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四云(湖南省婁底市星星實驗學校)
每個家庭都有需要精心澆灌的花朵,這些花朵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也組成了祖國未來的希望。一個人能否有作為,和他從小培養(yǎng)的性格品質和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
這些年來,隨著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物質生活的富足讓人們對精神生活越來越重視了。而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沒有經(jīng)歷過大的挫折或者困難,成長得比較脆弱或驕橫。培養(yǎng)一個樂觀的孩子,提升他們的抗壓能力,能讓他們更好地成長,變得更自信陽光。
樂觀養(yǎng)成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面對“失敗”,我以《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的例子來表述。兩個孩子同時去嘗試一件事情,但是都失敗了。
第一個家長選擇先鼓勵孩子,但將失敗的原因從小孩身上完全撇開,不去考慮是不是小孩的行為導致事情失敗,最后為了讓小孩高興,還直接幫助他完成了這個任務。
第二個家長看見小孩失敗后先告訴他“失敗是暫時的”,然后跟小孩一起去尋找失敗的原因,很快他們就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哪里。這時,家長開始鼓勵小孩再嘗試一次,并且全程陪同小孩一起完成這個任務。
生活中的家長大多是第一種,很多時候,他們不僅沒有耐心去一步步引導小孩,而且只注重事情的結果。第二種家長則把自己和小孩放到了一個相同的位置,耐心地傾聽并且開導小孩。如果我們是那個小孩,是不是都希望有第二種這樣的家長呢?
事情的結果又是什么樣呢?
第一個小孩因為每次做錯事父母都會幫他解決,所以他漸漸地什么事情都做得隨意。結果可想而知,敷衍的態(tài)度,加之父母為他擦屁股,導致他做任何事都很差勁,時間長了,小孩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
第二個小孩因為父母教會了他如何找到失敗的原因,變得越來越自信,總是愿意去嘗試新事情,也不再害怕失敗,人變得越來越開朗、自信。所以我們需要教會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面對失敗。
其實不止小孩,即使是大人也會逃避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而為了做好榜樣,我們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教會他勇敢面對挫折,接受失敗,再接再厲。
一個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反映著一個家庭的教育。家長要起帶頭作用,當孩子的榜樣,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例如:小孩做錯了事情,他們第一反應是躲避還是補救呢?這兩種情況都取決于父母是如何教導小孩的。當小孩選擇逃避,是因為孩子知道家長會對自己進行責罵,所以害怕懲罰才撒謊、逃避。當小孩選擇誠懇的道歉并且提出彌補自己的過錯,這證明父母在生活中就給了孩子一個“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好氛圍。
如果家長能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做錯后不隨意發(fā)脾氣,而是鼓勵讓他們說出造成這件事的原因,并且讓他們自己主動做出補救,這樣即使他們以后做錯了事,第一時間就會主動地承擔,這種誠實和擔當是很珍貴的品質。歸根結底,孩子是什么樣還是取決于父母。父母耐心溫柔,孩子自然也不會害怕善意的批評,更不會像個鴕鳥躲起來。
書中以ABC法則來引導孩子面對不好的事情,如何采用情緒調節(jié)來減輕負面情緒。其中A為事情本身,B為自己的想法,C為結果。例如:有一次小孩在學校因朋友誤傷了他而感到生氣傷心,我詢問他具體是生氣傷心什么?他說被打了一下很痛而且朋友沒有立刻給他道歉。這時我引導他,“雖然你的朋友沒有道歉,但他是不是也表現(xiàn)出了慌張和愧疚的樣子呢?”孩子這時認真地想了想,然后點頭。我說,你生氣是因為沒有得到道歉,但其實你朋友通過表情和動作表達了歉意,雖然他沒有使用語言,但是他們的含義都是一樣的。我們應該寬容點原諒他。孩子這才情緒好轉了起來。
其中A是這件事本身,小孩被朋友誤傷了,C是結果,小孩覺得生氣難過。而B是孩子認為對方?jīng)]道歉所以生氣,此時C的結果是最壞的,但當我們用另一種積極的解釋來表達,并且原諒了對方,C的結果就變好了。所以任何時候想法對于結果都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訓練孩子在B這個階段養(yǎng)成樂觀的想法,這樣C就不會第一時間往壞的方向發(fā)展。
樂觀其實也是一種抗壓的指導,這讓他們不會一受批評或者挫折就倒地不起,或者走向極端。培養(yǎng)孩子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自己親自去試錯,去改變,在批評中可以變得越來越堅強,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義。孩子的樂觀可以讓他們笑對生活,這是他們成長的必修課,也是我們需要重點培養(yǎng)的關鍵點。
對于中國式家庭而言,教孩子“反駁”乍一看顯得有些“大逆不道”,但這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書中的反駁其實也可以是面對不好的事情,從另一個方面去解釋,正確應對,從而抵消消極影響。例如孩子打碎了碗,第一步他或許是害怕,我們要教他“反駁”這種害怕。第二步思考這件事為什么值得自己害怕,第三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打破碗也只是少了個碗?!叭淌яR焉知非?!?。第四步,思考如何解決現(xiàn)在這種場景,拿掃把清掃掉就可以,并且注意安全。通過這四個步驟,其實很多事情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這種意義的“反駁”可以讓孩子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能讓孩子找到自己面對事情的一套處理方法。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博士認為,孩子的悲觀有四個來源:基因、父母的悲觀、從父母或老師那里習得的悲觀性批評、征服和無助感的經(jīng)歷。除了基因,其他三個原因都是可以改變的。
我作為老師,平時和孩子是除了家人外接觸最多的人。大人往往會在不經(jīng)意間將自己的解釋風格強加于孩子身上,使得孩子習得大人的解釋風格,并用這個解釋風格來批評自己。所以,要想讓學生樂觀,首先老師要有健康樂觀的情緒。其次老師應該多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讓家長認識到好教養(yǎng)的重要性。最后老師在布置一些任務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加強學生的掌控力來預防無助,要盡可能地利用微小的、可達成的步驟將挑戰(zhàn)分層,首先從孩子們容易控制的程度來進行。比如,想要增加班級凝聚力,讓孩子們更加團結,老師可以把目標進行細化,從孩子們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開始。例如,讓孩子們每天分組來打掃衛(wèi)生,給每個孩子都規(guī)定差不多工作量的衛(wèi)生任務,在小組內能率先完成且主動幫助其他孩子打掃衛(wèi)生的孩子可以加分。當全班輪玩一次打掃衛(wèi)生后,在班會上進行總結,讓孩子們說說同組的同學在打掃衛(wèi)生的時有哪些優(yōu)點值得自己學習,同時自己哪些方面應該加強,讓孩子們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和自己身上應該改進的地方,再一步步去引導他們在以后的衛(wèi)生打掃時如何相處,如何達到效率最高,最后才到團結一致。
馬丁塞利格曼說:“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說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边@段話,讓我非常受益,更加意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所以,無論是為人師,為人母,在教育孩子們獲得幸福和樂觀的同時,父母和老師都需要不斷習得樂觀,以真實的生命狀態(tài)影響孩子們的成長。
總之,少年強則國強,國家的未來由無數(shù)個孩子組成,家長和老師們要精心澆灌,不僅要教他們學識,還要教他們時刻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和良好的教養(yǎng)。人的意識才是決定命運的,讓他們把自己的命運掌握,任何時候都可以笑對生活,這樣才能在這個世界盡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