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賢彪
人們喜歡梅花,不只是因為她有“香自苦寒來”的風骨、“她在叢中笑”的怡然,更有“清姿瘦影立懸崖,幽香潤萬家”的情懷。清姿,是她的顏值;清純,是她的品格;清香,是她的韻味。賞梅,得其真味真韻,一個“清”字貫串其間,這是她形象的真實寫照,是她靈魂溢出的芬芳。
崇清尚潔,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追求。梅花則承繼了這一美好的寓意。明代“花甲縣令”馮夢龍來到“地僻人難到,山多云易生”的貧窮小縣壽寧為官,以清正廉潔的前輩知縣戴鏜作為學習的楷模,為新建的戴清亭賦詩一首,其中有“老梅標冷趣,我與爾同清”兩句,表達自己愿做一株不畏風雪、清香永駐的老梅的高遠志向?!肚G州記》里說:詩人陸凱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長安與范曄,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比绱吮逵駶嵵檎x,成就了一段人情往來的人間佳話,與“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可謂異曲同工、相映成趣。
在中國語言中,“清”原本指水純凈沒有雜質。正是從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許多事物的“清”,從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會政治意義。于是,便有了以清貧、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為核心來判斷人格品性、社會風氣的眾多詞匯,從古至今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至寶。
“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這正是體現了一種高雅的格調、一種清新的氣息、一種尚廉崇清的社會風尚。而今,從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到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都旨在營造一種風清氣爽的人際關系、海晏河清的社會環(huán)境。為此,我們雖然已經做了艱苦的努力,取得了正本清源之效,但反“四風”、正風氣,開弓沒有回頭箭。唯有以“不信東風喚不回”的意志決心、滴水穿石的久久為功,嚴防死守、善作善成,方能積小勝為大勝,讓清風正氣溢滿人間。
“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彪m然說風氣建設人人有責,但“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責任更大、作用更顯?!霸辞鍎t流清,源濁則流濁?!彼械那?,最根本在于人對清的境界的追求、對清的本色的堅守、對清的風尚的呵護?!安灰丝漕伾茫涣羟鍤鉂M乾坤”,只有“關鍵少數”發(fā)揮好關鍵作用,帶頭嚴格自律,守住規(guī)矩底線,自覺崇清守清,才能以自身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引領社會風尚,從春天出發(fā),努力去成就一個更加清新和諧的美好未來。
議論文中的精彩開頭
1.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是柔軟的,是堅硬的。它是日月星辰,揮灑光芒而不與螢火爭輝。它亦是堅實鐵胚,經得起烈火灼燒,千錘百煉。中華文明的韌性成就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延續(xù)至今;中華文明的韌性支撐著這座華夏大廈屹立不倒,在未來強盛之路上破浪前行。
2.青春成長:光陰的箭正中一個又一個落日,不止串連起“昨天”,也牽引著我們蔓生的青春向有光處萌動,向雨潤處勃發(fā)。在生命的苦旅中,青春是誤入的一泓泉。在童年里摸爬的我們看著它便向往地追逐。置身其中時,又將歡享清涼的每一刻當作永恒,當我們被歲月的塵沙裹挾著遠去,青春便成了月夜升起的夢里逡巡的歌。
3.時代變化:時鐘的嘀嘀嗒嗒,是變化;行人的停停走走,是變化;河流的潮漲潮落,也是變化。變化無時不有,變化無處不在。時代在飛速發(fā)展,社會在不斷進步,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因此,我們唯有駕馭好變化之槳,才能控制好發(fā)展之舟,到達理想的彼岸。
4.生態(tài)文明:“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睆那埃覀兠嫦虼蠛?,便想起春暖花開;立于青山,便念起青山嫵媚。如今,海洋依然寬闊,漂浮著的卻是工業(yè)污染;天空依然高遠,朦朧著的卻是層層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