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媛,石 磊,庫德熱提·阿吉,劉 藝
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烏魯木齊 830000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trifoliaL. var.simplicifoliaCham.或蔓荊VitextrifoliaL.的干燥成熟果實。文獻記載,蔓荊子具有疏風散熱、清利頭目等功效[1-2],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頭痛、周期性頭痛及眼痛等[3]。研究表明,蔓荊子黃素對人體肺癌H322細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4]。經(jīng)典名方中常使用蔓荊子,2018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同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jīng)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有2個經(jīng)典名方中含有蔓荊子[5]。
蔓荊子的炮制方法在各類書籍中的記載各不相同,但大致分為5種:生用、清炒、酒蒸、酒煮、蒸炒共用,其中生用、清炒、酒蒸3種方法中均要求去除白膜(花萼)。但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去除花萼是否合理及花萼中是否含有效成分均未見相關研究。為確保藥材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合理控制藥材質(zhì)量,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igh perfo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對江西、云南、安徽等5地15個批次蔓荊子花萼及果實(去除花萼)中蔓荊子黃素的含量進行分析,進一步討論了是否應該去除花萼,為蔓荊子的合理應用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Ageli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安捷倫公司);Sartorius BP 110 S型電子天平(德國賽多利斯);DZKW-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北京市光明醫(yī)療儀器廠);101A-8型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實驗儀器廠有限公司)。
蔓荊子黃素對照品(批號111554-201705,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磷酸(分析純,批號20200504,天津市大茂化學試劑廠);水為超純水。本實驗中所用藥材均由安徽濟善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由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主任藥師劉藝鑒定[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標準]。
色譜柱為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為甲醇-4 mL·L-1磷酸溶液(60∶40);檢測波長為258 nm;柱溫為30 ℃;流速為1.0 mL·min-1;進樣量為10 μL。同時要求理論板數(shù)按蔓荊子黃素峰計算應不低于2 000。在此條件下,蔓荊子黃素與其他組分的分離度較好。
精密稱定蔓荊子黃素對照品適量,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得質(zhì)量濃度為0.29 mg·mL-1的對照品溶液。
蔓荊子:采集不同地區(qū)的蔓荊子,晾干,備用。
蔓荊子果實:取上述蔓荊子適量,去除花萼,收集果實備用。
蔓荊子花萼:取上述去除的花萼適量,備用。
取藥材粉末(過3號篩)約2 g,精密稱定,置于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 mL,稱定質(zhì)量,加熱回流1 h,放冷,再稱定質(zhì)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zhì)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分別精密吸取2.2項下制備的對照品溶液0.5、1.0、1.5、2.0、2.5 mL,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稀釋得系列對照品溶液。精密吸取系列對照品溶液各10 μL,按2.1項下色譜條件測定,以對照品質(zhì)量濃度為橫坐標(x)、峰面積為縱坐標(y),進行線性回歸,回歸方程為y=13 001x-3.59(r=0.999 6),結(jié)果表明蔓荊子黃素在14.5~72.5 μg·mL-1范圍內(nèi),藥物質(zhì)量濃度與其峰面積線性關系良好。
精密吸取0.029 mg·mL-1對照品溶液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測定,得到色譜圖。同樣方法測定供試品溶液,得到供試品的色譜圖。按照2.1項下色譜條件測定,2種溶液的色譜圖見圖1,結(jié)果見表1、表2。
表1 5個省份所產(chǎn)蔓荊子中蔓荊子黃素含量測定的結(jié)果 (n=3)
表2 蔓荊子果實及花萼中蔓荊子黃素含量的測定結(jié)果(n=3)
注:A. 蔓荊子黃素對照品;B.蔓荊子供試品;1.蔓荊子黃素。
蔓荊子在過往醫(yī)書中記載分為生品和炮制品2種。生品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如宋代醫(yī)書《圣濟總錄》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蔓荊子)去白皮”。其后又有諸多蔓荊子生用的記載,如《集驗背疽方》記載:“去蒂并白膜”;另外在《湯液本草》和《用藥法象》記載方法為“揀凈,杵碎用”;《奇效良方》記載:“去萼”;《本草綱目》記載:“尋常只去膜打碎用之”。由此可見,蔓荊子生品的主要處理方法是凈制后去膜(皮),打碎用[5-6]。2015年版及202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蔓荊子飲片均為“除去雜質(zhì)”使用,張衛(wèi)等[7]認為《中國藥典》收載的“除去雜質(zhì)”即為除去花萼,但迄今為止,花萼是否作為雜質(zhì)除去,尚無科學統(tǒng)一的說明及規(guī)定。本次實驗結(jié)果表明,蔓荊子花萼中蔓荊子黃素的含量較高,對整體藥材含量的貢獻值最多可達26%,若除去花萼,則較大程度地損失了有效成分。因此蔓荊子生品在使用時不建議將其花萼作為雜質(zhì)去除。
蔓荊子歷代的炮制方法有酒蒸、酒炒、清炒等[8],其中炒制法沿用至今。炒制大致有2種:①清炒,打碎用,如《太平圣惠方》中記載:“(蔓荊子) 炒熟”[9],《本草蒙筌》記載:“依時采收,陰干、炒研去衣才用”等;②加酒拌炒,現(xiàn)代以微炒居多。上述炮制時皆為除去花萼,使飲片易碎制、凈制,達到易于煎出有效物質(zhì),從而提高蔓荊子飲片療效的目的。關于蔓荊子加酒拌炒及清炒工藝,本課題組前期做了初步研究,結(jié)果顯示,經(jīng)炮制后,蔓荊子中蔓荊子黃素的含量有所上升[10-12],但是該研究是在除去花萼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蔓荊子炮制過程中是否應該除去花萼同樣存在疑問,后續(xù)將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產(chǎn)地不同的蔓荊子中蔓荊子黃素含量的差異較大,江蘇及江西產(chǎn)蔓荊子中蔓荊子黃素的含量較高,而山東和云南所產(chǎn)品種中的含量較低,廣西居中,本次實驗結(jié)果與現(xiàn)有文獻結(jié)果基本一致[13]。蔓荊子花萼的多少與產(chǎn)地、采收時間均有較大的關系。實驗結(jié)果表明,蔓荊子花萼占比高達14.58%(江蘇),最低也占4.88%(云南)。而花萼中蔓荊子黃素的含量高達26.13%。對于花萼占比較高的蔓荊子,去除花萼則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響較大。
綜上所述,除去花萼對蔓荊子中蔓荊子黃素的含量測定結(jié)果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對蔓荊子的質(zhì)量控制也有影響,故建議蔓荊子在使用過程中應保留花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