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雅琴
學科融合即打破學科邊界,實現(xiàn)不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的學習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積極拓寬學習及應用領域,并且要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以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語文學科內容十分豐富,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lián),語文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與其他學科關聯(lián)的要素,并靈活地融合、應用其他學科知識來開展教學活動,以增強教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語文和數學都是義務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均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均可產生重要影響[1]。語文學科內容豐富,其中會涉及很多數學知識。所以,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挖掘其中蘊含的數學元素、數學知識,并將其巧妙地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和數學知識的有機融合,促使學生形成以綜合學習理念來看待問題的習慣,幫助學生形成辯證思維能力,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語文教師應通過學科融合,加強學生和學科間的情感聯(lián)系,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綜合把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2]。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一年級(上冊)《烏鴉喝水》這一課時,針對“烏鴉將石子一粒粒地放入瓶中,讓水逐漸滿到瓶口,最終成功喝到水”這個故事,教師就可以將其與數學中的“加減法運算”這一內容進行關聯(lián),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語文教學中“堅持不懈”“堅持與積累”的含義,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立體的知識體系,拓寬學生的知識學習路徑。
又如,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一文講述了田忌以不同馬參與比賽,雖然會輸掉第一場比賽,但可以贏得后兩場比賽,從而獲得最終勝利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田忌在看待問題時所具備的“數學思維”:如果以數學符號來表示馬的速度,應該為a>a1>b>b1>c>c1,如果以aVSa1、bVSb1、bVSb1的模式進行比賽,那么田忌幾乎沒有勝算;而在改變順序后,以c1和a比賽,這樣田忌所擁有的馬中,速度最快的a1就能戰(zhàn)勝對方的b,b1就能戰(zhàn)勝對方的c,從而使勝算最大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一數學思維呈現(xiàn)給學生,以數學思維來解讀語文知識,這樣不僅能夠讓語文課堂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新穎,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相對較低,但他們卻擁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并且能夠根據自己的思維來理解和學習知識。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引導與幫助工作,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來創(chuàng)設和營造合適的課堂情景與學習氛圍,從而降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難度。而音樂學科作為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受小學生喜愛的一門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合理地融入音樂,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專注力,這也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3]。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合理探索與音樂學科的融合路徑。
第一,在營造課堂教學情景時融合音樂內容。音樂在營造課堂情景氛圍、調動學生思維及想象力、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及感悟方面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地應用音樂來營造教學氛圍,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例如,在教學和“熱愛祖國”主題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義勇軍進行曲》來為學生營造“明亮雄偉”“鏗鏘有力”的氛圍,通過音樂氛圍加深學生對愛國情懷的體會,通過對音樂背景、歌詞含義的分析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升華教學主題。
第二,在深化教學內容主旨時融合音樂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經典作品,具有很強的育人價值,可以對小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4]。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和當代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歷相差甚遠,小學生在學習時不免會產生陌生感、吃力感,學習難度相對較大。所以,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感悟,在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將音樂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在音樂的輔助下加深體會。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通過音樂來營造氛圍,加深學生對瀑布宏偉氣勢的體會。同時,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播放和“廬山瀑布”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獲得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刺激與體驗;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廬山瀑布的壯觀,從而加深學生對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的體會,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又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六年級(下冊)《泊船瓜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作者思鄉(xiāng)之情的體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其播放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思鄉(xiāng)曲》,以此來渲染哀傷的氛圍,讓學生通過音樂來體會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眷戀。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并且容易受到直觀思維的影響,從而增加學習難度。尤其對于具有一定復雜性、抽象性的內容,學生理解難度更大,教師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美術學科具有色彩鮮明、構思奇妙、直觀生動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在發(fā)展學生形象思維方面有非常積極的作用[5]。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術元素,尋找語文學科和美術學科融合的切入點,實現(xiàn)美術學科和語文學科的有效融合。
第一,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融入美術元素。平鋪直敘、千篇一律的課堂導入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感,也容易降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合理地融入美術元素,通過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燕子》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先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見過小燕子?燕子的外貌是怎么樣的?”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描述來勾畫一個簡單的燕子輪廓,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燕子的簡單輪廓,并帶領學生讀一讀課文內容,對比自己對燕子的描述及繪畫情況是否和作者的一致。教師以這樣的方式來調節(jié)課堂氛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第二,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美術元素。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多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為主,課堂教學形式單一,久而久之學生容易產生枯燥感,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的提升。對此,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適當融入美術元素,以美術元素為媒介,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豐富,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你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樣子的?”“秋天的雨又是什么樣子的?”“提起秋天的雨你會想到什么樣的畫面?”等問題,然后讓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將自己腦海中的畫面畫出來。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學習文本內容,看一看作者筆下的“秋天的雨”是什么樣子的。以這樣的方式教學,能夠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記憶和理解,提升教學效率。又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這首詩時,由于詩文內容所描繪的畫面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感知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教師可以在為學生講解詩中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根據詩文內容的含義展開想象,將詩中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讓“孤帆”“紅日”“奇險的山”“洶涌的水”躍然紙上,讓學生在閱讀、講解、想象及動手繪畫結合的過程中加深對古詩美感的體會。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廣大一線教師已經認識到德育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的重要意義。而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內容涵蓋豐富、育人價值較高的學科,也為德育的滲透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以合適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有效實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和德育的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同時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文章內容,促使學生對故事內容產生初步了解和整體感知,然后再帶領學生進行文章內容精讀,并在精讀前給學生提出思考問題:(1)海力布平時是怎么做的?在遇到遇難的小白蛇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2)從海里布對待小白蛇的方式中,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3)海力布在打獵時聽到了什么消息?他做了什么?(4)面對死亡,海力布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精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尋找、思考問題的答案,并在完成閱讀后相互交流探討,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看法等。這樣不僅能夠讓閱讀更有針對性、方向性,還能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思”的良好閱讀習慣;而深入的思考則能加深學生對海力布高尚情操的感知,促使學生主動向海力布學習,獲得德育思想的教導,在無形中實現(xiàn)道德教育。
又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慈母情深》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滲透父母親情及感恩教育,并且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搜集感動萬千人的視頻《父親的五元午餐》內容并在課堂上播放,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課內外教學資源的有機融合,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及視頻的直觀沖擊,加深對父愛的感知,實現(xiàn)對德育的滲透。同時,在本單元《“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結合教學內容,繪制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將父親在不同階段給出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評價進行直觀的對比。與此同時,在完成課文內容的教學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座談會”,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和父親的故事,說一說父親平時是怎么關愛自己的。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既能幫助學生理清閱讀思路,又能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比較來感受父親在不同時期對自己的情感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深深的父愛。同時,通過“座談會”的開展,教師還可以實現(xiàn)課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強化語文教學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深化學生對父愛之深沉濃烈的體會,從而形成感恩之心,實現(xiàn)德育滲透。此外,思維導圖的應用還能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思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語文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都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常規(guī),突破學科的限制,積極探索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路徑,通過與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來豐富語文課堂內容及教學形式,為學生帶來更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切實提升該學科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