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華
屈小強,郭新榜著濟南出版社出版
中國地大物博,山川地貌類型多樣,豐富多彩的山水風景是文人雅士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 縱覽千百年來的山水文學長廊,古代文人雅士借助山水抒發(fā)情懷,贊嘆山水風景之妙,感嘆人生漫漫。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宋代大儒蘇軾的山水詩歌既展現了宋代山水文學抒發(fā)家國情懷的特點,也蘊含著蘇軾看待大千世界的曠達心境。 因此,研究蘇軾山水詩歌可以了解宋代山水文學的特色,領略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山水風光。 本文從《華土詩性:文士之漫游天下與山水文學》一書中尋找靈感,對蘇軾山水詩的藝術特色與曠達情懷進行分析和研究。
該書是由屈小強、郭新榜共著的一部側重描寫中國古代文人山水文學的作品。 在該書中,作者縱觀歷代山水文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從古代文人雅士的山水文學作品中梳理其漫游天下的行蹤,展現了古時山水文學因時而異且與時俱進的特點,對山水文學的詩性、文風、筆趣、墨意進行了詳細勾畫,突出山水文學物我渾一、抒張個性與貼近現實的文學意趣,向讀者展示了山水文學的獨特魅力。 該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從三國兩晉南北朝山水文學初現端倪,到唐代文士慢游天下,再到宋代文士的山河歲月,最后展現了元明清文士的山水情懷,以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士為例,通過其作品再現古代中國山水風貌及文士曠達的濟世情懷。
蘇軾是中國古代極富才情的文士之一。 其年少成名,但是仕途曲折,在多地任官,為官期間勵精圖治,深受群眾愛戴,多有傳說故事流世。 例如,蘇軾赴任徐州知州,在面對洪水襲城的危機時,率領禁軍武衛(wèi)營,在抗災第一線指揮搶險,并參與救災,最終保住城池。 百姓深感蘇軾為民之心,將豬肉作為禮物送給他,蘇軾推托不開,故將這些肉品根據家鄉(xiāng)紅燒肉的做法,制成美味菜品贈予百姓,百姓食用后多感酥香味美,紛紛稱贊。 蘇軾被貶到黃州后,以“東坡居士”為號,故這道肉食又被稱為“東坡肉”。 這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的來歷。 正是這樣曲折的官場生涯,使得蘇軾能夠親身感受國家的名山大川,在漫游山水之間感受風景之妙,結合復雜現實及自身感悟,創(chuàng)作出具有“東坡”風格的山水詩。
唐代的輝煌和盛世氣象,使得唐詩達到了古典詩歌的巔峰。 宋詩雖沒有達到唐詩的高度,但也形成了不同于唐詩的獨特詩風。 蘇軾在宋詩發(fā)展歷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文士在前人的基礎上求新求變,創(chuàng)新詩風,使得宋詩形成自身風格。 此種特色在蘇軾的山水詩中也有具體體現。
第一,表現技巧豐富。 縱觀蘇軾山水詩作,其描述山水風景細致入微,用敏銳的眼光和精妙的語言展現山水之妙。 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蘇軾為展現自己筆下山水之景的不同,使用多種修辭手法。 其一,比喻手法的運用。 蘇軾山水詩常用比喻修辭手法,也是其山水詩風格的主要特點,在其比喻之下,山水之景更為豐富、新鮮,使人感覺其詞語是山水之景的貼切描述。 蘇軾對于比喻這一手法的運用相當嫻熟,展現出獨特的山水詩風。 例如,博喻這一比喻手法是針對某一物體連續(xù)地用不同事物進行描述,加深人們對這一物體的理解和認知。 《焦千之求惠山泉詩》中,蘇軾從“云洶涌”“線斷續(xù)”“鳴空洞中”“流蒼石縫”四個角度展現了惠山泉水的氣勢、外形、聲音、運動的特色,使人仿若身臨其境感受惠山泉水全貌。 此外,蘇軾還擅長發(fā)掘自然之物的特點,并運用豐富的聯想,對其進行比喻。 如《送楊杰》中的“歸來平地看跳丸,一點黃金鑄秋橘”“神游八極萬緣虛,下視蚊雷隱污渠”,蘇軾用跳丸、秋橘比喻初升的太陽,用蚊子比喻趨炎附勢的小人,用污渠形容人世間的黑暗;《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將西湖的美景用美人西施作比,這種獨特的比喻手法滿足了人們對西湖美景的充分想象。 其二,大膽奇特的想象。 作為年少成名、名動京城的才俊,蘇軾滿懷濟世之才和雄心壯志,擁有奔放的情感,但是隨著仕途的受挫,其文學才情被激發(fā)而出,在其流傳于世的詩歌中可以初窺一二。精煉的言語、獨特的想象展現出妙趣橫生的大千世界,奔放的情感深處蘊含著豐富內涵。 《望海樓晚景五絕》中“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 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望海樓前的波濤在蘇軾筆下被描繪成白線、雪堆、銀山,品讀之下能夠感受到望海樓的波濤近在眼前。 其三,擬人手法的應用。 擬人手法是文學作品中常用的表現技法,是指將動物或事物賦予人的情感,使得物體更具特點。 這一描寫手法在蘇軾山水詩中有重要體現,且蘇軾對擬人手法運用自如。 在河水邊靜坐,返青的竹子、艷麗的桃花、滑行的鴨子使得蘇軾有感而發(fā):“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碧K軾將這些景物進行組合表達春天的到來,尤以“鴨先知”最具妙處,將鴨子擬人化,賦予其人的感知,一個“暖”字展現人的觸覺感受。
第二,重視意境塑造。 縱觀古代山水詩作,既是自然山水之景,也是人感情的外化,自然山川蘊含了作者的審美意趣,展現出令人陶醉的意境之美。 蘇軾將自然山水內化為人的“第二山水”,借助山川塑造不同的意境。 首先是自然美的描述。 蘇軾山水詩的妙處在于對自然山水的自然美的描述,是一種富有生機的美,不加修飾、令人神往的景致。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瀲滟和山色空蒙將西湖雨后的自然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是繪畫美的營造。 蘇軾的山水詩重視山水景物的組合,通過構圖的方式展現出一幅美妙山水畫作?!昂谠品凑谏剑子晏閬y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對山水構圖恰到好,從烏云到雨點,再到強風和船只,將一副水天相連、風雨之中江水上的船只隨風飄搖的場景展現出來,沒有刻意的修飾,望湖樓前的山水風景如同畫卷一般。 再次是韻律美的吟唱。 在文學作品中,詩歌具有韻律感強的特點,蘇軾山水詩中展現出了山水的生命和變化,在變化之中體現了山水的韻律之美。 “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泉水飛流直下,形成飛瀑,晝夜奔流,瀑布轟鳴之聲的韻律美令人沉醉。 最后是色彩美的描繪。 大千世界豐富多彩,色彩絢麗繽紛,蘇軾在山水詩作中描繪了繽紛燦爛的山水風光,讀之使人眼前一亮。 “日上紅波浮碧巘,潮來白浪卷青沙”,紅白兩色是畫面的主色調,又有青色相襯,整個畫面色彩鮮明、和諧美妙。
第三,獨到的詩趣。 其一,理趣。 宋代程朱理學興起,在理學思想的影響下,文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重視“理趣”,通過詩詞歌賦表達自己對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和理解。 作為當時的名士,蘇軾深受理學文化影響,在山水詩作中展現出其獨特的“理趣”,將山水作為藝術形象,表達自己對于人生、社會、宇宙的看法。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連綿的山勢給予蘇軾創(chuàng)作靈感,詩句內容呈現出廬山不同觀看角度下的不同美景,是對廬山全景的描述。 正是由此,蘇軾悟出一個哲理:世人都被表象蒙蔽了雙眼,唯有脫離事物,才能發(fā)現事物的本質和真相,要從全局觀察,才能得到真理。 其二,諧趣。 蘇軾是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士,其山水詩歌多展現其游戲人生的趣味,詼諧的語調使得靜態(tài)山水更為活潑。 “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蘇軾將“小姑嫁彭郎”神話故事作為結尾,用小姑代指小孤山,用彭郎代指彭浪磯,極具風趣。 其三,禪趣。 蘇軾仕途曲折,其桀驁不馴的性格在多次被貶謫之后發(fā)生轉變,對于人生世事也看淡許多。 初到黃州,蘇軾于定惠院與僧人同吃同住,散步閑談的生活經歷為后來蘇東坡詞中所出現的佛性埋下了伏筆,其山水詩作中也逐漸顯現出“禪趣”的藝術特色。 《泗州僧伽塔》中“得行固愿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雖說求神不一定有用,但也展示了蘇軾“進退為樂”“進退兩忘”的禪趣,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盡。
蘇軾是宋代文士的領軍人物之一,其才華受世人推崇,但是仕途的曲折導致其才情難以抒發(fā),報效國家的志向難以實現。 面對這種現狀,蘇軾以曠達的心境和情懷淡然處之,寄情于山水之間,通過山水風景展現曠達的人生情懷。 例如,被貶到杭州,蘇軾寫下“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被貶到黃州,蘇軾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被貶到惠州,蘇軾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到儋州,蘇軾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透過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人生遭到不順時的曠達情懷。
《定風波》這首詞最能夠展現出蘇軾的曠達情懷,也是后人在遇到人生困境時,常常用來安慰、激勵自己的詩作。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擔任無權無勢的閑職,可以認為是其仕途的終結,人生際遇如此怎能不讓人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這首詩正是創(chuàng)作于這一時期,是蘇軾曠達人生情懷的集中展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穿”和“打”展現了雨的瓢潑,但是蘇軾卻“莫聽”“何妨”,全不在意,依舊“徐行”,何等瀟灑。 雖說是在寫風雨,但是實際上也是作者自己人生的寫照,即使仕途不順,作者也毫不在意,這等瀟灑、豪邁,才是蘇東坡的真性情。 “吟嘯”展現了蘇軾不羈的性格,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仍能放聲歌唱,既是對人生苦難的不在意,也是一種抒發(fā)不快的方式。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痹陲L雨之中,蘇軾只靠“竹杖”“芒鞋”“蓑衣”也能閑庭信步,比騎馬更加輕快,即使遭受風雨也能安穩(wěn)一生,展示了作者對物質的不屑和精神上的輕快,正所謂“欲壑難填”,人在苦難時更容易體會人生真諦。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微冷”一詞說得非常輕松,也是作者在遭受人生起落后的感受:不會被世事所干擾,仍保持清醒的人生態(tài)度。 “斜照”展現了雨過天晴后的場景,預示了人不可能永遠遭受打擊,總會迎來人生的轉機。 同時也告知世人,在遇到危難之時,不必悲傷、哀愁,要相信勝利就在不遠處。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向來”實際上是回顧人生,那些經歷的苦難不過是正常的人生,經過這些“風雨”的打擊和磨煉,人會變得更加成熟,面對人生的“風雨”和“晴朗”都可以淡然處之。
綜合上述,從蘇軾的山水詩作中摘錄部分詩句并分析其藝術特色,主要集中在表現技巧豐富、重視意境塑造、獨到的詩趣三個方面。 最后,本文從《定風波》這首詩中詳細分析了蘇軾曠達的人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