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堅勇
白居易進士及第以后,又參加了由吏部組織的釋褐試。釋褐就是脫去平民穿的粗麻衣衫。也就是說,只有通過了這輪考試,你才能脫去麻衣而穿上官服。而且考試的名次越好,所授的官職也越好,可見茲事體大。雖不能說一考定終身,但能決定你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如果說進士科考量的主要是文才,那么釋褐試側重的則是吏才,一般是拿兩個案例讓你分析,寫出判詞,除了要求文理通達、有辭采,更重要的是看你處理政務的實際能力。
為了應對考試,考生們往往要做大量的這方面的練習,即使像白居易這樣天資聰穎的人,也不敢偷懶。他和好友元稹躲在長安郊外的華陽觀,幾個月足不出戶,作了許多模擬考試的策文。后來他回憶,在那段時間,他幾乎“不遑寢息”,以致“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可見拼得很苦。今天我們看慣了高考指揮棒下的莘莘學子沉淪題海的疲憊身影,對當年“白居易們”備考的情狀應該不難想見。正所謂人生能有幾回搏,前賢未必讓后生。
據說白居易做過的模擬題有上百道之多,好在《白居易集》中收錄有部分題目,我們不妨挑幾道出來看看:
其一,甲的妻子在甲母前罵狗,甲非常生氣,要把妻子休掉。甲妻來控訴,自稱沒有違反“七出”條例。甲說,妻子犯了不敬的罪過。
其二,甲準備把女兒嫁給乙,乙送了彩禮,而后甲又反悔。乙控訴甲不守婚約,甲說沒有立結婚的契約,不算數。
其三,甲的牛把乙的馬頂死了,乙要求賠償。甲說牛馬是在放牧的時候互相頂的,請求賠半價,乙不同意。
有意思吧?全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但要判得合情合理,還真不容易。都說科舉制度害死人,其實那是到了明清以后。在唐朝,這一套文官選拔制度還是很有道理的。也不是說這類題目就能考出真才實學,但你至少對社會生活要有所了解,而且還要通達人情世故,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叫接地氣。
白居易是從底層走出來的,從小就跟隨母親遠走江南,寄居在親戚家,后來又輾轉河北、山西,在漫長的顛沛流離中,他對社會生活應該有更多的關注。再加上那段時間在華陽觀的精心準備,他考得不錯,順利通過了釋褐試,不久就被派到長安附近的周至縣當縣尉去了。
(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唐朝的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