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于右任與近代革命詩潮的發(fā)生發(fā)展

2023-09-09 04:37:03盧曉瑞
人文雜志 2023年8期
關鍵詞:于右任

盧曉瑞

關鍵詞 于右任 《半哭半笑樓詩草》 詩界革命 革命詩潮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3)08-0067-10

1903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革命思想迅起疾播且轉(zhuǎn)折改變的時間分野。梁啟超以“新意境”“新語句”和“古風格”為革命綱領,發(fā)起詩界革命。① 此后詩壇崛起了一批以反清排滿為政治立場的新詩人,他們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以民族精神、民主意識和反清革命思想為主旋律的革命詩歌。這些作品呈現(xiàn)出新興階級強烈的革命精神,形成裹挾時代風雷的革命詩潮。早年的于右任,敏銳地察覺到這股革命浪潮,成為革命詩潮的急先鋒,其《半哭半笑樓詩草》(以下稱《詩草》)②因力破舊勢力而名震于近代詩壇。于右任第二個創(chuàng)作高峰形成于辛亥革命前后,為東南文壇做出巨大貢獻,影響了南社等革命詩潮詩人群體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革命宣傳與醞釀,于右任引領靖國軍護法運動,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第三個集中期。于氏成為陜西靖國軍詩群的領軍人物,從深度和廣度上推進了革命詩潮。而學界關于詩界革命和革命詩潮的論著中,鮮有彰顯于右任與兩次文學運動精神關系的著作。學者郭延禮認為《詩草》“與詩界革命同一陣線”,③胡全章從詩界革命視域探討《詩草》的題材題旨和詩體詩風,指出《詩草》“在‘革其精神層面符合輸入歐西文明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在‘革其形式層面貫徹了‘新語句加‘古風格的基本原則,大體屬于‘三長兼?zhèn)涞摹娊绺锩w”。① 陳龍聚焦于右任與晚清民國詩壇,注意到他對舊體詩現(xiàn)代化進程的貢獻。② 這些研究重點詮釋了于右任在晚清詩界革命中的突出表現(xiàn),以及在民國詩壇中的重要影響,與近代革命詩潮的關聯(lián)度并不明顯。本文擬將于右任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納入近代革命詩潮運動全過程中,考察其對既定詩歌范式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挖掘于右任在革命詩潮視野下詩歌的主題嬗變、詩風特征和詩學發(fā)展,勾勒其為革命詩群發(fā)展所做的貢獻,借此剖析詩界革命與革命詩潮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的互動關系,還原于右任詩作詩話及其革命詩刊在文學史中應有的地位。

一、吹響革命詩潮號角

1903年秋,于右任集詩70首成《詩草》,于次年4月在陜西三原刊行?!对姴荨冯m刊行于1904年,但諸作是“民國紀元十年前”,即1902年前的作品,問世早于鄒容《革命軍》及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等?!对姴荨芬怀?,陜西文壇驚為奇絕,于右任也因破除舊勢力的氣魄而名震近代詩壇?!对姴荨吩谠婓w詩風上嘗試跳出“詩界革命體”的藩籬,在題材題旨上竭力宣揚民族精神、民主意識和反清思想,也成為此階段革命詩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同于以近代報刊為陣地的新詩壇主流文人,他以單本《詩草》奏響了革命浪潮的號角,也與此時柳亞子、高旭、陳去病、秋瑾等人遙相應和,成為革命詩潮中的重要人物。

《詩草》基本遵循了“新語句”和“新意境”的原則,而又補充發(fā)展了“三長”理論。梁啟超首次提出詩界革命的同時,闡述了“新意境”“新語句”“舊風格”的“三長”理論。一般認為“三長”說是梁啟超詩界革命的基本綱領,也是梁氏詩歌審美的基本理想。③ 梁啟超在《夏威夷游記》《飲冰室詩話》《晚清兩大家詩鈔》中對這一理論有階段性發(fā)展。而1903年前后崛起的革命詩潮隊伍,大多深受詩界革命的影響。詩壇如高旭、陳去病等對梁啟超針對格律詩之“新意境”“新語句”的內(nèi)容持積極吸納態(tài)度。于右任目睹了維新改良運動,深受《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影響,在踐行“新語句”“新語境”理論的同時,對舊體格律等詩體形式有所突破。

梁啟超不斷發(fā)展“三長”綱領,從對詩歌新語句、新意境的開拓,到以詩歌“竭力輸入歐洲之精神、思想”。④ 于氏最先察覺到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對歐墨文化與國粹主義均有弘揚,認為兩股思潮的興起是思想自由的象征。其詩云:“世界英靈哲教丹,歐魂墨膽亞心肝。善哉善哉發(fā)心愿,學海風潮匯壯觀?!保ā栋l(fā)愿編〈世界真理發(fā)達史〉與〈世界妖魔出沒史〉以詩督之》)⑤對于歐風墨雨和國粹主義,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在于右任看來,各色學海思潮的涌入和博弈,是奴性破除、言論自由的轉(zhuǎn)變契機。于右任《詩草》以“新詞匯”“新語句”而醞釀“新意境”,已異質(zhì)于傳統(tǒng)詩歌的創(chuàng)作。詩人對新事物、新思想表達出積極吸取的態(tài)度,《詩草》以舶來的新詞匯、以新句式展開向現(xiàn)代新詩的最后突圍。《詩草》通篇充溢著諸多舶來詞語,如“立國憲”“抗拉丁”“制條頓”等;舶來事例,如“德意志民族”“埃及以多利”“斯拉夫諸國”等;舶來思想,如“天賦平權(quán)”“自由平等”“達爾文進化論”等?!靶略~匯”“新語句”“新思想”入詩的實踐,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詩詞的語法結(jié)構(gòu),破壞了詩歌的音樂美感,這也是梁啟超因黃遵憲重“古風格”而大加推崇的重要原因。梁啟超極力修正“三長”綱領,對詩歌創(chuàng)作賦予力求革新和堅守韻律美的至高要求。從《清議報》《新民叢報》諸作來看,蔣智由、高旭等人部分詩歌已跳出“舊風格”的藩籬,而于右任《詩草》同他們一樣,口誅筆伐,以氣運篇,無暇顧及“舊風格”的束縛。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設“飲冰室詩話”專欄,其中部分詩話即時評點時人創(chuàng)作,對詩界革命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讹嫳以娫挕吩谥T多章節(jié)強調(diào)了詩歌的音樂改良作用,①這些觸及詩歌形式改革的理念,不啻為對“舊風格”的積極補正。梁啟超指出取裁雅、劇、俚等語言,強調(diào)雅俗結(jié)合,以適應時代鼓舞士林的需求。梁任公評論《出軍歌》《愛國歌》等,認為覺世之文“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②又指出應積極發(fā)揮詩歌的匡扶救世、覺世新民的作用。《詩草》中有大量類似樂府行制的雜言詩,如《愛國歌》:

君不見德意志民族散漫衰微時,祖國齊歌日耳曼。自古英雄鑄世運,黃金世界鐵血建。結(jié)人心、造輿論、招國魂、立國憲、抗拉丁、制條頓。大陸摧倒斯拉夫,遠涉重洋攻撒遜。同胞同胞快若何,報國庶展丹心寸。歌成欲哭欲舞默無言,造化小兒可否首肯隨吾愿?

《愛國歌》以白話通俗語、新詞匯、翻譯語、新組詞等方式入詩,句無定字,篇無定句,音節(jié)鏗鏘有力,可謂“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自然之波瀾以為波瀾,乃為至文”。③ 《從軍樂》一詩,句句以強烈反問,或肯定或決絕的否定等形式成篇。詩歌不拘語詞,不限字句長短,情感急遽轉(zhuǎn)折,字里行間充溢著戰(zhàn)斗激情。另從《自由歌》《神州少年歌》《狂歌》等詩作,可窺見于氏歌行體的語言特點。諸作以白話口語運句,吟誦擲地有聲,其語言契合梁啟超對詩歌音樂性的闡釋。1903年前后,梁啟超、黃遵憲借助《新小說》這個陣地,改樂府而為雜歌謠,嘗試雜歌謠創(chuàng)作的試驗。梁啟超高度激賞黃遵憲的《出軍歌》四章,謂:“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詩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極矣?!雹芸梢姟半s歌謠”幾乎代表了梁任公對詩歌形式改革設想的上限。從黃遵憲編纂的《人境廬詩草》來看,黃遵憲后來逐漸偏離“雜歌謠”體制,回歸到傳統(tǒng)韻律方面。原因或許有兩點:一方面黃遵憲力求保持詩界革命“新精神”的核心內(nèi)涵,另一方面他認為雜歌謠這種新的形式難以駕輕就熟,恐怕傷及古典詩歌的美感。而在能夠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清民詩人中,于右任算是不可多得的一位。他在新式的藝術框架下,提升詩詞“腕力生風摧敵手”的力度,進而達到“題詩思問世,落葉可驚秋”的藝術境界。⑤ 除重形式之外,詩人憑著不羈的才力,使詩篇充溢著縱橫捭闔的充沛氣勢。他似乎完全忽略了古體詩的形制,任意痛陳,又以赤誠的愛國意志收篇。于右任指出作詩心得:“以浩落感慨之致卷舒其間,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為得之?!雹匏麑⒄涡略~匯、新句式、新思想自然融合于傳統(tǒng)格律中,又對傳統(tǒng)詩歌的語言規(guī)范有所解構(gòu)。于氏一方面積極借鑒詩界革命“新意境”“新語句”的精神綱領,另一方面極力突破舊格律的羈絆?!对姴荨芬咽墙橛趥鹘y(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全新類型,于右任借此建構(gòu)起古典詩歌向現(xiàn)代新詩轉(zhuǎn)型的重要范式。

《詩草》主題傾向上沖破改良運動,主張武力革命,初顯革命詩潮的端倪。從詩界革命與革命詩潮的交錯影響來看,后者承繼前者較多,主題傾向上卻有顯著的區(qū)別。詩界革命在外來思想的沖擊下,努力跨越古典詩詞抒寫的瓶頸,力求在詩歌藝術上拓新,目的在于“涉世”書寫。康、梁等維新改良派及其輔翼,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詩界革命陣容。梁啟超、黃遵憲、夏曾佑、蔣智由、高旭等借《清議報》《新民叢報》高舉詩界革命的旗幟,踐行變革的詩學理念。這時期于右任《詩草》問世,從內(nèi)容上看,于氏《詩草》諸篇受到《清議報》《新民叢報》主筆詩人黃遵憲、譚嗣同、高旭等人的影響。吳宓敏銳地察覺到戊戌變法失敗后的詩界革命作家群,其詩歌書寫已經(jīng)逐漸與同光體為伍。吳宓例舉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及來自遜清遺民陣營的王運、王國維等詩壇大家,認為他們大多轉(zhuǎn)向古體詩歌創(chuàng)作。① 縱觀《清議報》《新民叢報》開辟的“詩文辭隨錄”“詩界潮音集”專欄,所刊錄的1000余首詩歌中,一半以上流露出改良無望、世事無常、末世頹廢的情志。受晚清戊戌變法失敗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詩界革命的部分詩人,仍沿循著康有為“?;省薄案牧肌钡乃枷?,主題傾向上未能突破改良救國的治世設想。

《詩草》或選擇性借鑒了《新民叢刊》“詩界潮音集”的部分激進詩作,主題上突破改良變革的藩籬,呼吁武力革命,奏出了革命詩潮的先聲。據(jù)《牧羊兒自述》,青年于右任對《清議報》《新民叢刊》青睞有加,而在后來的生平敘述中,于氏對梁啟超等人隱而不提,或因其激烈的思想,已與早期詩界革命群體的觀念漸行漸遠。于右任開篇表述獻身革命的《心愿》,謂:“現(xiàn)身血海百無法,剩好頭顱酷似譚?!庇谑限q證性地看待戊戌變法失敗,他追隨譚嗣同等戊戌志士的腳步,主張以武力革命開辟一條救國途徑。他認為腐敗中國須經(jīng)歷戰(zhàn)爭,于是奮筆疾書:“地球戰(zhàn)場耳,物競微乎微”(《雜感》)。于氏希冀醞釀一場武裝革命,以“沖開血路飛”的形式擺脫舊制,鑿開新國土。他的多首詩中流露出建立新國家的思想,這種設想雖不是明確的革命目標,卻表達了一定的政治理想?!对姴荨分T作,不是烏托邦式的空談,而是精心籌劃的革命綱領?!稅蹏琛贰稄能姌贰?,每一篇都是完整的戰(zhàn)斗檄文。《愛國歌》:“同胞同胞快若何,報國庶展丹心寸”,他欲喚醒國民的愛國熱情?!稄能姌贰肥拙洌骸巴H艉?,袖手旁觀應愧死。為奴何如為國殤,碧血爛斑照青史”,與尾句“爭權(quán)爭地爭自由,志愿應當銘骨髓。大呼四萬六千萬同胞,吐氣揚眉拔地倚天伐鼓詍金齊奮起”遙相呼應,作者騷心鋪織戰(zhàn)斗語篇?!陡母镌姟钒耸祝骸堆贰稖I》《舌》《膽》《魂》《粹》《筆》《鐵》,則是詩人對革命的系統(tǒng)性思考。他對革命途徑(以血淚骷髏堆太平)、革命利器(包括思想、武器)、革命深度(大刀闊斧辟支那)、革命目的(塑魂以保粹)展開了詩意化的闡釋。于氏以“自由”“平權(quán)”“愛國”為主題詞的詩,數(shù)量眾多,且與詩界革命中的高旭、蔣智由等人的詩作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对姴荨纷髌放c高旭的《喚國魂》《二十世紀之梁甫吟》《興亡》等詩,②與蔣智由的《人物》《奴才好》《嗚嗚嗚嗚歌》諸作,③有異曲同工之妙。其詩歌在“新意境”層面上,主要聚焦于“意”的拓展,而非新“境”的營造。這些詩作不受羈絆,沖破舊詩境,開拓新詩意,尋求嶄新的革命目標,已漸漸脫離康有為等人的思想。與梁啟超詩作相比,高、蔣等人的詩作更為激烈,反抗更為徹底。較之詩界革命中的革命意識細流,《詩草》亦展現(xiàn)了強烈的革命意志。王飚認為20世紀初高旭、馬君武、秋瑾、陳去病、柳亞子等人的出現(xiàn)標志著革命詩歌的濫觴。④ 于右任同高旭、蔣智由等人,奏響了詩界革命的最強音,吹響了革命詩潮的號角。

二、發(fā)展革命詩群

民元前后,于右任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階段,這一時期他積極投身革命,創(chuàng)辦革命報刊。其詩歌借助近代報刊迅猛傳播,這些詩歌宣傳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激發(fā)民心、喚醒志士,成為革命詩潮重要的組成部分。于氏《半哭半笑樓》《騷心叢談》《獨樹齋詩話》等詩論正是對此階段創(chuàng)作的積極總結(jié)。于右任詩作詩話文筆犀利,字里行間充溢著憂國之思和憤世感慨,旨在感動國人心魄、激發(fā)志士情感、發(fā)展革命詩群、鼓蕩革命詩潮。

于右任借《詩草》及《夏聲》所刊諸作,固結(jié)了陜西早期同盟會成員?!对姴荨穯柺?,震動清廷,再掀西北革命浪潮,同時鼓舞上海各界革命。對清政府而言,《詩草》的出現(xiàn)致使政局產(chǎn)生劇烈的震動。時任陜西巡撫的升允驚察到《詩草》刊本的疾速傳播,他在光緒三十年(1904)三月二十一日的奏折中上書:“奴才平心細閱,實系有心倡逆,并非傳聞之過。其自號曰鐵羅漢,其自比曰譚嗣同,其詞意則語語革命,語語勸人為叛逆,甚至明目張膽,言有臣子所不忍述者?!雹偾逋⒁浴安愿锩薄按竽娌坏馈钡摹白锩彪妨铌兾餮矒崮棉k,引發(fā)當時轟動海內(nèi)的“詩草案”。此時戊戌變法接近尾聲,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尚在醞釀階段。《詩草》痛陳清廷、鼓吹革命,給多難的神州帶來了革新的曙光。詩集一出,“西北一帶,爭相傳誦”。② 隨著維新改良詩人群體歸于沉寂,以于右任為先導,以康寶忠、邵力子、井勿幕、張季鸞、李元鼎等為骨干,以陜西早期同盟會成員為主力的革命團體悄然孕育。

1905年,中國同盟會建立之初,在日留學的三原宏道學堂、省高等學堂以及師范學堂等學府的20余名學生加入同盟會。后經(jīng)井勿幕、張銑、康寶忠等人籌組同盟會陜西分會,同盟會日益壯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前后,李元鼎、高祖憲、康寶忠、井勿幕、張季鸞、楊銘源、趙世鈺等陜甘學生東渡日本,創(chuàng)辦《夏聲》《秦隴報》,宣傳改良與革命思想。于右任與邵力子于1906年奔赴日本籌備上海報刊諸事,期間結(jié)交了同盟會成員康寶忠、井勿幕等人,見證了上述革命期刊的創(chuàng)辦。此時于右任出任陜、甘、豫、晉四省旅日同鄉(xiāng)會會長,是西北革命團體的精神領袖,為《夏聲》主要撰稿人之一。由此可見,他是促成陜西革命詩群形成的關鍵人物。

《夏聲》“灌輸最新學說,發(fā)揮固有文明,以鼓舞國民精神為宗旨”。③ 該報經(jīng)營蒙疆,防衛(wèi)西北,有鮮明的西北地域色彩。于右任同井勿幕、李元鼎、張季鸞、茹欲立等同盟會骨干為主要撰稿者。他們痛批清廷“立憲”的騙局,歷數(shù)帝國主義的罪行?!断穆暋肥苡谑稀霸姴莅浮钡囊庵靖邪l(fā),第一期“文藝”欄首刊《詩草》諸篇,④其宗旨與《詩草》精神相同?!断穆暋繁儆小拔乃嚒睓谀浚d署名“罍空”“子復”“跡陶”“百云”“漆室吟”“病冀”“宥前”等人的詩作。詩作主題或感慨人生易逝,如?陶《傷春(感有事)》:“偶聞游騎在春郊,虔擲金錢問六爻。歸信又遲期又誤,卷簾雙燕入新巢?!雹莼蚴惆l(fā)漂泊羈留之感,如百云《感懷》詩:“海天郁郁蒸霄暑,沙鳥飛飛下晚林??上Э椭虚e歲月,只余夢里好光陰?!雹薮蟛糠衷娙艘驌鷳n時事而萌生了悲愴情志,如漆室吟《落花(感事作)》其一:“從今莫漫傷零落,糞土當年是烈芬?!庇秩缙涠吧鷾绲筋^成底事,華嚴轉(zhuǎn)眼便修羅。”⑦又如百云:“千秋事業(yè)無成算,大地山河有壯思……憑將兩眼江山淚,灑向黃河夜?jié)q時。”⑧《夏聲》第一期“文藝”欄首篇刊載于右任的《愛國歌》,這不僅為《夏聲》主旨定音,而且彰顯刊物鼓舞士林的意圖。且于右任旅日期間,被選為陜、甘、豫、晉四省協(xié)會會長,可見于氏在《夏聲》創(chuàng)刊之際具有精神領袖地位。于氏署名“剝果”“關西余子”,在《夏聲》發(fā)表詩作?!肮蕠坊ū鹄?,春風杜宇別離中。中原望望無歸日,我亦乾坤作寓公?!雹僭娙耸惆l(fā)黍離之悲,悲壯慷慨,直逼杜甫。歸國之際,于氏成詩《將歸祖國留別同人》,以詩文固結(jié)革命志士。詩人滿懷家國愁緒,秉承《詩草》精神,用詩歌來團結(jié)志士,踐行革命。學者曹冷泉詩贊曰:“關輔騷壇久寂寞,髯公崛起振高歌。淋漓大筆疑神助,慷慨風云呼渡河?!雹谶@里他將于氏比作抗金名將宗澤,認為于右任以淋漓高歌振興了此時的陜西詩壇,固結(jié)了早期陜西同盟會成員。旅日期間,于右任有幸見到孫中山,二人謀劃讓報刊成為上海地區(qū)反清革命派的喉舌,且商議借報刊基地,影響東南各地革命。

于右任以革命文學刊物為園地,發(fā)展壯大了東南革命詩群隊伍。張佐鵬認為,于右任庚子書憤至《詩草》出刊,其革命思想初露端倪。他后來因“詩草案”流離上海,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等報,這期間為于右任參加革命陣營的開始階段。③ 于氏憑借《詩草》聞名于詩壇,崇尚直斥諷諫的風格,以經(jīng)世致用為詩學目的。這一時期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分散在各大新式刊物,除借《夏聲》“剝果詞話”“文藝”專欄外,他以“剝果”“關西余子”“大風”“神州舊主”“騷心”“騷”等為筆名,復借《神州日報》之“神州詞話”“文苑”、《民呼日報》《民吁日報》之“叢錄”“文苑”、《民立報》之“文苑”、《民聲》之“詩歌”“半哭半笑樓”、《民國日報》之“藝文部”等高唱革命論調(diào)。于氏署名“關西余子”在《時報》發(fā)表《和平閣主讀今后之滿洲書后四絕》系列。④ 復署名“剝果”于《寰球中國學生報》刊發(fā)《鞏縣杜少陵里題壁》(兩首)《由神戶至東京夜坐汽車中有感》《舟過馬關有感》《旅日本逢中秋醉酒感賦》《虎牢》《得引之曙樓書感賦即寄》等詩。⑤ 他屢以“寓公”“轉(zhuǎn)蓬”自喻,發(fā)表旅日行游詩數(shù)篇。詩人采用蒙太奇式的藝術手法,寫自己身在日本而心念故國,頻繁以異鄉(xiāng)之景“無端喚醒棲棲夢”(《由神戶至東京夜坐汽車中有感》)?!爸廴酥更c譚遺事,豎子聲驕祝凱旋。”(《舟過馬關有感》)詩人憑古吊今,心底積淀的民族仇恨呼之欲出,未減革命猛士的志向?!奥褡蛋b子,插血吊人豪?!保ā痘⒗巍罚翱窀鑲b少凌和馬,酷愛英雄吊臥龍?!保ā鹅柨h杜少陵里題壁》)詩人哀嘆人豪易逝,呼喚英雄降世。此時于右任有朝夕不保的性命之憂,詩旨寄托深微,多有隱晦。但他并未擔心革命前途,其詩歌充斥著對革命人才的渴求和對革命途徑的探尋,成為革命詩潮的典型佳作。

于右任因“詩草案”輾轉(zhuǎn)上海,“因想我來上海,是革命,不是求學”。⑥ 于氏以詩文為武器,努力尋求革命途徑,他認識到:“因想自己辦報,才是正當辦法,遂聯(lián)絡兩校,發(fā)起《神州日報》?!雹哂谟胰蜗嗬^創(chuàng)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等革命刊物。上述四份報刊對國內(nèi)思想界影響深遠,《神州日報》《民立日報》出版后,一度成為當時國內(nèi)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從于右任辦報宗旨來看,四份革命報刊延續(xù)了他早期詩歌的精神。《神州日報》“揮政客之雄辯,陳志士之危言”,⑧意在“以祖宗締造之艱難和歷史遺產(chǎn)之豐富,喚起中華民族之祖國思想”。⑨ 日報文學副刊“神州詩選”“神州詩話”等,刊發(fā)革命志士的詩作。這些詩歌旨在喚醒讀者的種族觀念,傳播民族民主思想等,契合了革命詩潮的主旋律。《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意在討伐腐朽清廷,痛陳國家病痛,匡扶濟世。由于上述報刊接連被查封,《民立報》逐漸收斂鋒芒,倡言民主主義、自由平權(quán)等精神,籌備建設獨立國家?!睹窈羧請蟆贰睹裼跞請蟆贰皡蹭洝薄拔脑贰?、《民立報》“文苑”刊登南社早期詩人詩歌,一方面成為南社文人前期交流的重要園地,另一方面諸篇詩作匯入革命詩潮的洪流,并成為奠基之作。

陳去病所撰《神交社雅集小啟》《神交社例言》刊于《神州日報》。① 神交社是南社文人早期結(jié)社時的名稱,之后陳去病、柳亞子、高旭、黃節(jié)等入社酬和?!睹窈羧請蟆穭?chuàng)立之初,南社文人朱少屏、戴季濤、楊千里等紛紛加入主筆行列。柳亞子、高旭等人借《民吁日報》針砭時弊,大聲疾呼。高旭《虎林雜詩》其一:“南朝帝子可憐蟲,降虜甘心拜下風。”②柳亞子相繼發(fā)表懷人組詩十四章,又發(fā)表《后懷人詩十六章》共30首。繼高旭《民吁日報》發(fā)表旨為“喚起國魂”的《南社啟》一文之后,寧調(diào)元發(fā)表《南社詩序》,云:“吾友高子鈍劍、柳子亞盧等,既以詩詞名海內(nèi),復創(chuàng)南社,以網(wǎng)羅當世騷人奇士之作,蔚為巨觀?!雹塾谟胰谓琛睹窳蟆逢嚨鼗\絡海內(nèi)志士,在該報“天聲人語”欄呼喚革命者:

安得猛士兮,白山黑水,一舉而復主權(quán)。安得猛士兮,使我萬里昆明,不震不驚。安得猛士兮,天山月,玉關雪。降虜頭,名王血。祭我國旗,驅(qū)胡兒萬里之外?、?/p>

于右任分析猛士獨立發(fā)聲的迫切性,又論革命者的獨立意志、慷慨氣概與為民立言的事業(yè)。此時《民立報》贏得了上海名士的廣泛支持:

全國知名之士,如:宋教仁、張季鸞、呂志伊、章行嚴、范鴻仙、徐血兒、邵力子、葉楚傖、楊千里、馬君武、朱宗良、景耀月、王?生、康寶忠、吳忠信、陳英士、錢病鶴、但杜宇、李浩然等,均先后與聞《民立報》事,或主筆政,或為特約記者,人才濟濟,陣容空前強大。

⑤上述文人大多是南社的領軍人物,他們借助于氏搭建的革命舞臺交流宣傳,發(fā)展海內(nèi)社員。詩人中如柳亞子、高旭、陳去病、黃節(jié)、宋教仁、邵力子、朱少屏等,均成了后來南社的骨干力量。而《神州日報》培育了南社建立前一大批詩人,并成了這些“準社友”革命交流的主要場所?!睹窈羧請蟆贰睹裼跞請蟆吩敿氂涊d了南社的創(chuàng)建和崛起,1909年10月至12月間,柳亞子《南社紀略》《南社例十八條》、高旭《南社啟》、陳去病《南社雅集小啟》《南社詩文詞選序》等南社創(chuàng)建之初的重要開社文獻,借助《民吁日報》得以“正式出現(xiàn)于世界”。⑥ 柳亞子、高旭、陳去病等南社年輕詩人,他們的詩歌成了革命詩潮的發(fā)軔之作。⑦ 而《民立報》記錄了南社詩歌交流的盛況和隊伍發(fā)展的歷程。除此之外,同盟會成員的發(fā)展壯大也與現(xiàn)代報刊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而這些詩人亦是革命詩潮的核心力量。于右任的革命詩歌是革命詩潮發(fā)展歷程中的全新范式,詩學思想成為革命詩人群的精神綱領,這引領了兩股革命詩潮力量的發(fā)展。在此階段,他在《神州日報》發(fā)表《神州詩話》,⑧在《民聲》刊發(fā)《半哭半笑樓》,⑨在《民立報》刊登《騷心叢談》⑩等詩話,即時評騭楊篤生、丘逢甲、楊毓麟、宋教仁、景耀月、黃侃等人的革命詩篇。于氏從古典雜言詩、騷賦及樂府理論中尋求新變,其詩學思想與詩界革命的詩學理論近乎一致。其詩話打破古體束縛,主張詩體解放,力求反映時代精神,成為革命詩話的經(jīng)典之作。此時,于氏創(chuàng)作詩作詩話及創(chuàng)辦報刊雜志等革命實踐,團結(jié)發(fā)展了革命詩潮隊伍,引領了革命詩潮詩歌發(fā)展的基本方向。

三、革命詩潮余響

陜西靖國軍運動前后,于右任革命思想漸趨豐滿,他剖析革命與教育的關系,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尋求革命勝利的根本途徑。此時,于氏迎來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三個階段,借《民立報》《民國日報》《益世報》《西北問題》《遼東詩壇》《真光》《國學匯編》等刊物發(fā)表系列詩歌。這些革命“詩史”創(chuàng)作,反映了靖國軍運動全過程,寄寓著深切的救國期盼,飽含著真摯的濟世理想,洋溢著強烈的革命呼吁,對靖國軍詩群的形成和壯大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深度和廣度上推進了革命詩潮的發(fā)展。

辛亥革命后期,陜西境內(nèi)的護國、護法運動,可視為共和革命的持續(xù)。這一時期,陜西境內(nèi)的護國、護法運動,逐漸發(fā)展成為靖國軍的軍事活動,致力于“反段討陳”及對抗各系軍閥。此次由于右任、張季鸞、郭希仁等關學余脈發(fā)起,他們一改寄希望于君主的維新改良,發(fā)起以共和改制為目的的革命。1918年秋,于右任臨危受命,擔任陜西靖國軍總司令。于氏創(chuàng)辦學校、發(fā)展文化事業(yè),以筆代槍,討伐強睴,為革命宣傳竭盡心血。1918至1919年間,于氏在《眾議院公報》發(fā)文,公開譴責北洋政府,強調(diào)“洛潼”革命的重要性,主張南北須一致行動。① 1920年,于氏在《民國日報》發(fā)表《去兵必經(jīng)的途徑》一文,總結(jié)了兩年苦戰(zhàn)的境狀,他指出去兵的途徑,必然是致力于發(fā)展教育事業(yè)。② 于氏斥責陳樹藩禍陜諸行徑,出臺《靖國軍文化發(fā)展記》,提出整頓教育,建設軍師學校、甲種工業(yè)學校、渭北中學、各縣小學等措施。于氏又組織演講團到各軍營演講“共和革命”及“護法靖國軍”的旨義。1922年,他在《民國日報》發(fā)表《于右任君小學教育談》《教育改進的要義》《于右任演講小學教育》《于右任演說小學教育》等文。③ 1926年,又在《共進》《國民新報副刊》發(fā)文,集結(jié)成《于右任先生講演錄》,總結(jié)靖國軍運動,復發(fā)表關于“革命”“國民軍”“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等革命卓見。④ 于右任對革命和教育有深入的思考,認為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在上海戰(zhàn)場,他參與籌備復旦與中國公學創(chuàng)建,借此傳播革命思想。兩所學校是革命教育的土壤,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機關。⑤ 于右任深刻認識到教育對革命的支撐作用,他在靖國軍總司令部下設立教育處,創(chuàng)建學校,主持學術講座,傳播共和革命思想,固結(jié)革命志士。于氏指出陜西去兵的關鍵在于教育,倡導民眾所受教育應與救國和革命緊密結(jié)合,強調(diào)國民教育“非徒使舉國之民讀書識字而已也,必使全國之民有軍國民之精神,有軍國民之能力”。⑥ 靖國軍運動后期,他認識到:“因思以兵救國,實志士仁人不得已而為之;以學救人,效雖遲而功則遠?!雹哂谑线@種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的創(chuàng)舉,無疑壯大了陜西革命與文學隊伍。1910年于右任創(chuàng)辦《民立報》,取名“騷心”,借《離騷》等愛國詩篇“欲哭之”“欲爭之”。于氏借助詩歌書寫前線后方,紀事懷人,砥礪將士,搭建革命詩歌的舞臺。這些詩歌包含著豐富的革命思想和教育理念。此時,陜西革命文學為之大振,詩學氛圍悄然興起,軍團內(nèi)自上而下掀起革命詩歌創(chuàng)作浪潮。“一支右老筆,十支毛瑟槍?!雹嘤谟胰我浴巴藭竾姟睘榧~帶,以呼吁革命、宣傳民主共和為內(nèi)容,團鬫了陜西革命軍人詩群,深度推進了革命詩潮的發(fā)展。

陜西靖國軍運動前后,于右任迎來了革命詩歌的創(chuàng)作高潮。于氏因《詩草》步入革命,通過主筆各大報刊,最大程度上固結(jié)了陜西及東南革命志士。靖國軍運動前后,于氏創(chuàng)作詩歌達百余首,詩歌延續(xù)《詩草》的革命情懷,革命見解逐漸成熟。1918年至1924年間,他以《民國日報》為主要陣地,發(fā)表《題苦行頭陀自畫像》《十節(jié)感言》《武功城外》《老友蔣介石喪母刊行哀思錄稔悉太夫人之勖子愛國之義作兩題其卷端》《清水縣馬麻鞋歌》《海上憶昔篇》《五丈原》《岐山城外》《紀廣武將軍碑》《廣武將軍碑復出土歌》《聞鄉(xiāng)人語》等近20余首詩作。① 1923—1924年,于氏在《國學匯編》《國學周刊》等發(fā)表詩歌20余首。1927年前后,于氏新作頻出,復以《真光》《遼東詩壇》為園地發(fā)表新作10余首。這一時期詩歌緊緊圍繞靖國軍革命運動及陜西社會情況展開,呈現(xiàn)了故土罹難后戰(zhàn)火紛呈、黎民失所、良田荒蕪、生靈涂炭的歷史境狀?;氐疥兾?,他百感交集:“萬里風云掩西北,十年兵火接豳岐?!薄氨疬B年人四散,平川歷歷上田荒。”②詩人親歷故園荒蕪,“高祖山頭余破廟,將軍臺上只荒村。川原如錦人如醉,遍地花開不忍論”,③痛斥陳樹藩等軍閥種植鴉片禍亂陜西的罪惡行徑。依仗孤軍,于氏深知戰(zhàn)爭艱難:“熊羆在后豺狼前,革命之難如斯者。”④“百戰(zhàn)身將老,三年枕未干”,⑤ 他知難而上,以決絕的革命意志感召革命志士。這一時期,于右任詩作以《民治學校園紀事詩》20首為佳,組詩借香草美人寄興托物,揭示時局危艱,書寫內(nèi)心憂憤。吳宓贊評:

三原于右任世丈之詩,蒼涼悲壯,勁直雄渾,而腸蕩氣,感人甚深。在今自成一格,可比昔之辛稼軒、陸放翁。尤以民國八九年間,在陜西統(tǒng)兵,從事革命戰(zhàn)役,崎嶇艱難之際,所作為最佳。⑥

吳宓道出了于氏詩歌的真諦:詩歌秉承《詩草》,融合自然與人事,寄喻英雄革命抱負,以辛、陸二家悟入詩道。除此之外,于右任悼念烈士的詩作《夾馬口吊樊靈山、宋相臣》《吊井勿幕》《家祭后出城有懷勿幕》《再上曬藥場謁滇軍葬陣亡將士處》《三謁曬藥場滇軍將士公葬處》《題靳伯倫小照》《題耿端人小照》《題井勿幕小照》等,書盡悲憤,更能令人共鳴。在非常時期,這些詩作有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亦有強烈的革命感召力。

《詩草》案一度凝聚了陜西文人的革命意志,于右任加入同盟會之初,已經(jīng)成為實至名歸的革命導師,也是西北革命的精神領袖。于右任在日本籌辦《神州日報》期間,經(jīng)引薦與孫中山單獨接談,被囑授長江大都督,繼被推舉為陜、甘、豫、晉四省同鄉(xiāng)會會長。這時期陜西同盟會先驅(qū)康寶忠、井勿幕等人皆集聚在于右任周圍,共同考察各大報社情況等。陜西同盟會分會成員又創(chuàng)辦《關隴》《興平報》(后改為《帝州報》)《麗澤隨筆》等革命刊物,宣傳共和思想。這時大部分創(chuàng)刊者和主筆者同時是詩詞作者,他們借助報刊這一媒介傳播革命思想,加速了詩詞近代化的進程。陜西同盟會成員大多以上述革命刊物為陣地,涌現(xiàn)出于右任、王陸一、李元鼎、井勿幕、李桐軒、黨晴梵、楊虎城、關芷洲、茹欲立、范清丞、張澍等革命詩人,這些大多成了靖國軍詩群的中流砥柱。據(jù)《陜西著述志》《近代詩鈔》《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西北革命史征稿》等史料文獻統(tǒng)計,靖國軍運動時期詩作總量龐大,存世詩作達500篇以上,姓名可考者達30人之多。這一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豐碩,靖國軍秘書長李元鼎寫成《老曼齋詩存》6000余首,王陸一創(chuàng)作《長毋相忘詩詞集》300余首,靖國軍總部秘書黨晴梵存有《晴梵詩稿》3卷,靖國軍財政處處長柏著有《養(yǎng)正詩鈔》5卷,靖國軍督軍府參謀長白鴻儀存稿《棠園詩錄》5卷等。靖國軍骨干楊虎城、關芷洲、茹欲立、井勿幕、胡景翼等均有詩作留存。除此之外,在靖國軍詩人群發(fā)展的鼎盛之際,酬唱活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出現(xiàn)了諸如“唐園”和“民治園”等專門的雅聚場所。靖國軍詩群借助詩歌相互砥礪、抒發(fā)憤懣、諷喻時事、譴責軍閥、哀嘆黎元,詩事交流頻繁,影響深遠。其中王陸一、李元鼎等對革命現(xiàn)狀和前途思考較為深入。王陸一曲盡革命者的悲愴心境,其《唐園題壁》二首,是革命詩群中所見最早抒發(fā)革命見地的作品。其一云:“中原誰使見降旗,問壁呵天意絕癡。遂令人才歸赦后,相名字到平時。棘門一旅兒嬉耳,漢上諸姬楚盡之。碧血繁花征戰(zhàn)地,臨風指點不勝悲?!雹偈拙湟云碡煹目谖?,道出革命須具備決絕的意志。他痛惜人才因革命而寥落,又對革命團體近于嬉戲的戰(zhàn)斗狀況充滿憂慮。靖國軍在征戰(zhàn)陜西6年后解體,王陸一用詩歌訴說了陜西革命詩群的革命困境及蒼涼悲壯的心路歷程。于右任評云:“萬族咸熙,雄文苦戰(zhàn)發(fā)此宏聲,難酬宿愿?!雹诶钤υ缙谠姼枰惨娮C了靖國軍革命的艱難歷程。討袁戰(zhàn)役開始之初,陜西同盟會領袖井勿幕遇害,李元鼎悲憤哀悼:“烈烈寒風拂晚營,赤光芒角見沉星。遺尸馬革憑誰裹,搶地呼天淚滿膺?!雹墼娙送敢晻r局,長歌當哭,痛惜英才的隕落。正如王陸一評于右任《民治學校園紀事詩》:“以陜西靖國軍之艱難事實,比托于離騷草木中?!雹芡蹶懸?、李元鼎對于氏詩歌精神解讀深入,他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革命詩潮獻禮。靖國軍詩人群借助詩歌踐行革命,塑國魄軍魂,他們的創(chuàng)作無疑是革命詩潮中不容忽視的余響。

四、結(jié)語

上文通過考略于右任前三個創(chuàng)作高峰期的詩作詩話、革命刊物及革命實踐等情況,勾勒出他與近代革命詩潮之間的重要精神關聯(lián),彰顯了于右任在革命詩潮運動中的領軍地位,為古典詩詞現(xiàn)代化進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此時于右任的詩歌基本符合“新意境”“新語句”等詩界革命綱領,同時強調(diào)“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創(chuàng)新,屬于詩界革命的殿軍之作。同時于右任竭力擺脫詩界革命的藩籬,從詩歌精神革新、詩體詩風變革、實踐路徑探索等多維度突進。秉承革命詩潮形式上“忽略古體舊制”與內(nèi)容上“宣揚民族民主與共和革命”的創(chuàng)作面貌,其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學理論構(gòu)成了革命詩潮的重要組成部分。除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學理論外,他在創(chuàng)辦革命刊物、發(fā)展文化教育以及領導革命實踐等領域也有深入的見地,這些創(chuàng)舉籠絡和發(fā)展了龐大的革命詩群。于右任以橫掃千軍之勢,促進了國內(nèi)革命詩潮的蓬勃發(fā)展。他在文學、教育和革命層面的不懈努力,為進一步探索詩界革命與革命詩潮的互動關系奠定了基礎,為古典詩歌向現(xiàn)代新詩轉(zhuǎn)變的創(chuàng)新理論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翼馳

猜你喜歡
于右任
于右任安心吃虧
于右任逃學
民國多面奇才:于右任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22
望我大陸
于右任遺墨文獻首展西安開幕
于右任的書品與人品
丹青少年(2018年1期)2018-05-09 03:10:11
于右任維權(quán)
文苑·感悟(2016年8期)2016-08-23 03:02:38
于右任維權(quán)
文苑(2016年32期)2016-08-15 08:46:20
以真換假的于右任
以真換假的于右任
灵丘县| 浦城县| 贺兰县| 五河县| 会宁县| 英超| 福海县| 青河县| 广汉市| 保德县| 虞城县| 南岸区| 南京市| 石门县| 广元市| 平武县| 淳化县| 炉霍县| 简阳市| 通江县| 长垣县| 监利县| 沾化县| 遂川县| 寿宁县| 视频| 涟源市| 玉环县| 宝兴县| 凌源市| 临沂市| 九江县| 榆中县| 行唐县| 锡林郭勒盟| 沙坪坝区| 富川| 乐清市| 肥东县| 静安区|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