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人物簡介
陳能寬,金屬物理學家、爆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堅定信念,立志報國
1923年,陳能寬出生于湖南慈利。小學時,陳能寬好學上進,成績優(yōu)異,考初中時卻大意失荊州,未能考上心儀的雅禮中學。為此,他難過得大哭了一場。1939年,陳能寬認真準備,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雅禮中學讀高中。1942年,陳能寬被保送到交通大學工程學院(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
從初中到大學畢業(yè),陳能寬的十年求學路都是在戰(zhàn)爭和憂患當中度過的。在這期間,不少同學因戰(zhàn)爭無奈輟學,可陳能寬不管條件如何艱苦,依舊矢志不移,將民族的苦難變成學習的強大動力。1946年,陳能寬進入天津鋼鐵廠實習。這在當時是一個有名氣的大廠,可工廠的煙囪卻不冒煙,蕭條的工業(yè)讓他更加堅定了報國的信念。
1947年,在留學考試恢復后,陳能寬與妻子共同赴美國深造。僅用了3年時間,陳能寬便先后獲得了耶魯大學物理冶金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從頭學起,掌握爆轟的奧秘
1955年,陳能寬歷經波折,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在中國科學院繼續(xù)做金屬物理方面的研究。1960年,陳能寬接到通知,國家要研制一種“新產品”,想讓他負責“爆炸物理方面的研究”。這個“新產品”就是原子彈?!白屛覅⒓釉訌椀难兄乒ぷ?,你們是不是調錯了人?”一次,他與李覺、錢三強等人會面時說出了自己的不解。李覺的回答讓他熱血沸騰:“我們中國人誰也沒有研制過原子彈。人家說我們幾十年也休想把原子彈造出來,我們應當有志氣?!?/p>
陳能寬接受了這個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從頭學起,全身心投入到新的科學領域。從此,他告別了家人,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這一走,便是整整25年。
核爆轟試驗進入實戰(zhàn)階段后,陳能寬和同事們面臨實驗條件簡陋、原料奇缺、經費不足等難題,他依靠在金屬物理、材料學等方面的學術功底,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冷實驗”的方法,從概念、理論入手,用簡單、安全的實驗代替復雜、危險的實驗。為了在簡陋條件下取得真實的數(shù)據(jù),陳能寬對參試各小組的要求非常嚴格。每次做完一個實驗,參試人員必須當場用草本記錄,然后再寫出正本。經過認真核查后,每份記錄上都要簽上所有實驗、記錄、檢查人員的名字以示負責。正是這種方法,使得核試驗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為國家節(jié)約了大量資金和戰(zhàn)略物資。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陳能寬領導組織了核裝置爆轟物理、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成為我國核武器爆轟物理學的開拓者。
以詩言志,為國頌歌
陳能寬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還有著詩人的豪邁情懷。核試驗前夕,指揮者和負責人總是高度緊張,肩頭如有千斤重擔。在一次核試驗現(xiàn)場的討論會上,他有所觸動,忽然脫口背起了諸葛亮的《后出師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痹趫龅挠诿粝壬喔锌f千,接著背誦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兩人一句接一句地往下背誦,在座的人無不肅然恭聽,感情隨之波蕩起伏。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一聲巨響,蘑菇云拔地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陳能寬用“不辭沉默鑄堅甲,甘獻年華逐紫煙。心事浩茫終不悔,春雷作伴國尊嚴”來緬懷那段不平凡的歷史,這是他許身報國、無怨無悔的人生寫照。
回望陳能寬先生的過去,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身上為祖國矢志不渝的獻身精神,創(chuàng)新求實的探索精神,嚴謹縝密的學術風格,它將時刻激勵我們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