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斌
卜鍵的《清風之華:王杰與乾嘉兩朝政治》(以下簡稱《清風之華》)是一部寫清官的書,文字間滿含溫情,形象可親。傳主王杰為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狀元,仕至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嘉慶朝內閣首輔,而立朝不茍,自處如一介寒儒,贏得了普遍的敬重。
檢閱已有之歷史人物傳記,會發(fā)現(xiàn)除大量的先哲帝王外,竟以污點人物或曰反派角色為多,如嚴嵩、和珅皆為寫作熱門,而與之同時的一些忠清大臣則被冷落。這是可以理解的:貪贓弄權者盡管歷來為世人唾棄,而一生色彩豐富,大起大落,容易寫也容易引發(fā)閱讀的興趣;忠直之士固然品德高潔,但行規(guī)步矩,花絮極少,即便寫出來也可能缺少吸引力。緣此,《清風之華》就顯得尤為可貴,其在清朝由盛轉衰的紛繁歷史場域上,書寫一個農家子弟科舉仕宦的艱難行旅,也寫他的恬淡、執(zhí)拗與清廉——那種身處濁世的一塵不染,文字真切,委婉可讀。
王杰出生于偏遠的陜西韓城,十八歲才考入縣學,后到西安的關中書院讀書,師從關學大家孫景烈。關學,亦作“關中之學”“關閩之學”,是宋代理學的重要分支,又自成統(tǒng)緒,倡導“務實不務名,真修實踐, 不尚標榜浮華”。學派開創(chuàng)者張載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晚年提出著名的“四為”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段話被關學后人尊為“四句教”,傳揚至今。孫景烈做過翰林院檢討,極具個性,學問扎實且執(zhí)教嚴謹。他根據(jù)學生的稟賦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很欣賞王杰的人物才情和刻苦專注。歷來文人最愛詩酒唱和,團團伙伙,互相標榜,自詡為聲氣相通。孫景烈深惡此一積習,倡導“不通聲氣”,對眾弟子諄諄告誡:“古之學者為己而已,標榜聲氣則為人矣。此君子小人儒所由分,而可為乎?”作者以細筆摹繪王杰的品格生成,梳理其仕宦生涯中的關學印痕,那更是一種植入心髓的潛移默化。
殿試折桂,是王杰一生的轉折點,也是清代科舉史上的一段佳話。那時清廷剛剛平定叛亂,全面收復和穩(wěn)定西域,內外威望和綜合實力抵達鼎盛之巔。乾隆帝欽定原排第三的王杰為狀元,揮筆題詩,其中有這樣兩句:“西人魁榜西平后,始知天心偃武時?!蔽魅?,此處特指出生于陜西的王杰;西平,則指整個大西域的次第敉平。這位大皇帝滿含喜悅,在大軍剿滅西域變亂之后,恰好是來自大西部的舉子得中狀元,可證上天也要結束戰(zhàn)亂、修明文教了。
作者抉發(fā)入微,也于此追摩乾隆的復雜心態(tài):將王杰改為狀元,既以慶賀西域的回歸,也有鼓勵大西部學子之意;卻不無忐忑,怕他萬一不孚所望,也有些尷尬;于是在召見新科進士時,望見王杰清秀沉穩(wěn),風度凝然,不由得龍心大悅。這個場景被寫入《清史稿》,“風度凝然”四字,也勾勒出王杰一貫的自尊自信。未中舉時,王杰曾在兩江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陳宏謀幕府任事,很受二人器重,成為翰林院修撰后不久,兩位恩公先后回京,陳宏謀任吏部尚書,尹繼善則是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卻未見王杰到兩府走動,就連通常的賀壽詩也沒有一首。這當然不能說他做人漠然,而是二公皆朝中重臣,應自覺保持一種距離。那時的朝政日趨浮靡,京師官場已成為一個拉拉扯扯的名利場,卻仍有不少人堅守儒家道統(tǒng),認真做事,清謹做人。這種棄絕攀援勾連、潔身自好的獨立人格,在王杰身上得以自然呈現(xiàn),也是他一生的思想和行為準則。
卜鍵著重辨析了歷史人物的復雜性。他曾在一場講座中指出,廉臣與貪臣的界限并非都是清晰的,很多貪官都曾有過清廉的記錄,一生之廉也會毀于偶發(fā)之貪念,而根本區(qū)別,在于信仰和精神境界,也在于一種自內而外的道德約束。書中寫道:
清,不僅僅是一種為官風格,不僅僅體現(xiàn)在拒絕貪賄上,而出于對華夏道統(tǒng)的持守,出于人格上的自尊自重,也浸潤于生活細微之中,是一個人道德精神的完整呈現(xiàn)。清,又有深淺久暫之別。淺暫者愛惜名聲,有意作秀,吟詩作賦皆不忘自我標榜,日記信札亦留作后日之證;深久之士則我行我素,視若平常,不事張揚,也不太在意身后之評價。
這樣的分析是精準而深入的。在清正廉潔與貪贓恣枉之間,往往還存在一個很寬的灰色地帶,諸如接受門生故吏的禮物,在那時屬于正常的人情往來,卻可以聚斂大量財富。王杰從不接受所謂炭敬冰敬、節(jié)禮壽禮之類,也從不收受潤筆謝禮,他的清,堪稱純清。
歷來做清官不易,做一個純清的高官更難。圍獵職官,找準他的軟肋下手,此事早已有之。很多官員原本并不貪婪,而因過不了人情關,便被一步步拉下水。就王杰而論,他有一個大家庭,有老母與妻子兒女,還有一大幫窮親戚,是以一直拮據(jù)度日,甚至經常借債。該書第八章,寫他服喪期間居住家鄉(xiāng),因丁憂暫停薪俸,只能向親友借貸,回京后很長時間都在還錢,非常真實。像他這樣的天子近臣怎可能沒有人圍獵呢?就連和珅也有意拉攏,而關鍵仍在于王杰本人的節(jié)操。王杰當然有朋友,有關系親近的弟子,喜愛與他們談論學問,卻也從不利用職權為之謀劃前程。他長期任禮部尚書,三任浙江學政,多次主持鄉(xiāng)會試,門生滿朝,四個兒子連一個舉人都沒有。乾隆曾表示要加恩賜予,王杰則連稱兒子不成材,不堪造就。其實二子垿時的學問甚好,為此苦惱,不得已回老家陜西參試,王杰立即寫信給陜西巡撫,警告他不得予以錄取。一個父親的此類舉措,內心應有一番煎熬,亦非常人能夠理解。乾隆朝名臣如云,兩代同朝者甚多,如張廷玉與三個兒子,劉統(tǒng)勛、劉墉父子,劉倫、劉躍云父子,曹文埴、曹振鏞父子……正因為很多大臣之子都是進士出身,王杰堅決按住自己的兒子,不讓他們去擠占本來無多的名額,留給窮困考生一點機會。
閱讀《清風之華》,可知君臣之間也能產生深厚和持久的信任。王杰在入仕后能一路順遂,深得兩朝天子的倚賴信重,主要在于其認真做人和踏實做事。乾隆帝馭下極嚴,加上一個掩袖工讒的和珅,又因王杰平日毫不掩飾對和珅的厭憎,也遇到過坎坷甚至風險,而整體說來算是始終圣眷不衰。乾隆帝很喜歡王杰坦誠真純,心地潔凈的品性,曾以他為例,說君臣之間就應該親如家人。而也正因為看重這一點,和珅的屢次進讒言才失去作用。嘉慶帝對王杰更是如此,那份敬重信賴,甚至可以說超過了父皇?!爸钡酪簧砹⒗葟R,清風兩袖返韓城”,是嘉慶帝颙琰在王杰離京前欽題詩句,滿含褒獎,卻也字字屬實。
皇上的特殊信任和賞識,自會引發(fā)和珅之流的傾陷,同僚間也不無“羨慕嫉妒恨”,王杰則我行我素。他從不刻意迎合,也從不貪權戀棧。颙琰親政后一舉清除權臣和珅,王杰堅定支持,毅然主持了對和珅的審訊。他成為新的內閣首輔,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擔任軍機大臣,算是由一線退至二線。王杰盡心輔政,不越位,不缺位,清忠不移,贏得了嘉慶帝的贊許和同儕的尊敬。在朝日久,容易變得虛偽油滑,王杰的書生本色卻并無改變,不假也不裝。身體多病,他自覺難以履職,即上疏求退。而朝中大佬如劉墉、紀昀、彭元瑞等年齡略同,一個個老態(tài)龍鐘,卻依然在官位上硬撐。王杰豈不知一家數(shù)十口全靠自己的俸祿,豈不知退仕后收入銳減?劉、紀、彭皆非貪臣,而通過比較,仍可辨別出人格的高下。
本文的題目來自史學大家趙翼,曾因一甲排名之變對王杰心存嫌隙, 而在后來則改變看法,成為知交。王杰于嘉慶十年正月在京辭世,門生伊秉綬寫詩緬懷,“韓城夙夜盟忠貞,人如太華當秋清”,以華山之清峻比擬老師的品節(jié)。而七十九歲的趙翼在家鄉(xiāng)聽聞訃音,不勝感傷,作《王惺園相公挽詩》二首,有句“素風到老如寒士,公論同聲說正人”,蓋棺論定,抒發(fā)一種由衷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