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鈺斐 李玉福/文
“模仿說”一直對西方的傳統(tǒng)繪畫藝術產(chǎn)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模仿客觀事物的真實空間形態(tài)為目的。本文從中提取了眾多美術欣賞的要素,比如明暗、色彩、透視等。西方有著名的模仿論,中國則有描述繪畫創(chuàng)作與技法的六法論。這“六法”總結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品評的一系列要求,給出了一種更加規(guī)范的繪畫形式和品評標準?!澳7抡摗迸c“六法論”,都給予了一種欣賞美術的標準。本文將從幾個不同方面欣賞美術,在欣賞的過程中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觀賞和品味,不僅畫中藝術形象和色調(diào)值得分析,還應該從畫中體味作品內(nèi)容中體現(xiàn)的情緒和思想感情,讓我們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情感共鳴,加深對社會生活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喚起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
“模仿論”起源于古希臘,盡管“模仿 ”一詞的語源是不清楚的,但這一詞始終都是介于模仿物和真實事物之間[1]?!澳7抡摗痹谖鞣絺鹘y(tǒng)繪畫中占有重要地位,模仿的意思就是藝術家按照大自然的本來面目去描繪事物,追求高度的逼真和相似。這種模仿性繪畫,最大的特點就是精細,如同看到實物讓人無法辨別。在古希臘時期,有兩位畫家宙克西斯和帕爾哈西奧斯,各自不服氣對方,于是他們相約進行繪畫比賽。到了約定的時間,兩位畫家拿著自己的畫擺在臺上并蓋著擋布,宙克西斯首先掀開擋布展示作品,是一位小男孩的頭部頂著一串葡萄,飛過的鳥兒以為是真的葡萄,于是停下來啄食。宙克西斯得意洋洋,自認為一定取勝,就催促帕爾哈西奧斯進行展示,著急向前要幫他掀起擋布。當他伸手到擋布那里就定住了,并說“我輸了”。原來,帕爾哈西奧斯的擋布是畫上去的。兩位畫家比賽的故事就足以說明西方繪畫對于“逼真”的追求。不止是古希臘,整個西方藝術界受“模仿論”的影響都非常大,對于畫家來說,誰畫得越逼真誰就是贏家。觀眾也深受“模仿論”的影響,形成了一種越像就越是好作品的觀念,繪畫作品是否逼真成了美術欣賞的重要因素。
為了真實地模仿自然,西方藝術家也是絞盡腦汁想了很多辦法,試圖讓畫面看起來更加真實、更加接近自然,并在接連不斷的探索中,最終總結出了模仿自然空間的幾種手段:明暗、色彩、透視?!澳7抡摗苯o予觀眾一種全新的美術欣賞角度,本文也主要是從這幾方面入手分析西方的美術作品。
“六法論”是中國古代對繪畫藝術的一種綜合性評價標準,是美術鑒賞、批評的關鍵詞。“六法”分別是“氣韻生動”“古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傲ā敝g是相互聯(lián)系的,“氣韻生動”作為六法之首,也是后面與美術技法相關聯(lián)的五法的統(tǒng)領。從視覺藝術上來說,只有形而無氣韻的畫,人看過就會忘記,對畫不會有過多的思考和深入。謝赫曾在《畫品》中這樣品評畫家:“雖略于形色,頗得神氣,筆跡超越,亦有奇觀?!币馑际牵曈X上更加突出的就是“筆跡”,“形色”稍加遜色,但“筆跡”優(yōu)越氣度不凡,也會產(chǎn)生一種極佳的視覺效果。這就是“骨法用筆”的作用?!皯锵笮巍北闶菍φ帐挛锏男蜗筇卣鬟M行描繪,更多的是傳情達意的手段,雖然是根據(jù)具體形象進行描繪,但它與西方的傳統(tǒng)繪畫還是有區(qū)別的,西方更加強調(diào)真實的再現(xiàn)客觀事物,寫實能力的優(yōu)劣就是評價藝術家的標準。謝赫的“傳移模寫”和西方繪畫理論中的“模仿論”相類似[2],但它更側重繪畫的學習方法,例如摹寫一些名畫名作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能。“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一個是指畫面中色彩的分布,一個是指安排畫面中各事物的結構布局等。
“六法論”中提出的氣韻、用筆、位置大小、象形、色彩等都是進行繪畫欣賞品評的重要因素,需要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講解,逐步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在本文中,也會舉例進行分析。
以“模仿論”視角進行西方繪畫賞析,首先是明暗,有光則有影,有明與暗。馬薩喬的《失樂園》中就光影的表現(xiàn)而言,是西方繪畫史上第一位清晰地通過描繪影子而營造立體感的作品,畫面中被持劍的小天使驅逐的亞當和夏娃腳下拖著一條長長的影子,正是這不起眼的影子樹立起了人物的立體感。在西方的繪畫當中,光影占據(jù)的地位日益重要,用光影來表現(xiàn)出更加自然的物象及其空間成為畫家繪畫的不二法門。達·芬奇也是表現(xiàn)“明暗畫法”的重要藝術家,他把明暗畫法的表現(xiàn)力推至高峰。他的《巖間圣母》以光線、明暗來模仿現(xiàn)實空間,人物描繪真實自然,極大增強了畫面的藝術張力。在美術欣賞中,光線、明暗都是我們應該深刻關注并分析的內(nèi)容。
英國著名美學評論家赫伯特·里德說:“色彩的功能在于增強繪畫的真實感?!蔽鞣降膫鹘y(tǒng)繪畫不僅是用光線和明暗來實現(xiàn)對自然的模仿,而且還重視色彩的輔助功能,它們共同反映著真實的世界。著名靜物畫家威廉·克拉斯·赫達,最善于繪畫金屬和玻璃器皿,表現(xiàn)它們獨特的質感。作品《靜物》就是通過明暗和色彩的組織搭配使器皿看起來晶瑩剔透,如同產(chǎn)生了反光效果。同時,他對水果和食物進行細節(jié)刻畫,相輔相成,使畫面非常逼真,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視覺真實感。
為了模仿,自然藝術家們用很多種方法去還原這種自然空間,在傳統(tǒng)繪畫中科學的模仿自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透視法。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其中的構圖,采用了獨特的直線型構圖方式,天花板的透視線與桌邊平行線全部匯聚于耶穌的頭部,讓整個畫面中體現(xiàn)了統(tǒng)一性中的變化性,尤其是耶穌這個人物背后所描繪的縱深空間,塑造出了非常強烈的空間感,帶給欣賞者非常好的立體視覺效果。
在欣賞一幅畫面時,還要正確地分析它的透視性,畫面中人物和建筑物以及空間是否有效地結合,上、中、下景色的安排和組織是否符合真實的空間比例,都是非常關鍵的。若要模仿真實的空間,不單單是單個物體的描繪,更是多個物象之間的關系的描繪。我們欣賞畫作時,通過觀察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大小比例、明暗變化等,可以實現(xiàn)對整幅畫面更好的理解與判斷。
所謂“氣韻生動”,是指在繪畫及作品中所存在的內(nèi)在氣質和韻味,“氣”指的是生命、活力,“韻”是指人物形象所表現(xiàn)的個性、狀態(tài)。氣韻是人物畫傳神的神[3]。我們以顧愷之的人物畫《洛神賦圖》進行分析,中國繪畫對人物的描繪不僅僅是對人物形象的客觀再現(xiàn),而是更加重視對人物音容笑貌和衣帽服飾的描繪,通過流暢的線條和生動的筆墨來突出畫面的“氣韻生動”。顧愷之將“高古游絲描”發(fā)揮到極致,線條的流動既平穩(wěn)又自然,這種線條含蓄飄忽,在人物畫中,又能稱這種線條為“骨法用筆”的一種,再加上對色彩的合理分配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結構布局,讓人能身臨其境,仿佛曹植遇到美麗洛神的場景。正是畫面中對“六法”的高度契合,讓我們產(chǎn)生了對情景的共鳴,擁有了真切的感情變化。
“氣韻,生動是也”,古人對氣的解釋非常多,但“氣韻”是謝赫首次提出的,一方面是畫家藝術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是畫家精神境界的表達。古人把“氣韻”放在品評繪畫的第一條,認為從一幅山水畫的整體氣息就能看出畫面的品第高等?!肮欠ǎ霉P是也”“應物,象形是也”“隨類,賦彩是也”,這三點更加偏重于技法,與美術欣賞有直接關系。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其中村莊集市、亭臺樓閣、茅屋長橋等靜景穿插駛船、游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極其考驗畫家的能力,這些物象的繪制離不開用筆、象形、賦彩。用筆表現(xiàn)出來的便是點、線、面的運用及墨色的分布;象形則是畫面中最基礎的,不管是具象還是抽象,都應該象形。賦彩就是更為直觀的表現(xiàn)方式,石青、石綠為礦物色且極具覆蓋性,經(jīng)層層暈染,物象凝重莊嚴,層次感強,與整幅畫作渾然一體,艷而不俗[4]。各種物象的精彩表達,共同構成了整幅畫面的“氣韻生動”。一幅畫作的完成,從構思構圖到落筆完成,通過組織物象位置、用筆流暢協(xié)調(diào)、色彩和諧統(tǒng)一等,讓整幅畫作具有氣韻生動之感,讓人忍不住反復思考、尋味。
“模仿論”在西方傳統(tǒng)繪畫中講究模仿自然,具體表現(xiàn)為微觀透視和征服對象、再造自然。透視學產(chǎn)生于西方,主要受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有嚴謹?shù)目茖W理念,是西方寫實繪畫的主要形式法則之一,也集中體現(xiàn)了西方古典繪畫的傳統(tǒng)審美理想和創(chuàng)作原則。西方藝術家在作畫時大多會考慮科學的透視和光影效果,強調(diào)繪畫的真實感,盡力地模仿自然追求逼真效果。西方藝術家們大多是寫實為主,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來還原大自然,不僅是透視和光影,在色彩方面也是大下功夫,極力追求色彩與大自然的吻合。但在中國古代繪畫史當中未曾出現(xiàn)過透視的說法,中國繪畫所表現(xiàn)的都是散點透視,忽略真實的透視感,大多習慣用“以大觀小,以小襯大”的方式來表現(xiàn)主體,通過全局結構來決定各部分,組織物體布局。中國古代繪畫大多以寫意為主,是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而繪制的圖像,無論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其背后烘托出一種獨特的情感意境。
從模仿論中看繪畫,西方以嚴格的科學理論為前提,嚴格遵循近大遠小的客觀規(guī)律,追求真實的客觀再現(xiàn),風格大都是寫實的,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繪畫模仿理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和研究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出人們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嘗試超越自然,試圖讓物體或人物更加完美的想法??梢哉f,模仿理論引導了西方傳統(tǒng)寫實繪畫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其影響是決定性的[5]。而“六法論”中體現(xiàn)的中國畫美術欣賞,更加注重人的內(nèi)心感受,比如其中的“氣韻生動”,更加重視畫面給人的一種視覺效果,表現(xiàn)的是物體在心中的投影,力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如果一幅作品中能體現(xiàn)“六法論”中的“氣韻”的話,那這幅作品就可以算得上優(yōu)秀之作?!皻忭崱贝碇说膬?nèi)在動力和精神,代表著作品的內(nèi)涵和神韻,從中可以體會不同畫面的不同意境。
“模仿論”與“六法論”在不同程度上對本國的藝術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推動繪畫等藝術高速發(fā)展,也推動藝術家們積極探索和發(fā)現(xiàn)。通過“模仿論”分析出作品有明暗、色彩、透視的欣賞標準,在“六法論”當中又提取出用筆、色彩、位置等繪畫要求,對于一幅畫的認識愈加豐富,它們給予的不只是懂得怎么欣賞繪畫作品,還引導人們?nèi)绾稳?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在如今的社會中,各種藝術類型的大匯合,既可以更好地認識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價值,也可以為創(chuàng)作提供有利的參考價值,更好地為藝術的發(fā)展作出貢獻?!?/p>
引用
[1] 林雪慧.模仿論的發(fā)展及其終結[J].今古文創(chuàng),2022,139(43):46-48.
[2] 丁珠玭.從謝赫“六法論”談中西方美術之比較[J].絲綢之路,2010(10):68-69.
[3] 呂子青.論氣韻生動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中的審美意義[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18,33(5):117-120.
[4] 劉學惟.北宋畫院與王希孟《千里江山圖》[J].文藝爭鳴,2010(24):61-62.
[5] 竇薛霖.論繪畫模仿論的發(fā)展[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15(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