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李細玲 鄧振
開欄語:學校文化是長期積淀形成的,是全校師生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總和。教育部印發(fā)的《縣域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督導評估方法》,明確提出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水平來評估縣域義務教育學校的管理水平。可以說,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非常具有導向性、綜合性和專業(yè)性的工作。聚焦學校文化建設,學??梢赃M一步明確方向、凝聚共識、賦能發(fā)展。
“文化經緯”之“經緯”,即管理規(guī)劃之意。學校文化依其定義中的“總和”說,也應該呈現(xiàn)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局面。本刊開設“文化經緯”欄目,意在通過探討學校文化建設,分享學校文化建設的經典案例,為全省中小學文化建設提供參考,助力學校的內涵建設和品質發(fā)展,以微觀土壤改良匯聚成教育的整體變革。
我們的學校文化定義
問:張教授從事學校文化研究多年,也主持了北京的學校改進項目,可以談談您對學校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嗎?
張東嬌:早在“十二五”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期間,北京就提出建設500所文化示范校的任務,以促進中小學高質量均衡發(fā)展。我們主持了相關項目,總結項目啟動階段,北京市中小學校文化建設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概念不操作,學校提出某個概念,但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缺乏清晰解釋,也不進行系統(tǒng)操作。二是邏輯不自洽,學校對發(fā)展定位或文化定位、辦學理念體系以及八個實踐領域之間的表述邏輯存在疏離現(xiàn)象。三是說做“兩張皮”,說是說、做是做,存在標簽化、口號化現(xiàn)象。其實學校文化既是一個詞,又不是一個詞,這是我們用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解決的問題。
這里,我們很有必要探討一下學校文化定義。2008年,從事學校文化研究之初,我們概括了一個定義;在閱讀大量經典的基礎上,我們結合中小學文化建設實踐,于2015年進行了豐富和修正,并從學術話語轉向了實踐話語,做到與學校實踐工作進一步對接。目前定義表述是: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全體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和經營的文明、和諧、美好的教育生活方式,是學校核心價值觀及其指導下的行為方式和物質形式的總和,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即大家公認的金字塔結構。學校精神文化即辦學理念體系,包括學校核心價值觀,回答學校為什么辦教育以及怎樣辦教育的問題,也稱作辦學理念、辦學宗旨或教育哲學,它與辦學目標、育人目的、校訓、?;铡⑿8韬掀饋砭褪寝k學理念體系六要素。學校制度、學位、物質文化合稱辦學實踐體系,與學校日常工作緊密對接,包括教師、學生、課程、課堂、管理、黨建、公共關系和物理環(huán)境八個文化包。
好校長為學校立言
問:根據(jù)定義,學校文化建設將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單靠學校的力量,會不會顯得力不從心,尤其是在辦學理念體系的提煉上?
張東嬌:好校長有三個標準。一要有想法,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對要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有自己的理解,國家教育目的和政策等必須經過個體理解、體悟和執(zhí)行后,才能落到學校管理實踐領域。二要有辦法,能將自己的想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辦學實踐成果,這涉及管理上的緘默知識,是學校文化中的隱性部分。三要有說法,將獲得的大量實踐經驗不斷結構化和抽象化,把諸多戰(zhàn)術思考、觀點和概念,連綴成邏輯緊密的理論和思想,鍛煉自己甚至帶領全體員工為組織立言的能力。能同時做到這三點的校長,是校長群體中的佼佼者。絕大多數(shù)校長日常管理事務太多太雜,沒時間、沒精力,提煉辦學理念體系上可能會有力不從心的情況,需要尋求指導和幫助。辦學理念體系的提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寥寥幾句話,也特別考驗提煉者對經驗結構化和思維抽象化的能力和水平。
在理念體系的提煉上,我們也總結了五個標準:一是珍愛,是指這個理念一定是這個學校全體成員過去、現(xiàn)在以及將來所堅持、相信和珍愛的價值。二是高級,主要是表述的審美要求,言近旨遠、守約施博,不是說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最好能在沒有半字冗余的情況下分解到學校工作的八個領域中去,像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高為師,行為世范”;西北師范大學的校訓是“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既傳達了育人要求,又結合了特定地域的文學意象,這是黎錦熙先生提煉的。好的表述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三是生動,并非所有的理念提煉都要引經據(jù)典,也可以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和需求做生動闡述,如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附屬小學“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合肥市金葡萄小學“每一顆葡萄都甜美”。四是合身,量體裁衣,這就是我說的“屬我性”或排他性。五是簡單,朗朗上口、意高言淺、易于傳誦。這五個標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慧于中、誠于內、秀于外”。其實,學校文化系統(tǒng)建設方案文稿,即使是和專家系統(tǒng)合作進行提煉和撰寫,也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大半年的時間,形成初稿后再進行解讀、征求意見,不斷地修改完善,經過學校決策程序后才能進入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
學校文化既是一個詞,也不是一個詞
問:您的學校文化定義中提到“行為方式和物質形式的總和”,您這樣定義的初衷與考慮是什么?
張東嬌:我們對學校文化的定義采取的是“屬+種差”的定義方式,其中,最關鍵的“屬”就是生活方式,這體現(xiàn)了教育向善的本質特征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該定義涵蓋了學校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的全景觀圖。隱性文化就是生活方式中不能用語言充分說明的部分,比如人際關系、學校的組織氛圍,說不清、道不明,但卻可能對人的行為起到實實在在的規(guī)約作用。全包圓式的學校文化定義可能會受到很多人的質疑,說你的學校文化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可以往里面裝。我不否認,但我為什么還要做這樣的定義?
首先,這與我們研究學校改進模型的四點目的密不可分:一是引導學生持續(xù)、樂觀地投入學習。這是學校存在的意義和發(fā)展的“定海神針”。如果脫離這個根本目的,學校做什么事情都沒有任何意義。二是幫助和提醒學校,能掌握系統(tǒng)思考學校整體發(fā)展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的工具,完成學校文化的頂層設計。三是建設文化地圖清晰、價值觀管理貫穿、內群體文化團結的價值驅動型學校。價值驅動型學校多了,高質量教育群落就形成了,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就落到了實處。四是引導師生共同過一種氣質優(yōu)雅、舉止文明、內容完整、精神健康的美好教育生活。
其次,這是有大量文化研究成果作為基礎的。學者們總結了文化有兩種用法,或作為組織發(fā)展的重要變量,或代表組織的全部生活。我們的定義選擇了第二種用法。
最后,采用這樣的定義也是基于我們對學校文化驅動模型堅持的立場原則: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教育生活的全部和教育生活本身;學校文化建設就是學校的日常管理過程、學校特色形成和顯著的過程、學校的循證改進過程。
如此,學校文化就形成了一個全景觀圖。我們從2009年開始創(chuàng)建的學校文化驅動模型,如今在全國很多所學校發(fā)揮作用。所以,我對15年的研究經歷進行總結后形成《學校文化驅動模型——一項完整的中國學校改進經驗的報告》這篇文章,包括3個知識模塊9個單元34個要素。3個知識模塊是價值與理論知識模塊、機制與工具模塊、實踐與經驗模塊,其簡明知識體系概括為六圖一表。完成北京的項目后,我們也完成了《研討式評建——學校文化建設的北京經驗》這本書,里面包括文化立校的功能論、以評促建的目的論、指標引領的內容論、模型導航的途徑論、研討式評建的方法論,并將其定位為中國學校改進的經驗之一??偟膩碚f,我的學校文化定義是建設目的、原則、方法和途徑的總和,是以學校文化建設為抓手,系統(tǒng)進行學校整體改進的過程。這是學校發(fā)展和改進的一個抓手,但不是唯一的。我們千萬不能迷失在學校文化這個詞里,一定要立足于指導和改進,立足于落實上述提到的立場原則。剛才也說到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的日常管理過程,是學校的循證改進過程,是學校特色形成和顯著的過程,不能把這個過程性排除開來說學校文化。
回到最初說到的那個問題,學校文化是一個詞嗎?2008年,最初做項目時,那些知名校長問得我啞口無言:如果不是一個詞,那為什么還要整一個詞呢?這是我一直遭遇和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促進我思考的動力。最終,我用十余年的時間把校長質疑、思考過程都寫成了文章、專著和案例。現(xiàn)在可以篤定地說,對實踐者而言,學校文化既是一個詞,也不是一個詞;對研究者而言,要站在學校改進和學校管理的高度,不能把自己限定在學校文化的研究中,而是把學校文化建設和研究作為一個抓手,這樣思路就打開了。所以,學校文化建設與研究,既要入乎其內,更要出乎其外。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學會學校文化研究分會采訪張東嬌教授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