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人如何觀云測風識雨晴

2023-09-20 05:29:39霍壽喜
書屋 2023年9期
關鍵詞:云圖古人濕度

霍壽喜

在我國古代,氣象學還不是一門成熟、獨立的學科,但觀測天氣氣候的變化,卻是自古就有的人類科學活動之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里就有文字記載氣象方面的觀測資料,殷墟甲骨文卜辭中也有天氣預測和實況的記載。

測風量雨不簡單

古代最原始的測風器主要用于測量風向。

用布帛之類掛在竿上,后來改用雞毛做成條形或扇形的羽葆,風吹羽葆揚,與羽葆指向相反的方向即為風向。條形、扇形羽葆的重量不同,古人分別稱作五兩、八兩,使用時可因地制宜,比如楚地風小,宜用五兩;北方和沿海風力較大,宜用八兩;等等。

除觀測水平方向的風外,古人也觀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風以及方向混亂的亂風。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風叫作“頹風”,也叫“焚輪風”,自下而上吹的風叫作“飆風”,也叫“扶搖風”等,可見對風的觀測非常細致。

《左傳》中還首次論述了“八風”(即八種風向),與現(xiàn)代氣象觀測學中的基本風向定義是一致的。

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是我國唐代的李淳風。他官居太史令,集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于一身,公元645年著《乙巳占》記載了測風環(huán)境、測風工具和測風辦法,把風力分為八級: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墜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級拔木樹和根。這八級風,再加上“無風”和“和風”(指溫和、塵埃不起的風)兩個級,合為十級。這和現(xiàn)代氣象觀測學對風級的描述已經非常接近了,比英國的“蒲福風力等級”早了一千多年。

最早的測雨器記載見于南宋數(shù)學家秦九韶所著的《數(shù)書九章》(1247年)。

該書第二章為《天時類》,收錄了有關降水量計算的四個例子,分別是“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峻積驗雪”和“竹器驗雪”。其中“天池測雨”所描述的“天池盆”已經和現(xiàn)代氣象觀測所使用的雨量筒非常接近了,而方法上則采取“平地得雨之數(shù)”來度量雨水,堪稱世界上最早的雨量計算方法,為后來的雨量測定奠定了理論基礎。

書中把“降雪”也納入“降雨量”的范疇,只可惜,在降雪量測量方面,只實測降雪的厚度,并沒進一步折算為降水量。

到了明清時期,測風量雨有了集中的場所——觀象臺,不僅有氣象觀測,還有天文觀測。各地州、縣也承擔著觀測任務,凡有災異現(xiàn)象,特別是風災、雨災等氣象災害,都必須呈奏,諸如《晴雨錄》《雨雪糧價》之類,各地官員也有大量的有關當?shù)靥鞖狻夂蚣皻庀鬄暮Φ淖嗾?。如今,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還珍藏著大量古代有關天文地理、黃河水文、氣象災害方面的資料。

與現(xiàn)代測雨工具最接近的當數(shù)“乾隆測雨臺”了,它以黃銅制造,為圓筒型,筒高一尺五寸,圓徑七寸,置于測臺之上,用于量雨,測臺正面書有“測雨臺”三個大字,旁邊則是“清乾隆庚寅五月造”的字樣。

測量濕度有絕技

我們通常說的“空氣濕度”一般都是指“相對濕度”,它是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當時氣溫下的飽和水汽壓之比,用百分數(shù)表示,百分數(shù)越大,表明空氣濕度越大。

古人當然不知道相對濕度的百分數(shù),但大致的空氣干濕概念還是有的:濕度越小表示空氣越干燥,濕度越大表示空氣越潮濕。早在西晉,傅玄就有一首《炎旱詩》問世,詩中的“河中飛塵起,野田無生草”就寫出了空氣的干燥和旱情的嚴重。宋代梅堯臣的《梅雨》詩中就有“濕菌生枯籬,潤氣醭素裳”,其中的“潤氣”就是潮氣、濕氣。古人甚至還能根據(jù)空氣濕度的大小進行天氣預測,唐代黃子發(fā)著的《相雨書》里便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將大雨”“石上津潤出液,將雨數(shù)日”等記載。

空氣濕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怎樣大致評估出空氣濕度的大小,其實就涉及空氣濕度的測量了。

我國是最早發(fā)明測濕儀器的國家。東漢王充在《論衡·變動篇》中曾經談到,琴弦變松,天就要下雨。琴弦變松,是天變潮濕、弦線伸長造成的,表示空氣濕度較大??梢?,古代的弦琴也可當作原始的空氣濕度測量儀器?,F(xiàn)代毛發(fā)濕度計中的“毛發(fā)”,其實就是對古代琴弦的微縮和精確。

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也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干潔弦線忽然自動變松寬了,那是因為琴床潮濕的緣故;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預示著天將陰雨。他還談到,琴瑟的弦線所產生的音調如果調不好,也預兆有陰雨天氣,這其實也是因為變松寬了的弦線,其音準敏感度降低了,合乎科學道理。

在《史記·天官書》中曾提到一種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以觀測掛炭一端天平升降的儀器。這其實就是原始的“濕度計”。原理是:天氣干燥了,炭就輕,天平就傾向于土;天氣潮濕了,炭就重,天平就傾向于炭。也就是古人說的“燥故炭輕,濕故炭重”?!痘茨献印ぬ┳逵枴吩唬骸胺驖裰烈玻娖湫?,而炭已重矣?!狈g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濕氣到來的時候,人是看不見的;但是炭已經表現(xiàn)出沉重了。這就進一步闡明了這個測濕儀器能測量出看不見的水汽多少。顯然,這樣的測濕儀器在測量方式和精確度上,比“琴弦測濕“又進了一步。

最接近現(xiàn)代濕度計的測濕儀器的發(fā)明者,當數(shù)清代發(fā)明家黃履莊。1656年出生的黃履莊,發(fā)明或改進過許多光學儀器(如探照燈、望遠鏡、顯微鏡),也發(fā)明過許多“驗器”,其中的驗冷熱器,就是現(xiàn)代“溫度計”的雛形;而驗燥濕器,就是現(xiàn)代“濕度計”的雛形,它利用弦線吸濕伸縮的原理,測量空氣中的濕度,比瑞士人索修爾發(fā)明的毛發(fā)濕度計早了一百多年。

觀云也能識天氣

天上的云,姿態(tài)萬千,變幻無常。通過看云,常常可以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也很重視云的觀測,《詩經·小雅·信南山》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币馑际钦f,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的確,冬季下雪之前,云層常常是比較均勻的高層云,而當下雪時,就變成雨層云了,云的分布同樣也比較均勻。

唐代李肇《國史補》中也有“暴風之候,有炮車云”的話。炮車云就是底部平坦,云頂隆起,群峰爭奇,漸漸頂部伸展,呈砧狀,很像炮車?!暗撞科教?,云頂隆起”可以是濃積云;當砧狀結構形成時,那就絕對是對流強烈的積雨云了。

古人還根據(jù)云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了一系列“看云識天氣”的諺語,有的還流傳至今。

和“暴風之候,有炮車云”類似的天氣諺語有“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云”和“炮車云”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云體。

不僅有“看云預測雨”的諺語,也有“看云預測晴”的諺語。如“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這里的“魚鱗斑”指的是一種透光高積云,這種云體比較高,也不厚,一般預示著持續(xù)晴日。

隨著勞動人民觀云測天經驗的積累,天氣諺語越來越豐富,于是就匯集成書,便于集中參考。在唐代有關民間天氣經驗的書籍中,最有名的是黃子發(fā)的《相雨書》。這本書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氣預測經驗,有些至今還很有價值。例如書中說:云中出現(xiàn)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而現(xiàn)在進行人工防雹作業(yè)時,也必須判斷是否有雹云,其中“察云色”是個重要的判斷方法。雹云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現(xiàn)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云絲,云邊呈土黃色。這其實和《相雨書》描述的可能下冰雹的云的顏色基本一致。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有關“應天時”的篇章,屬于自然學說內容,其中就有篇章把云按形狀分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種。雖然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樣的分類過于簡單,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能有這樣的分類和論述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古人借助于手工描摹和文字說明,也制作出了許多云圖。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古代云圖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天文氣象雜占》(西漢帛書)和敦煌出土的《占云氣書》(唐天寶初年)。明代茅元儀《武備志·占度載》中的《玉帝親機云氣占候》,里面有五十一幅云圖。明代典籍《正統(tǒng)道藏》中有《雨暢氣候親機》《雨曬氣候親機》兩篇,內有云圖三十九幅。

古人制作的這些云圖,其實都是“云觀測”成果,可以直接運用到“看云識天氣”的實踐之中。以明清時期的《白猿獻三光圖》為例,其中載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圖,每幅圖上都有說明,以日、月、星和銀河作背景,根據(jù)各種云的特征和變化,描繪成云圖,可用于天氣預報,而且絕大部分圖文都符合現(xiàn)代氣象觀測學基本原理。

古代文人也有自己的看云心得?!坝休p虛之艷象,無實體之真形”,這是陸機在《浮云賦》的開頭對游移于空中的浮云的描寫。接著他又寫道:“或如鐘首之郁律,乍似塞門之寥廓?!睙o形的浮云又被詩人賦予了空間立體的形象,使人感到晴日的云彩,既固有悠悠飄移的習性,又可生恢恢壯觀的場面。

云和雨往往是不可分的。早在西漢,董仲舒就在《雨雹對》說:“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狈g成現(xiàn)在的文字就是:雨滴是由小云滴受風合并變重下降而成的。風大使云滴合并得快,這就使下降的雨滴大而比較疏。風小使云滴合并得慢,這就使下降的雨滴細而比較密。這種從微觀角度說明雨滴的形成過程,基本上和現(xiàn)代暖云降雨理論是相符合的。

古代詩人不僅知道云中含水的常識——“縱使清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保ㄌ啤埿瘛渡街辛艨汀罚┧坪跻睬宄朴贽D換之道理——“云騰致雨,露結為霜?!保铣ぶ芘d嗣《千字文》)

只是古人對云的認識還處于直觀的感性階段。晉人張協(xié)在《雜詩十首》之三中寫道:“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庇矛F(xiàn)代氣象觀測學的眼光看,這種似涌煙生密雨的騰云顯然就是碎雨云,它高度低,移動快,而且上有蔽光云層,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它,當然就形似涌煙了,有像“涌煙”一樣的云,就有密如散絲的雨。

猜你喜歡
云圖古人濕度
植物有話說(十七) 松果:開與合,看濕度
科學大眾(2023年21期)2023-12-05 05:23:22
工業(yè)鍋爐飽和蒸汽濕度的運行控制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成都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農資(2019年44期)2019-12-03 03:10:46
古人到底姓什么?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4
古人如何睡眠養(yǎng)生?
海峽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0
基于濕度控制的室內空氣凈化器高壓電源設計
測控技術(2018年9期)2018-11-25 07:44:34
黃強先生作品《雨后松云圖》
名家名作(2017年3期)2017-09-15 11:13:37
基于TV-L1分解的紅外云圖超分辨率算法
甘南县| 吉水县| 景洪市| 隆子县| 桃园市| 施甸县| 武汉市| 南康市| 金坛市| 读书| 凤阳县| 温泉县| 建平县| 全州县| 华坪县| 定边县| 高尔夫| 山阴县| 河西区| 彰化县| 都兰县| 闸北区| 成安县| 普安县| 和政县| 赤峰市| 都兰县| 招远市| 克拉玛依市| 宜兰市| 宁陵县| 惠安县| 渝中区| 崇明县| 大冶市| 乌鲁木齐市| 鄢陵县| 炉霍县| 元阳县| 榆中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