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紅,劉長華
(湖南大學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當代著名作家劉震云寫過一系列以“說話”為主旨的小說,意在揭示人作為個體存在的孤獨感,其中包括《一腔廢話》《手機》《一句頂一萬句》等。 “說話”不僅僅是作家塑造人物的方式, 也成為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題。 論者試從“言說之理”切入,探討《一句頂一萬句》中的言說藝術(shù)以及思想維度。
“在古希臘,人被定義為會說話的動物。 海德格爾把這一定義稱為人的殊榮和困境”[1]17。 說話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能力,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殊榮”,但同時對言說的主體而言,怎樣言說亦是一種“困境”。劉震云的“說話”系列小說,不僅書寫了個體生存境遇,更側(cè)重于個體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有評論者稱《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鄉(xiāng)村心靈的精神史,而不僅僅是生活史”[2]。 楊百利的“噴空”(噴空,就是有影的事,沒影的事,你一言我一語,把整個事情搭起來),史縣長的“手談”(一起說個話,說話不用嘴,而是用手,講的不是做,而是一個意),竹業(yè)社老魯?shù)摹白邞颉保ㄖ幌氩怀瑧蛟谀X子里走,他隨著戲搖頭晃腦和擠眉弄眼),展現(xiàn)出鄉(xiāng)村人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想象、隱秘與污穢。 在《一句頂一萬句》這部小說中,值得關(guān)注的一個現(xiàn)象是,所有人都在為自己的事情尋一個理,尋一個說法,尋一個合乎自己內(nèi)心的解釋。 這個理不管是源于自身,或是來自他人,都借助一個共同的形式,就是與“說得著”“對心思”的人“碼一碼事”“評一評理”“搭一搭話”, 以此來排遣內(nèi)心的煩悶犯愁之處。
例如, 在賣豆腐的老楊和趕馬車的老馬的交往中,老楊就被老馬的“理”說住了。 老楊不禁感慨道:“同樣一件事,我只能看一里,他能看十里。 ”[3]8老楊因為經(jīng)濟條件有限, 只能送楊百順和楊百利兩兄弟中的一個人去“延津新學”,左右為難之際找老馬“拿一拿主意”。老馬的說理是“上學做官為了啥?是為了回頭賣豆腐。腦子好使的,豆腐拴不住他;腦子笨的,才能飛回豆腐上”[3]42。 老馬的一番評說, 即老馬的“理”, 一是看得長遠思謀得深邃; 二是考慮到了讀“延津新學”,能給老楊家?guī)砻p收的好處;三是指出兩兄弟之間誰更能實現(xiàn)老楊的心愿。 這三層是老楊所不能企及的事理高度, 在老楊的眼中即成為“理”的存在。
“碼一碼事”這話在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從繁雜牽連的一碼接一碼事中,抽絲剝繭,洞察秋毫,捋清一層層事理。 在整部小說中,無論是《出延津記》還是《回延津記》,都牽扯著婚嫁、出走、離婚等,身處其中的人,往往不得要理,看不透事情的因果關(guān)聯(lián)。 殺豬的老曾是楊百順離家出走后的第一個師傅, 喪妻已久, 小五十的年紀想續(xù)弦, 但兩個兒子都十八九歲了,已到了娶親的年紀。老曾顧慮的是怕外人說道自己和兒子們爭著娶媳婦。 楊百順的一番理徹底讓老曾信服。 “他們十七八,可以等一等;你小五十不續(xù),等到了六十,想續(xù)也晚了。 ”“你這話說的,倒是正理兒。[3]64”楊百順挑破了老曾與兒子們的矛盾事理,指出了老曾“等不起”的事理。 其實老曾并非不懂前后的因果,而是楊百順的話愈加堅定了他內(nèi)心的想法。
除此之外,劉震云在這部小說的說理中,還有很多人物的故事都牽扯著類似的“言之有理”的思路,將駁雜的人物關(guān)系有條不紊、慢慢悠悠地娓娓道來。
劉震云憑借《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后,被稱為是“中國講話最繞的作家”[4]92。 在拉拉雜雜、細細道來的語言中介紹所有出場的人物。作品開篇寫到,老楊和老馬交情不淺,但又貌合神離,老馬從心底里看不起賣豆腐的老楊。 這其中的緣由還沒解釋清楚,又談了打鐵的老李,接著又談到老李與他娘之間“說不說得著”的問題。 在每一層敘述中,都構(gòu)成了一種悖反、相互拆解的敘事關(guān)系,敘事邏輯充滿錯覺,變化無常,這是在文本敘事上的一種“繞”。
繞,不僅是一種敘述方式,更是一種生活邏輯?!袄@”到最后,事不再是同一件事,所說的人也不再是同一個人,“繞”能將螞蟻般的事,拐了幾道彎,最終變成一頭大象。 “言之有理”的核心便是“繞”。
小說中多次提到拿刀殺人的情節(jié), 是人物對說理的不平與憤恨,殺的是那些“繞來繞去的理”。十里八鄉(xiāng)的人都知道老裴怕老婆, 只因他販驢時與一個蒙古女人相好的短處在老婆手里, 失去了以往在家的權(quán)威與地位。老裴曾與老曾說,“如果單是她,事情還好辦,可她背后,還藏著一個講理的(她娘家大哥蔡寶林)”[3]13。 這句話道明了老裴的畏懼與怯懦。 外甥多吃了十張烙餅,這一件小事繞來繞去,最后的根源都能歸結(jié)于有相好的短處上來?!熬团伦约耗奶烊滩蛔?,一時性起,拿起刀子殺了誰”[3]14。 這句話可以看出老裴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境地。 滿腔怒火的老裴與出走的楊百順相逢后,感慨原來世上的事都“繞”,“原來件件藏著委屈”[3]92,便放棄了殺人的念頭。
楊百順與第一任師傅老曾之間產(chǎn)生隔閡也根源于一個“繞”。 老曾續(xù)弦之前,“師徒二人說話都是竹筒倒豆子,直來直去”[3]67;續(xù)弦之后“師傅說話改了樣子,舌頭也開始打彎了”[3]67。 之前,楊百順可以自己做主拿三件豬下水,有了師母之后,只能接著師母所給的三件,便愈發(fā)覺得委屈和不平。 楊百順的委屈本來是針對師母,而不是針對師傅老曾,但在老賀的口中,又漸漸成了對師傅的不滿,使師徒之間的情誼變了樣。 老賀說與了老孔,老孔說與了妹妹(老曾的續(xù)弦),師母最后說與了師傅。幾番轉(zhuǎn)述下來,楊百順那番暢快淋漓的話早已變了樣, 早已偏離了本來的心思。師徒情誼在一個個轉(zhuǎn)述者的口中,一層層瓦解直至蕩然無存。
師徒、父子、夫妻、鄰里關(guān)系之間的“繞”,在小說中不勝枚舉, 也正如劉震云所說的:“為什么這么繞呢?確實它是有來由的。這是一個民族的思維帶過來的,特別容易把一件事說成另外一件事。接著又說成第三件事。 ”[4]95事情原本是不繞的,但是背后的生活邏輯,卻又是繞的。
費爾南多·佩索阿在《惶然錄》中寫到:“人的心靈是一個濃黑的地獄, 是一口從世界地表怎么也探不到底的深井。 ”[5]在具體的認知對象中,最難揣度的是精神層面,尤其是人的內(nèi)心世界。延津人的內(nèi)心世界亦如劉震云所寫,表面駁雜卻又內(nèi)在深邃。
小說寫到, 老胡的爹交代初任縣長的老胡說:“好把的是病,猜不透的是人心。 ”[3]34秦曼卿與老秦的對話中也提到:“世上啥最毒?就是人的心。人心毒不是說它狠, 是說大家遇事都不往好處想, 盼著事壞。 ”[3]80在說理的背后,除了關(guān)乎自身利益外,還有旁觀者盼著事壞的偽善心理。 秦曼卿的婚事鬧得整個延津都知道,無論貧賤都可拿來笑談。明事理的延津人都知道這是一場假戲。老楊是個沒主意的人,老馬正因為看不起老楊,便想設了個套讓老楊鉆,“好事呀,白得一個媳婦,攀上老秦家,豆腐就不光姓楊了”[3]82。老馬作為看客也是說客, 本就抱著事不能成的心態(tài)故意設套,這種故意認真“攛掇”,有看客的玩笑戲謔之意,表面是和善,內(nèi)在卻是虛情假意。
新到任的縣長小韓開辦了“延津新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自己講話,講給一群“聽得懂話”的人聽。 在鄉(xiāng)村人眼中,“進了新學, 就等于進了縣政府”[3]39。 老楊送楊百利進新學的實際考量是為了賣出更多豆腐賺更多錢財, 這是老楊預想中的切實利益,深層上折射出鄉(xiāng)村人“以官為尊,以官為貴”的“官本位”思想。 小說的主體部分雖是寫延津手工業(yè)人的生活與命運,但也穿插了官場權(quán)力的更迭??h長小韓因為能說會道而被沉默寡言的省長老費撤職,而老費又被主張“事不說不清,話不說不明”的呼延總理撤職。在暗含“官本位”思想的氛圍中,權(quán)力的更迭給延津人的影響頗為深遠。
例如, 年輕喪夫的吳香香過去賣饅頭給挑水的楊摩西時,并無留意他,可是當在縣政府種菜的楊摩西背著竹簍來買饅頭時,便留了意。 同一個楊摩西,變化的是他的身份。吳香香招贅楊摩西,背后圖謀的是與縣政府的關(guān)聯(lián),而不是楊摩西這個人。吳香香的心思自始至終其實還是為了攀附“官”的名分,想以此來支撐自己“吳記饃坊”的門面與威嚴,這與老李買縣長老胡的八仙桌是一樣的心思,依然透視出“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思想。
李澤厚認為“實用理性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是執(zhí)著人間世道的實用探求”[6]303。“人們由其現(xiàn)實的利益和要求出發(fā),各取所需,或夸揚其保守的方面, 或強調(diào)其合理的因素, 來重新解說、建造和評價它們,以服務于當時階級的、時代的需要”[6]35。 在延津人的說理中,無論是關(guān)乎切身利益的思考,還是佯裝偽善的心理,“理”的指向性是明晰的,都指向了“實用理性”。這種理性不是講求思辨性的邏輯思考,而是重在講究現(xiàn)實實用的探求。
“展現(xiàn)為文學、藝術(shù)、思想、風習、文化現(xiàn)象,正是民族心靈的對應物,是它的物態(tài)化和結(jié)晶體,是一種民族的智慧”[6]297。延津人說理的背后,同時滲透出一種民間文化與民間智慧, 也正如陳思和先生指出的民間所具有的“獨特的藏污納垢的形態(tài)”[7]。 延津作為一個小城的存在,在言說及說理的背后,是底層人民生活面貌與內(nèi)心世界的展現(xiàn)。 小說上部與下部的時間跨度近百年, 但這種言說思維與潛藏的文化始終延續(xù)著。
劉震云筆下的日常語言往往是一種凝練的生活精華,“追求一種語言的日?;⑹浪谆?、口語化,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放逐了語言的詩性之維”[1]47?!叭粘UZ言是遭遺忘因此也是被用罄了的詩”[8]。 喜歡看相的瞎老賈閱人無數(shù), 卻把自己給閱傷心了,“所有的人都生錯了年頭,奔也是白奔;所有人的命,都和他這個人別著勁和岔著道”[3]33。 生不逢時的感慨在這日常俗化的語言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理”的言說方式與“繞”的生活邏輯,都隱藏在日常言語中,揭示出延津人內(nèi)心世界的聒噪與沉默, 以及人與人勞碌奔波的命運。
“在古希臘的語境中,‘真理’意味著‘去蔽’,即是沒有隱藏。因為‘真的’意味著沒有遮蔽,它也就必須是沒有混雜、沒有添加的、純正的。 它就必然是直的、正直的、直接的、不拐彎抹角的、與其自身同一的”[9]。 這是一種理想的言說模式。 “能指”是一個限定的概念,但“所指”之意往往韻味深遠,這個特點在人物說理中可謂是精彩紛呈。
回歸到小說中的“繞”字,劉震云解釋了為何執(zhí)著于“繞”的寫作模式:“因為別的民族就產(chǎn)生過繞的人,但中國沒有人來鉆。 中國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都只是人生的感慨,沒有上升到社會、 政治體系。 ”[4]95劉震云所展示出的“繞”,當然不是哲學思辨意義上的,也不是直面政治與社會的,而是意在揭示“繞”字背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世界亦是整個心靈的揭示,故而可以看出“說話系列”小說的價值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