聞媒體也在客戶端推出了相應的短視頻新聞板塊,如《新京報》的“我們視頻”、《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的時政類短視頻等。新華社還推出了專門的短新聞視頻客戶端“新華15秒”,由此開始了專業(yè)的內容生產(PGC),利用短視頻進行新聞報道,成為了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關注的重點。這種專業(yè)的內容生產方式不僅能正向傳遞一些信息,也有效遏制了魚目混雜的炮制新聞現(xiàn)象。
(二)內容輕量,呈現(xiàn)“碎片化”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人們處在生活節(jié)奏快速及信息爆發(fā)的時代,短視頻的時長短、信息量大,正好契合了受眾的需求。短視頻的主要特點是:內容創(chuàng)作的淺顯和對內容關注的短暫。由于短視頻時間不宜過長,內容只得“輕量化”,所以通常只選取核心矛盾沖突進行呈現(xiàn)。這往往也會影響受眾對事件的全局、整體的感知,也難以帶來深刻的、進一步的思考。除了帶來潛在的網(wǎng)絡新聞失實的風險,也更容易讓受眾的思維僵化,被動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動思考。因此,公眾便會追求更強烈的視覺影像表達力和更具強烈沖擊性的視覺影像。即便是由專門的媒體制作出來的短片,也會對消息進行分割,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呈現(xiàn)給觀眾。
(三)敘事語言追求“多模態(tài)”與“生活化”
短視頻報道的敘述語言具有“多模態(tài)”特征[3],所謂“多模態(tài)”,就是在文字和言語兩種交流方式下,存在著多種交流方式。短視頻新聞集文字、影像與音樂于一體,在保持實時性的前提下,配上合適的音樂與醒目的字幕,以“多模態(tài)”的敘述方式,給觀眾以多種感覺,并通過“多模態(tài)”敘述方式,增強了報道的表達能力。此外,它還突破了對新聞語言的“正義性”認識,更注重語言敘事的“生活化”。例如,《人民日報》于2023年4月20日通過一個名為《歸家!》的短視頻,在其官方微博上刊登了一則關于人類幫助被困的抹香鯨回歸海洋的消息?!拔覀冺樌麑⒛ㄏ泠L送回了海里,太好了!”這種短視頻新聞的表現(xiàn)方式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談非常相似,與觀眾所處的語境非常契合,其敘述的“生活化”更能激發(fā)觀眾的觀賞欲。
(四)社交屬性強,傳播渠道廣
短視頻是以社會媒介為依托的,其自然的社會化特征也是為適應觀眾社會化需要而設計的。以“抖音”為例,大家可以用點贊、加關注、留言等方式發(fā)表看法。另外,用戶也可以在“抖音”上轉發(fā)自己喜歡的短片,還可以在 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與人分享,交流自己對相關信息的看法。短視頻平臺建立了一種情感連接模式,成為新的社交場所。這種做法既能滿足用戶表達、溝通的社交需要,又能推動短視頻新聞在不同渠道之間的傳播。因此,利用社交進行傳播也是目前短視頻新聞傳播的一種模式。
三、短視頻新聞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容質量較低,同質化嚴重
傳統(tǒng)媒體所有的消息發(fā)布都需要經(jīng)過專門的校對和編審人員審核修改后進行發(fā)布,消息傳遞需要一定的過程和難度。而在新興媒體中,消息的傳播者可能是任何人。由于發(fā)布信息的主體之間的差異,信息品質良莠不齊。現(xiàn)在各大短視頻平臺,大部分的內容都是由非專業(yè)人士拍攝,即“用戶內容創(chuàng)作(UGC)”。由于沒有接受過專門培訓、缺乏對新聞的專門了解,短片質量無法保證,可能是李子柒等風格的高質量內容,也有可能是某些低俗化的娛樂內容。另外,由于出現(xiàn)“爆款”不易,一個熱點的出現(xiàn),就可能引來無數(shù)的“跟風”。比如,2023年6月,全網(wǎng)風靡的兒歌“挖呀挖呀挖”,一度引來各路自媒體及各行業(yè)競相模仿,短時間內,平臺上會有很多相似新聞。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提高人們對事件的關注度,但是,太多相似消息也會使觀眾產生疲感,進而喪失閱讀興趣。
(二)碎片化信息的傳播消解了新聞的深度
因為受篇幅限制,短視頻新聞一般都比較簡潔,在“流量至上”的時代,它更加重視對重要資訊的捕獲和傳遞,力求讓觀眾在最快的速度得到最好的資訊,這導致很多媒體和個體都只報道內容中的一些閃光點和要點,而忽視對其背后的相關資訊和社會價值的分析。這種模式,導致短視頻新聞的報道,已經(jīng)不屬于有深度的報道,更不是對整件事情的全方位報道。此外,由于短視頻的“速食”特性,使得觀眾很難有更深層次的思考,觀眾最多也就是“知道”而已,卻很難對這條消息的真實性、背后的緣由、社會的意義等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三)智能算法的推送使“信息繭房”加劇
目前,大多數(shù)的短視頻信息發(fā)布方式都是通過智能算法來實現(xiàn)的。它會收集用戶的一組行為和喜好等數(shù)據(jù),然后根據(jù)用戶的喜好進行精確的消息推送。換句話說,就是受眾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信息,更是張貼在信息外衣上的個性化包裝[4]。與用戶偏好不符的新聞,基本不會進行推送。雖然這樣能夠實現(xiàn)對新聞的精準投放,但從長遠來看,人們只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或和自己觀點一致的新聞[5],對事情真相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不足,會造成個人認識上的偏差和偏見,進一步深化刻板印象,陷入信息蠶房中無法自拔。
(四)情緒化傳播加劇輿論引導的失衡
在短視頻新聞的報道中,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情緒、偏見混合在一起。當這種意見與情感在社會媒介上以“病毒”的方式傳播與蔓延時,會引發(fā)不合理的跟風行為,從而造成社會上的輿論不平衡。這一現(xiàn)象在“抖音”上體現(xiàn)為:一是帶著“意見”的短視頻報道有悖于新聞“客觀性”;二是利用“背景音樂”來強化情緒的傳播。我們都知道,“抖音”是一個以音樂為基礎的短視頻平臺,其上傳的短視頻新聞也與音樂密不可分,利用背景音樂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鳴,也可能會讓觀眾“被煽情”。
四、短視頻新聞的創(chuàng)新傳播路徑
(一)采用更先進的PUGC生產模式
PUGC指的是“由專業(yè)的使用者來做”或“由專家來做”,是利用 UGC來做類似于 PGC的東西,二者之間并非單純的一種協(xié)作,而是一種相互間的優(yōu)點的結合。PUGC的傳播方式兼具了 UGC的廣泛性、個人性與 PGC的特殊性,因此,短視頻新聞的內容創(chuàng)作更適用于這種傳播方式。如果抖音平臺采取 PUGC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但不會減少它所發(fā)表的消息的范圍,反而會極大地提升其消息的品質。在這方面,首先,平臺可以吸引更多的職業(yè)媒體加入,共同打造具有其特色的媒體屬性,并推薦潛在的粉絲群體,拓展職業(yè)媒體的覆蓋面;另外,還可以對長期發(fā)表短視頻的人員進行系統(tǒng)的培訓,包括一些新聞內容的基本要求、攝影技巧、文案創(chuàng)作、創(chuàng)意分享等。如果短視頻新聞的質量得到提升,也可以反向為平臺吸引更多的粉絲,提高用戶黏性,達到短視頻新聞與平臺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二)靈活調節(jié)閱讀深度,鼓勵用戶深度思考
所謂“讀深”,并不是說盲目地增加短視頻新聞的長度,更多的是說,可以自由地選擇視頻的展度和時長。例如,一分多鐘的短視頻新聞,可以分為三種:短片(15秒)、普通片(30秒)、細節(jié)片(1分鐘)。在不同的類別下,使用者可以根據(jù)自己對相關資訊的喜好與需求,作出不同的取舍。另外,平臺也可加強與其他平臺的合作,在相應的短視頻頁面上建立超鏈接,使對新聞事件感興趣的用戶能夠快速獲取有關的新聞。相關的消息可以是與新聞事件相關的短視頻新聞,也可以是其他平臺進行的全方位、深入的報道,還可以是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對新聞事件進行的評價[6]。不讓消息僅僅停留在表面,更好地引發(fā)人們的深度思考,解讀消息所具有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三)優(yōu)化平臺算法推送機制
如果僅僅按照使用者的偏好推送消息,使用者將只會接收同一種類的消息,加重“信息繭房”。作為資訊發(fā)布平臺,應從“工具”和“價值”兩方面出發(fā),既要將用戶喜歡的內容推送給用戶,符合“受眾口味”,也應推送展現(xiàn)社會價值、引導正能量的內容,進而推動整個群體的高素質的發(fā)展。
(四)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
在自媒體時代,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變得尤為重要。這里的“媒介素養(yǎng)”不僅指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介素養(yǎng)”,還指的是信息識別的素養(yǎng)、信息傳播的素養(yǎng)和信息判斷的素養(yǎng)。簡而言之,用戶可以從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可以理智地辨別出這些內容的真實性,可以在發(fā)布信息的時候保持客觀,可以在判斷信息的時候降低偏差[7]。要想提升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除了依托于抖音、快手、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外,用戶也要避免盲目追隨潮流,養(yǎng)成自己的思辨能力,在對事物沒有深入了解之前,不妄下定論。提高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生態(tài)。
(五)探索新聞內容分發(fā)新模式
就短視頻來說,在內容制作與分發(fā)上,不僅要有“吸睛”的能力,更要有提供優(yōu)質資訊的能力。在進行短視頻創(chuàng)作的時候,新聞媒體要把受眾置于第一位,要清楚地了解受眾在各個時期對新聞傳播的需求,讓短視頻新聞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在此基礎上,針對短視頻的“碎片化”特征,還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創(chuàng)作。例如,新京報“我們視頻”公眾號,常常采用動畫或3D還原新聞事件的方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2021年7月8日發(fā)布的視頻《云南大象一路向北:沿途的人們操碎了心》,就采用動畫回顧的方式將可愛、調皮的象群呈現(xiàn)給受眾;2021年11月26日發(fā)布的視頻《哀牢山4名地質員失聯(lián)始末》則采用了3D還原技術及時展現(xiàn)新聞最熱點。
當前,傳統(tǒng)的短視頻內容呈現(xiàn)方式大都比較死板、固化,其中,時政類視頻新聞由于其本身的嚴謹特點,表現(xiàn)方法很難引起公眾的閱讀興趣。媒體在制作短片的過程中,就應注重提高短片的新鮮度和表達能力。首先,是多角度地尋找“最優(yōu)”的信息傳遞。短視頻要有好素材,才能在短時間內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同時,還要創(chuàng)新或融合當下流行的內容表現(xiàn)方式,比如,2021年“貴陽觀山湖公安”抖音號發(fā)布的一條《一場穿越時空的守護》的短視頻,將現(xiàn)代警察與古代捕快結合,有種古今穿越的新奇感,也很好契合了時下火熱的國風傳承,使短片的內容既有深度又有趣味。其次,記者也應在報道中增強“新媒體敏銳度”,捕捉到精彩的內容,使短視頻更具感染力。最后,隨著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在短視頻中的廣泛運用,新聞媒體應認識到高科技帶來的好處,并利用這些技術,讓短視頻的內容更加豐富,給用戶帶來更多的視覺享受。
結語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短視頻新聞為媒體帶來了一種嶄新的發(fā)展動力,其形式多樣、制作簡單等特點,極大地改善了媒體在傳播上的局限,拓寬了消息的覆蓋面,提升了媒體的社會影響力。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在短視頻內容制作、分發(fā)傳播等方面的完善和改革,利用媒體技術把靜止的新聞轉變成動態(tài)的視頻,創(chuàng)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短視頻的生產分發(fā)方式,讓短視頻幫助新聞行業(yè)穩(wěn)定向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鮑志恒.主流媒體入局短視頻的問題與策略[J].青年記者,2021(15):64-67.
[2]金夢玉.融媒進程下新傳播形態(tài)演變與影響分析[J].傳媒與教育,2016(1):24-28.
[3]張懷琛.關于網(wǎng)絡信息傳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0(4):39-40.
[4][5][6][7]王鑫欣,劉文欣.短視頻新聞的特點、存在問題與提升路徑分析——以抖音平臺短視頻新聞為例[J].新聞傳播,2023(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