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瑞波
鈺璐(化名),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上課認真聽講,作業(yè)完成優(yōu)秀。但是升入初中以來,鈺璐身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不愿與人相處,課堂上注意力不再集中,成績也開始下滑,性格變得敏感自卑。
我發(fā)現這些問題后,左思右想:怎么和鈺璐溝通呢?如何能打開她的心扉?我首先想到的是和孩子溝通,但第一次談話并不順利。和她談班里的一些情況時,她還愿意表達自己的建議;當談及她自身的情況時,她就沉默不語了。面對這種情況,我中斷了談話。
之后,我詳細了解了鈺璐家里的情況。孩子母親是殘疾人,走路和說話都有困難。由于母親身體的原因,鈺璐變得極為敏感,與父母健全的孩子相比,她始終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低人一等,慢慢地,她開始在意這些事情,不愿意和母親交流,不愿意母親到學校,不愿意母親接送自己,缺乏生活、學習的信心與勇氣,更不愿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封閉自己。
我又找到班上平時常和鈺璐一起回家的孩子,了解她日常的在校表現。針對鈺璐的情況,我先從班會課入手,找一些有關家庭生活困難、孩子自立自強的例子或者影片,如《背著爸爸去上學》等,讓班里孩子談感想、談體會,讓每一位孩子了解,無論我們出生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也要感恩父母,在逆境中自立自強。另外,也讓班上孩子通過一些活動體會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種種困難,如讓孩子們蒙上雙眼,體會盲人的不易等。通過活動,營造關愛家庭困難學生、積極幫助困難學生的班級氛圍。慢慢地,我發(fā)現鈺璐變得不再孤僻,比以前開朗了不少。
接下來,我開始有針對性地做鈺璐的工作。為了讓她沒有壓力,我到她家家訪,和她談心,讓她體會母親對她的關愛。隨著溝通的深入,鈺璐終于認識到母親盡管身體有缺陷,但愛她的心一點也不比其他家長少。鈺璐終于在思想上認識到了錯誤,由沉默到哭再到微笑,看到她表情的變化,我感覺自己達到了階段目標。
這次談話后,孩子改變比較明顯,每次見到我都微笑地打招呼,上課也積極了許多。另外,她也敢于在同學們面前談論自己的母親,并在一次作文中講述了母親撫養(yǎng)自己的不易,贊揚了母親的偉大。我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了這篇文章,表揚了鈺璐自立自強的精神,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直面問題,有時候不一定是壞事,自己的強大首先是從內心強大開始。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教育的過程不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且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在鈺璐的故事中,我放下老師的架子,對鈺璐多了一點耐心和鼓勵,從她的感受出發(fā),用心與她溝通,讓她感受到是家人和老師對她的愛,才使她有了如此大的轉變。
每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一定有不為人知的原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我們一定要究其根本,對癥下藥。而愛學生不僅是教師的天職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師獲得成功的基礎,更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通過這個案例,我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師要真正送出愛,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理解每一位孩子。這樣不僅會促使學生的行為表現好轉,更會讓他們的心理得到自我完善,讓他們自信陽光、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