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荒誕·他人·選擇

2023-09-12 02:46李瑤
海外文摘·學術 2023年2期
關鍵詞:喪鐘境遇存在主義

作為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著名作家海明威描繪了一個充滿戰(zhàn)爭和絕望的世界,其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徘徊在迷茫、痛苦和死亡的邊緣。從存在主義視角考察海明威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在海明威看似粗獷而簡略的作品中,蘊含著深刻的存在意識。[1]”以法國哲學家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者常常把人物置身于對其生存極為不利的環(huán)境之中,使其“在近乎挑戰(zhàn)極限的境遇中通過自由選擇領悟自己的存在。[2]”海明威則慣于將人物置身于困境之中,由此來考驗他們的能力、勇氣和毅力,這也是海明威與存在主義的相通之處。

1937年至1938年,海明威以記者的身份前往馬德里報道西班牙內戰(zhàn)。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海明威。1940年,海明威創(chuàng)作了以西班牙內戰(zhàn)為背景的反法西斯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小說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三個晝夜里的有關戰(zhàn)爭、人性、選擇的故事。三天時間里,主人公感受到戰(zhàn)爭帶來的痛苦和迷惘,經歷了他人帶來的沖突和破壞,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作出了犧牲自己、保衛(wèi)正義的選擇。本文運用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來分析《喪鐘為誰而鳴》,旨在揭示打破生存困境以及自由選擇的重要意義,啟迪人們直面荒謬和殘酷的世界,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獲得存在的價值。

1 “信仰缺失”的荒誕世界

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遍布丑陋和罪行的世界里,人們有沖突、有恐懼、有斗爭,一切都是荒謬的?;闹嚨氖澜?,帶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和失望。西班牙內戰(zhàn)不僅給西班牙帶來了巨大的傷亡,更嚴重的是造成了人們信仰的喪失和西班牙社會的撕裂,這傷痕至今也沒有愈合。在海明威的筆下,西班牙內戰(zhàn)如同暗堡和深淵一樣,極為險惡的環(huán)境里遍布暴力、丑惡和罪行,人們切身感受到荒謬和痛苦的存在,卻又無能為力、無法抽身。

小說開篇,海明威借比拉爾之口講述了發(fā)生在西班牙內戰(zhàn)初始的暴力事件。巴勃羅夜襲民防軍兵營,擊斃了四名從來沒有殺過人的民防軍。原本這是一件“光榮”的事,但當比拉爾望著民防軍流著血的尸體時,覺得殺戮“全都是惡劣不堪的[3]”。然而殺戮并沒有停止,暴力繼續(xù)升級。當堂·吉列爾莫被抓住時,大家覺得他應該死得體面,因為他當上法西斯只是跟風和討好他那對法西斯有著虔誠感情的老婆。然而,吉列爾莫最后還是在醉鬼們的譏諷聲中被暴虐無道地打死了,沒有留下絲毫尊嚴。從此,原本為正義而戰(zhàn)的革命情感被狂熱的嗜殺心理取代了,直至最后“隊伍亂了套,成了一群暴民”。如此野蠻的行為帶來對人性的質疑,就連“狂熱地信仰共和國”的比拉爾也感到“空落落的,心里充滿了羞恥感”。這場內戰(zhàn)猶如一部荒誕劇的背景,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暴力和野蠻的世界,而在這樣一個荒謬的世界里,人們感受更多的是孤獨、絕望和痛苦。

戰(zhàn)爭在給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帶來極大精神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信仰危機。盡管巴勃羅也痛恨神父,但是他內心深處堅信天主是存在的。他原本以為神父能夠體面地死去,但神父卻死得很窩囊,一點都不體面,這對巴勃羅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神父是天主帝在世間的代言者,但是神父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信仰的忠誠,那對普通人來說天主的救贖又怎能存在呢?正如巴勃羅所說“我失去信仰了”。

另外,內戰(zhàn)導致教堂被破壞,大量神父被殺害,天主教被摧毀,也使得像安塞尓莫這樣的信徒喪失了和天主交流的渠道。在這場戰(zhàn)爭里,天主好像死了,人們沒有了寄托,只有“虛無”支配著一切。老獵手安塞爾莫說:“在這里我們不再信天主,不再信圣子和圣靈了。誰來寬恕呀?我不知道?!毙叛龅膯适?,不僅意味著信徒個人精神庇護所的消失殆盡,還意味著西班牙民族處于一場嚴峻的精神危機之中。

《喪鐘為誰而鳴》中的戰(zhàn)爭、暴力、人性的泯滅,以及信仰的缺失,與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和“痛苦”的基本主題是相符的。從《在我們的時代》開始,海明威就已經認識到世界是個悲劇,舊的價值觀不存在,人們不知走向何處。

2 “他人即地獄”的生存困境

“他人即地獄”,出自薩特的著名情景劇《禁閉》,劇中三個罪惡的鬼魂被獄卒放到一個禁閉的屋子里。屋子里沒有鏡子,他們彼此各懷心事,有各自的罪惡,但他們只能用眼睛監(jiān)視對方,企圖揭露對方的罪行。如此一來,他們的存在就成為彼此的地獄。在薩特看來,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主觀立場上看待他人,始終以自己為主體,他人為客體。在生與死的沖突下,“他人”會嚴重威脅到自我的存在。

海明威筆下的喬丹,實際上是置身于死亡環(huán)境中的人格面具,他遭受著“他人即地獄”的考驗。喬丹接到任務去炸毀一座敵人后援的必經之橋,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喬丹知道任務的危險性非常大。他面對不熟悉的地形、地勢,要深入了解地方游擊隊,要緩和巴勃羅反對炸橋的敵對情緒。戰(zhàn)場上的殺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以及炸橋的危險,都使他置身于隨時死亡的環(huán)境中,所謂“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薩特在《禁閉》的前言中指出:“如果與他人的關系被扭曲、被破壞,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獄。[4]”他進而指出個體如果不能和他人相處融洽,則會導致他人對個體的冷漠甚至沖突。在這個意義層面上,他人就是你的地獄。小說中,喬丹與巴勃羅的關系便是“地獄”形象的表現(xiàn)。巴勃羅一開始就對喬丹的炸橋計劃充滿“敵意”,他明確表示不會去炸橋,因為炸橋對他個人來說沒有好處,還會被追捕,甚至丟了性命。實際上,喬丹和巴勃羅相處的過程始終處于抗爭階段,最后終于發(fā)展到了沖突。在即將炸橋之際,巴勃羅出爾反爾,為了炸橋不能按時進行,他在夜里偷走了爆破器材,給喬丹的炸橋計劃帶來障礙。雖然喬丹最后克服了巴勃羅的破壞行動,及時完成了炸橋任務,但不幸的是,喬丹和安塞爾莫以身殉職。從這個意義上說,巴勃羅成為“他人即地獄”的代名詞。

“他人即地獄”,也可以理解為“無法抗拒他人對我的自由限制,無法擺脫他人對我本質化的威脅,導致我的存在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中[5]”。這也就是說,他人束縛“我”的自由,使“我”的人生備受苦難,充滿黑暗?,旣悂喛粗改副婚L槍黨槍斃,她還遭受到他們的肆意蹂躪,這些遭遇使瑪麗亞的人生從此墮入無盡的黑暗。瑪麗亞愛喬丹,但是她始終走不出地獄般的傷痛,她不斷懷疑被糟蹋的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仿佛跌落羞恥心的陷阱?!翱墒侨思以闾_^我,你現(xiàn)在不會愛我了”,她一遍又一遍地問喬丹是否還愛她,她的內心被壓抑,仿佛軀體已經死去。在瑪麗亞心里,這些事情像惡魔一樣影響著她,帶給她難以逃脫的折磨。這份傷痛和羞恥并不會因施暴者的死亡而消失,施暴者對瑪麗亞來說是地獄般的存在,她將永久地遭受“他人即地獄”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

實際上,不論是他人的沖突導致喬丹置身危險之中,還是他人的凌辱導致瑪麗亞的精神被摧毀,都表明“他人”的存在對“我”構成限制。因此,“他人”的行為像刑具一樣折磨著“我”,地獄不是別的,就是他人而已。

3 “向死而生”的自由選擇

薩特將人的“自由選擇”作為存在主義的落腳點和歸宿,他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寫道:“人在為自己作選擇時,也為所有的人作出選擇。[6]”一旦做出抉擇,人必須為此承擔責任,不但對行為的后果負責,而且對自己成為怎樣的人也要承擔責任。

海明威對喬丹的塑造,正是以自由選擇和承擔責任為焦點。當法西斯的魔爪企圖扼殺西班牙人民時,喬丹投身于保衛(wèi)共和國的戰(zhàn)斗。他深知這是時代賦予他的責任,他認為“這是個沒有選擇的時代,法西斯攻擊我們,幫我們做了選擇,我們?yōu)樯娑鴳?zhàn)?!痹谶@樣一個相互殘斗、信仰缺失的時代,選擇為信仰而戰(zhàn)還是淪為“精神荒原”?這無疑是橫亙在無數(shù)人前面的課題。喬丹堅定地作出了選擇,他的選擇體現(xiàn)了他對任務的服從,更體現(xiàn)了他的責任與擔當。

人的行為出于自由選擇,但他的自由選擇無法擺脫他身處境遇之中的限制。存在主義的“自由”指的是人物在境遇中進行的“自由選擇”,它體現(xiàn)了人物在生死存亡、性命攸關的境遇之中的生存選擇。薩特在《為了一種境遇劇》中寫道:“境遇是一種召喚,它向我們建議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我們自己選擇,為的是我們的選擇更加人道。[7]”盡管這里所說的“境遇”是有自由意義的范圍或境界,但是在極限境遇下,人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二擇一”的問題,死亡便是其中一種。

海明威筆下的喬丹,便是這樣一個“在極限境遇下選擇向死而生”的人物形象。從喬丹選擇加入西班牙志愿軍的那一刻起,他便是“向死而生”的。他明知炸橋包含著某些困難和嚴重的后果,但他仍然選擇執(zhí)行。盡管他會在困難重重、隨時面臨死亡的情況下,懷疑自己所做的選擇,他思考“一個人明知那些行不通的命令會導致什么后果,他還應該執(zhí)行嗎”?喬丹認為應該執(zhí)行,“因為只有在執(zhí)行過程中,才能證明行不通?!痹谏c死的選擇面前,喬丹沒有考慮自身安危,選擇了勇往直前,這正是“明知會失敗,仍然選擇奔赴黑暗前的黎明”的寫照。

“人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8]”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喬丹就是一個自己選擇成為英雄的人物,他選擇加入對抗法西斯的隊伍,他還選擇承擔隨時喪命的任務,最后他選擇犧牲自己來守衛(wèi)正義,由此獲得了自身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喬丹的死是自愿選擇,是為理想而死,是為反法西斯慷慨獻身。喬丹雖死猶生,他的犧牲揭示了生命的偉大意義。雖然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是虛無的,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但當死亡真正到來時,人仍然會恐懼會遺憾。喬丹的死既是人生的結局,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開始,使人們認識到“向死而生”也是一種生活姿態(tài)。從某種程度上說,喬丹選擇了犧牲,卻獲得了自由。

4 結語

存在主義來源于荒誕,但它鼓勵人們在這片荒漠中去生活、去創(chuàng)造。從本質上來說,存在主義哲學是樂觀的,它是一個行動的學說。存在主義看待人生的態(tài)度看似沮喪,實則有積極的一面。它不否認世界的荒誕和人生的痛苦,但它鼓勵人們在經受痛苦后去抗爭,通過自由選擇獲得存在的價值。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揭示出戰(zhàn)爭的荒誕和人類生存的困境,而主人公面對荒誕的世界和“他人即地獄”的處境沒有退縮,而是以積極狀態(tài)作出“向死而生”的自由選擇,這正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

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但是他并沒有將“人的虛無”當作重點來闡述,這與《喪鐘為誰而鳴》中積極抗爭的態(tài)度是契合的?!秵淑姙檎l而鳴》中主人公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承擔責任、為正義而戰(zhàn)的形象,為薩特存在主義理論找到了歸途,也為在迷惘社會里生活的人們尋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引用

[1] 杜雋.海明威與存在主義[J].外國文學研究,2000(4):71-76.

[2] 覃承華.論海明威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以存在主義為視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4(2):74-78.

[3] 歐內斯特·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M].程中瑞,程彼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4] 讓-保羅·薩特.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自由選擇論集[M].關群德,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 李克.存在與自由——薩特文學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6] 讓-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7] 羅國祥.薩特存在主義“境遇劇”與自由[J].外國文學研究,2001(02):55-61.

[8] 柳鳴九.薩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2022年研究生科研與創(chuàng)新計劃校級項目“戰(zhàn)爭中的溫情——論《喪鐘為誰而鳴》中的人道主義思想”(2022XKT1115)

作者簡介:李瑤(1999—),女,江西宜春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喪鐘境遇存在主義
全球金融治理:美元體系的“喪鐘”將要敲響?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請
新時代加強國有企業(yè)黨建工作的境遇與對策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告訴我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在大數(shù)據時代下政府治理面臨的境遇與挑戰(zhàn)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