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年,是我教育人生的里程碑之年。這一年,我的生命開始了覺醒,我對教育的本質(zhì)認識也從此啟程。出現(xiàn)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兩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震驚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它給我?guī)砹藦姶蟮男睦砗颓楦袥_擊,讓我開始自覺思考人的生命和命運。之前的二十余年,因為“被迫”上中等師范學校而失去上高中考大學的機會,我與父親之間一直持續(xù)著冷漠的親情。經(jīng)歷“5·12”后,我懂得了這樣的道理: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極其渺小的。教育,如果失去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是沒有意義的。換言之,因為教育起源于對生命的觀照,所以即便是在災(zāi)難之中,也不能忘記教育之于生命提攜與引領(lǐng)的偉大使命。這一年,我以“5·12”事件為背景,寫下了唯一一篇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雖然沒有正式發(fā)表,但它以最原始的“校園文學”的形式感染、激勵、教育了好幾屆學生。其實,這篇小說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學生,而是我自己。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企圖歌頌贊美的主角形象,我越來越看見自己的卑微、蠻橫與無知。寫作是對自己的救贖,說的可能就是這種情況。我開始徹悟父親當年的無奈—在弟兄姐妹眾多而又饑荒的年代,在“民以食為天”的絕對真理下,快捷地獲取“飯碗”是最原味的讀書初衷。那時的父親,頭發(fā)已經(jīng)全部花白,雙耳幾乎失聰,我發(fā)出了:“父親的偉大勝于總統(tǒng)!”
第二件事情是我的文章開始在省級以上期刊發(fā)表。在晉升中級職稱的業(yè)務(wù)總結(jié)中,我這樣寫道:“在15年工作的艱辛等待中,迎來了中級職稱的晉升!在此后的第二個15年里,我將通過寫作表達我所經(jīng)歷的教育教學的悲歡離合?!?年后的2008年,我在省級以上期刊發(fā)表的文章共有3篇,一篇省級、兩篇國家級,收到稿酬共計140元。較長的一篇文章是發(fā)表在《中國教師》上的《教育場,教育者不懈追求的境界》。
2
《教育場,教育者不懈追求的境界》發(fā)端于我對磁體及磁場教學一個細節(jié)的感悟:分布在條形磁體周圍的小磁針的指向會隨著條形磁體的轉(zhuǎn)動而變化,但無論怎么變化都是以條形磁體周圍的“場”為載體?;诖耍覈L試著提出了“教育場”的內(nèi)涵—存在于教育者周圍的,體現(xiàn)其個性、氣質(zhì)、品格修養(yǎng)、知識涵養(yǎng)的,能對受教育者施加積極向上的影響,甚至是心靈呼喚的寬松而和諧的氛圍。簡單說來,“教育場”就是教師周圍存在的看不見卻可感知的育人之“場”?!皥觥笨偸俏藠^發(fā)向上的無形的氛圍。它比“氣場”更高級之處在于“教育場”是以教師個人的性格、氣質(zhì)、學養(yǎng)、個人魅力影響與改變教育對象的。
顯而易見,提出“教育場”的內(nèi)涵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我純粹的物理課堂教學。那一年關(guān)于教育場內(nèi)涵提出、表述的兩篇期刊文章中,其中一份期刊的編輯和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通話?,F(xiàn)在回想,仍然韻味十足。當時我所在的大朝山中學,是云南省偏遠的山村中學。文章能夠引起資深編輯的深度關(guān)注,說明了“教育場”內(nèi)涵提出的不俗價值。文章發(fā)表后,的確引起一些教師對育人工作的進一步思考:2008年10月8日,《中國教師報·讀者論壇》刊發(fā)了甘肅藍向前老師的評論文章《體味向其坤老師的“教育場”》,文章末尾這樣寫道:“見文如見其人,筆者品味著向老師《教育場……》一文,眼前依稀浮現(xiàn)出一位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樂于奉獻的教師身影。因為我知道,正是由于向老師一心撲在教育事業(yè)上,才能夠體會到教育場這種現(xiàn)象,才會研究教育場這個問題。由其個性、氣質(zhì)、品格修養(yǎng)、知識涵養(yǎng)等構(gòu)建起來的充滿向老師個性特征的教育場,一定是許多學生神往的地方?!边@種激勵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身為教師的另一種價值:超越時間和空間,影響更多、更廣、更愿意思考教育的教師、教育者。這種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通過寫作和發(fā)表來完成。
首次在國家級期刊發(fā)表文章,被人閱讀寫成文章并在重要的報紙中贊揚,這已經(jīng)是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兩點。令我更加興奮還有第三點,拿到《中國教師》樣刊之后,我看到了我和我的文章都上了封面。這種興奮,讓我連續(xù)好幾個晚上睡不好覺!半夜醒來,都會美滋滋地捧起書本慢慢咀嚼文章?!敖逃龍鲆坏┳叩浇處煹墓ぷ髡n堂,就演化為它的子場—教學場?!边@句話讓我凝重起來,我不得不追問:“教學場”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描述了“教育場”,那么它的子場“教學場”又將如何描述呢?
自己搗鼓自己,這是又一個寫作契機的發(fā)現(xiàn)!
3
我陷入了歡悅的“臆想”狀態(tài)中:把“教育場”的期刊發(fā)表看作大學本科的錄取書,那么,“教育場”基礎(chǔ)上的“教學場”的期刊發(fā)表就是我本碩連讀的“重點大學”!我不禁欣欣然起來,我的大學—研究生征程將從“教學場”的思考、感悟、探索開始。我給自己立下規(guī)矩:能從實踐中寫出帶理性的“教學場”論文并在期刊上發(fā)表,就看作“本碩連讀”畢業(yè);如果不能,只能算“肄業(yè)”。從2008年9月開始,關(guān)于“教育場”背景下的“教學場”的探索與思考、實踐、再思考、再實踐成為我的自覺使命。所謂使命,就是這樣一種帶有崇高任務(wù)的自覺行為,不需要他人的指使,也不受他人的干擾,向著遠方的既定目標,堅定地走下去。那時才明白,工作15年“輕車熟路”的技能獲得不過是教育門外漢的幼稚病。真正浸到教育里,哪有什么“輕車熟路”可言。
11年后的2019年,《中國教師》9月刊發(fā)表了我的論文《教師是締造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主導者—基于“教育場”背景的師生合一的實踐探索》,這是我從實踐中獲得的關(guān)于“教育場”的實踐運用,重點強調(diào)了民主和諧的“師生合一”的關(guān)系是“場”發(fā)揮效能的基礎(chǔ)。《中國教師》公眾號在“教師節(jié)特輯”特別推介說:“向其坤老師認為,在師生合一的前提下,就能順暢地構(gòu)建起教師的‘教育場’,而建立優(yōu)良師生關(guān)系的必要前提是教師自身是一個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很和諧的人?!边@是《中國教師》對我的第二次強力肯定。
4
而對于“教學場”的文字表達,由于我的“先天不足”—中師畢業(yè),缺少厚實的學術(shù)訓練—圓滿完成這一目標更加艱難。但是我不放棄,試圖用中小學教師喜歡的實踐性文字將其生動地描述出來。從2008年11月第一次采用的論文題目“完成與輕松,優(yōu)質(zhì)常態(tài)課簡約的自評方式”,到2022年12月的“從教學感走向教學場的教師成長路徑”,歷時14年。我對“教學場”文字展現(xiàn)的要求是有感知、有體悟、有實踐,最后才是趨于準確的撰寫表述?!坝懈兄敝傅氖菑谋姸嘀行W教師名家的課堂(視頻)中感知到強烈的“教學場”的存在,為此我特意購買、閱讀了部分名師的課堂實錄讀本,如《聽竇桂梅老師講課》《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聽王崧舟老師評課》《非常語文課堂》等。在反反復復的論著閱讀和課堂視頻觀摩中,我覺得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教學場”是最濃烈的,是我最推崇的課堂?!坝畜w悟”指的是潛入身邊教師的課堂去發(fā)現(xiàn)、俘獲若隱若現(xiàn)的“教學場”影子,即成熟的“教學感”的應(yīng)用?!坝袑嵺`”指的是我自己的課堂要盡可能地營造出“教學場”的效能氛圍。每當遇到余興未盡的學生堵住教室門口對我說:“老師,下一節(jié)的體育課我們不上了,就繼續(xù)上您的物理課好不好?。俊薄袄蠋?,我在筆記本上都幫您記著,您的物理課給某某老師了三節(jié),給某某老師了兩節(jié),我去幫您要回來,物理課不能給他們!”這種時候我知道,由遠及近,再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場”是可以真真實實地發(fā)生在課堂里面的。
“十年磨一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事。我的天資、稟賦都遜于常人,所以用時就超出常人許多。從2008年9月到2022年12月,14年間共向10家教育期刊投關(guān)于“教學場”的文章總計22次。按平均每次投稿修改至少3次計算(初稿修改次數(shù)遠高于復改),總計修改文章超過70次。21次投稿得到兩種結(jié)果:毫無音訊,直到超出投稿期;通過初審、復審,倒在了終審上。
5
“懷胎”十余年卻不能“臨盆分娩”,莫非所懷真的是“鬼胎”?漫長的時間,我被困擾在這個問題里。2020年暑期的一天,《中國教師》里一篇文章讓我茅塞頓開:為什么要這么寫?這么寫對廣大的中小學教師有何幫助?順著這種追問,我看到了“教學場”文章在文字表達上的問題癥結(jié)所在—對于普通教師而言,怎么做才能將課堂的“教學感”轉(zhuǎn)化為強大的“教學場”。簡單地說,我原來的文稿僅只注重卓越教師的“教學場”的外在表現(xiàn)和所帶來的不同凡響的育人效果,這屬于“仰望天空”;而對于廣大的中小學教師而言,他們是站在地面上的,如何在大地與天空之間立起一盤云梯,讓廣大普通教師能夠沿著梯子向上攀爬去感受天空,觸摸天空,也就是找到從普通教師的“教學感”到卓越教師的“教學場”的實踐路徑,才是我應(yīng)該解決的關(guān)鍵。這樣的定位,導致沿襲了12年的數(shù)十次修改過的文稿再度被全盤推翻(僅只保留了不到10%的原文觀點、材料),另起爐灶。
當我把重新起草并修改的文稿《從教學感走向教學場:卓越教師的使命》投向《中國教師》的時候,收到了孫昕老師的回復。
這是十余年來我第7次向《中國教師》投關(guān)于“教學場”的文章,也是最后一次。雖然文章仍然未被采用,但是看著專業(yè)、熱情的編輯給予的精準診斷,心里還是涌起一片感激之情。
這個“鬼胎”適合在哪里“分娩”呢?這個問題浸入生命,何況乎它緊緊地關(guān)系著我的“大學夢”!
猝不及防的一件事發(fā)生了。在虎年歲首的除夕之夜,我被送進了市醫(yī)院,休克六七次,生命懸于生與死之間。老實說,我不懼怕死亡,因為我不止一次看到過著名的“普魯斯特測試問卷”中的那一問:“你希望以什么樣的方式死去?”我沒有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確切答案,但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在恍恍惚惚的昏迷與清醒之間,伴隨著由玻璃透亮到迷迷糊糊地辨識身邊親人的蘇醒時刻,頭腦里陡然冒出了“我怕看不見那篇操心十余年的文章了”的擔憂。半月之后出院,我專注于一個論述主題的聚焦并在修改數(shù)遍之后,將論文投向了一份省級期刊,幾個月后收到了用稿通知。
6
2022年12月,欣喜地看到了付出大半生所寫的論文《從教學感走向教學場的教師成長路徑》終于變成了紙質(zhì)期刊。那一刻,我覺得我的“大學”在踏踏實實之中畢業(yè)了。同時獲知的喜事是我的正高級職稱評審順利通過。唯一的缺憾是這“雙喜”之間缺少一種直接的相互映照的關(guān)系,抑或說,我想讓評審專家們知道,向其坤同志的正高級不是徒有虛名的,是殺出一條獨特的實踐路徑的實至名歸!允許這個夜晚是一個不眠之夜。靜靜地,在早已和我融為一體的狹小書房中,我給自己舉行了只有我自己的特殊的“大學畢業(yè)典禮”:違背醫(yī)生的囑咐,一杯又一杯地把珍藏十余年的一壺老酒喝下,這酒浸泡著我的生命,浸泡著我的教育十余年啊!關(guān)于這篇文章的人和事一幕幕走來,有我的同事、有我的學生……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三個重要的身影,所以我要以時間為序真誠地感謝三位《中國教師》的編輯老師。
感謝王嘯老師。王嘯老師是我在《中國教師》發(fā)表第一篇文章《教育場,教育者不懈追求的境界》的編輯。如果沒有王嘯老師對這篇文章的編發(fā),就不會引出媒體上關(guān)于“教育場”的評說,也就激不起我持續(xù)探索、研究的動力,我的教育志向、使命就不會如此明晰,這是其一。
其二,通過當期《中國教師》雜志,我和湖南師范大學劉鐵芳教授取得了聯(lián)系,這是我教育人生的另一筆財富。2019年,我在MOOC中自主申請學習了劉鐵芳老師主講的“教育哲學”。在這門課程中,我懂得了教書育人的正確思考邏輯、實踐邏輯。就像劉鐵芳老師所說的一樣:“活在世上,最美好的事物莫過于跨越千山萬水、千溝萬壑而發(fā)生的、充滿自由與溫暖的人與人的相遇?!蔽遗c劉鐵芳老師、與《中國教師》的諸位編輯也正是這樣的相遇。
感謝孫昕老師。在2008年之后的較長一段時間,我與《中國教師》幾乎處于“失聯(lián)”狀態(tài)。直到2017年,我將文章《我的為師之道》向《中國教師》公眾號“故事會”欄目投稿。沒想到,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收到了孫昕老師的熱情回復。在那篇文章里我特別寫到了我讀初中時候的班主任兼語文教師徐家永,他是特級教師、云南省首批正高級教師。孫昕老師緊跟著向我約稿:寫徐家永老師的故事在“故事會”上登載。孫昕老師進一步點醒我,以師生關(guān)系的點點滴滴開始“我”與“徐老師”之間的故事講述,會有更加親切的代入感。之后,因為這篇文章,在小縣城之內(nèi),徐老師更加為人所知、所敬仰,我也因此沾了不少光。
對于我而言,孫昕老師的重要性不止于此。我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教師是締造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主導者—基于“教育場”背景的師生合一的實踐探索》是由孫昕老師負責編發(fā)的。這是繼《教育場,教育者不懈追求的境界》之后的來自實踐探索的重要論文,等于說,孫昕老師是《中國教師》編輯中第二個“看見”我的恩人,而且孫昕老師又根據(jù)我的文字表達特色把我推薦給了負責“博覽與敘事”欄目的胡玉敏老師。
感謝胡玉敏老師。我認真對比過擬發(fā)文章的原稿與經(jīng)過胡玉敏老師潤色的文章,發(fā)現(xiàn)胡老師為作者“做嫁衣”的文字工作非常細膩,臨“發(fā)”密密縫,就是這樣的感覺?!翱p”的目的是補上原稿中的“漏洞”,使“嫁衣”逐步臻于“天衣無縫”。胡老師總是謙恭地使用“向老師您看這樣行嗎”的口氣與我交流文章的修改意見,讓人覺得備受尊重。
7
《中國教師》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師范類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國家級刊物,代表著“中國教師”這一光榮而又神圣的群體教書育人的心聲。我以為,“中國教師”的稱呼,是充滿家國民族自豪的底氣的,因為我們都用一顆“中國教師”的“教育心”來做出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的教育”。截至現(xiàn)在,我在《中國教師》上發(fā)表了9篇文章(含2篇公眾號文章),這些文章書寫著我這一個不折不扣的邊疆草根教師對教育理想的追求。這些文章能夠發(fā)表在這樣一份高端的雜志上,是我一生倍感榮耀的事情。在《中國教師》創(chuàng)刊20年之際,我真心地祝愿《中國教師》能越辦越好,越來越體現(xiàn)“中國教師”的尊嚴和威嚴。
(作者單位:云南省臨滄市云縣第一完全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