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昌
摘 要:山東博物館藏王鐸《太保大司馬黃公梓山奏議序》手稿,紙本墨書,此前未經(jīng)發(fā)布。該手稿寫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系受黃培所托為黃嘉善《梓山公奏議》所作的序文。本文錄釋其文字,比勘手稿與《擬山園選集》,并及黃嘉善和黃氏家族成員生平評價,盡量貼近歷史本原,考述王鐸與他們的交游始末,從而觀照易代之際晚明文人的內(nèi)心思慮。
關(guān)鍵詞:王鐸 手稿 文物研究 書法文化
山東博物館藏王鐸《太保大司馬黃公梓山奏議序》手稿,紙本墨書,為手卷裁成四紙,每紙約縱2 0 c m,橫1 5 c m。手稿筆意沉雄飛動,出入顏、米,真跡無疑。自顏真卿『三稿』出,稿草的藝術(shù)魅力即為世人所關(guān)注。該手稿書寫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王鐸時年四十九歲(虛歲)。王鐸于書法長作千古之想,從其傳世書作來看,多為用心經(jīng)意者。此件稿草意不在書,率爾涂抹,氣格高邁。與其精心之作相較,自有別樣的魅力,代表了王鐸書法成熟時期的藝術(shù)高度。
該文收錄于《擬山園選集》卷二十八,標題作《黃梓山奏議序》。朝代鼎革,世事變易,文章刊入選集時,措辭已多有改易,而其中所透露出的訊息更令人感慨唏噓。茲作錄考如下:
手稿與《選集》比勘
文章收錄于清順治十年(一六五三)刻《擬山園選集》,以下簡稱《選集》。順治九年(一六五二)二月,王鐸在孟津去世。第二年,二弟王鑨為他刻詩文選集于金陵。因是『選集』,未能輯錄者并不在少數(shù),而所選詩文中的疏謬與人為刪改亦屬常見。
以手稿比勘《選集》,相異之處大致有筆誤、漏書、誤讀和輯刻者刪改等幾種情況。手稿為草稿,涂抹改易、筆誤、漏書在所難免;而誤讀和輯刻者刪改則是輯刻時所造成,需區(qū)別對待。例如:
(一)《選集》『余為諸生時,遼事潰,即聞梓山公爭勿輕戰(zhàn),欲以全力蹙敵』句中,手稿為『……欲以全力蹙夷』。
所言『遼事潰』, 發(fā)生于明萬歷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亦即后金天命三年。時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名,誓師伐明。明王朝初無防備,努爾哈赤率軍先攻撫順,繼取清河堡,大挫明軍,全遼震動。這是后金政權(quán)建立兩年后,與明朝公開對抗的開始。王鐸時年二十七歲,尚為諸生。
下文言『后二十余年,始交御史黃公鶴嶺、金吾黃公孟堅,孟堅示《梓山公奏議》』,可知王鐸得見《梓山公奏議》,當在四十八九歲時。按: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元宵節(jié),王鐸為黃培(孟堅)作五律詩軸,款云:『庚辰正月中宵,王鐸。孟堅詞翁教之?!唬ㄈ毡静?,見《墨》九十七號)這是目前可見王鐸與黃培交游最早的記錄,王鐸時年四十九歲。
王鐸《太保大司馬黃公梓山奏議序》作于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此時后金為明王朝的藩屬之地,變亂已久,屬以下犯上者,故稱之為『夷』;而《選集》輯于清順治十年(一六五三),『夷』為蔑稱,再以此稱清王朝的先祖是大不敬之舉,或可招致殺身之禍。故輯刻者將其改為『敵』,亦屬順時應(yīng)變之舉。
(二)《選集》『夫國家悉天下之力,西備火篩虎敦,東備肅慎諸部』句,手稿作『東備肅慎阿骨』。此指當時明王朝所面臨的主要外患。
肅慎,東北古民族,現(xiàn)代滿族等通古斯諸族的祖先。亦作『息慎』『稷慎』。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即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阿骨,即完顏旻(阿骨打),收國元年(一一一五)建國『大金』。完顏旻作為女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完成了建國、破遼這兩件大事,是女真族歷史上的重要人物。萬歷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女真人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史稱『后金』;皇太極繼位后,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崇禎九年(一六三六),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國號『大清』,改元『崇德』。由此可見,清王朝與完顏阿骨打之間有著緊密的族群遞承關(guān)系。
手稿作『阿骨』是直接指向清統(tǒng)治者的祖先。而輯刻時若再稱『阿骨』,顯然也屬悖逆之舉了。故輯刻者將其改為『肅慎諸部』,以模糊其指向,這完全在情理之中。
(三)《選集》『先后蔭二子,金吾指揮僉事并堅洎弟埴,世其官』,手稿作『金吾指揮僉事孟堅……』。詳審手稿,當為『孟堅』無疑。黃培字孟堅,時任錦衣衛(wèi)金吾指揮僉事,是黃嘉善的嫡孫;因『孟』字的行書字形與『并』字極相近,《選集》輯錄者未能詳審,遂誤作『并』字。而『并堅洎弟埴』于文意不通,也難以斷句。
黃公梓山事略
『黃公梓山』者, 即黃嘉善( 一五四九—一六二四),字惟尚,號梓山,山東即墨人。手稿所記,可補證史載黃嘉善事略。
黃嘉善于萬歷四年(一五七六)中舉,萬歷五年(一五七七)中進士。初授葉縣令,歷任大同知府、寧夏巡撫、三邊總督等職,累遷至兵部尚書、柱國少保、贈太保,官極一品?!捍笏抉R』為明代兵部尚書的別稱,故手稿云:『太保大司馬黃公梓山?!稽S嘉善初為文官,后于危難之際出任武官,功績卓著?!惰魃焦嘧h》乃其任武官時的奏議,計二百二十篇。黃嘉善去世十六年后,王鐸才得見此奏議,感其生平,欽仰贊嘆,縱而為論。因是序文,所述僅擇其要者,然亦可窺全豹之一斑:
(一)手稿云:『即墨梓山黃公之守云州也,聲已聞于力兔、宰僧諸部。至廉憲,取賀蘭之材,筑城堡、繕器具、定嘩伍,犁然可觀。而中使梁永請以寺人填撫,且稅花池、慶陽之鹽。公引夙沙衛(wèi)魚朝恩軍中無全績,以壬人熒惑爭之,乃罷?!辉浦?,今大同云州。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黃嘉善任大同府知府。
『力兔、宰僧』,即明代東蒙韃靼部族。大同是明朝北部九邊重鎮(zhèn)之一,常受韃靼侵擾。黃嘉善到任后,法堅而治嚴,『威名流聞,虜中皆畏服之』。此言『聲已聞于力兔、宰僧諸部?!蝗f歷二十九年(一六〇一),黃嘉善任寧夏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赴任后,他向朝廷申請減免寧夏的田賦,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廉憲』為廉訪使俗稱,『至廉憲』當指此時?!喝≠R蘭之材,筑城堡、繕器具』,指與蕭如薰協(xié)力,伐賀蘭山木材,修建寧夏前沿陣地臨河堡事。黃嘉善施政有方,屬地秩序井然;時逢撫臣汰羸兵過嚴激起兵變,官民不敢出門,滿城恐慌。黃嘉善只身單騎奔營中,喻以利害,以大義說散噪兵。次日,斬其首惡,果斷平息了混亂。此為『定嘩伍』事。
『中使』者,即宮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鹿倭河?,『御馬監(jiān)監(jiān)丞也。萬歷二十七年(一五九九)二月,命往陜西,征收名馬貨物……永又請兼鎮(zhèn)守職銜。又請率兵巡花馬池、慶陽諸鹽池,征其課。緣是帥諸亡命,具旌蓋鼓吹,巡行陜地。盡發(fā)歷代陵寢,搜摸金玉,旁行劫掠……皆為民害。迨帝崩,始下遺詔罷礦稅,撤諸中使還京。』[1]萬歷朝后期,朝政漸至廢弛。
自二十四年(一五九六)起,多派宦官監(jiān)理各地礦、稅,搜括無厭致民怨沸騰。中使梁永素有惡行,黃嘉善引唐代宦官魚朝恩事,直斥梁永為熒惑爭利之徒,使其不能得逞于斯地。
(二)手稿所言:『虜部王忽率萬騎伺邊外,公素造甲火攻陰備,而佯以牛酒勞之,示之以撫,虜覺夜遁,遠偵深藏』,為萬歷二十三年(一五九五)事。黃嘉善時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wèi)兵備,治軍甚嚴。韃靼首領(lǐng)集萬騎窺邊,黃嘉善素有準備,并命人持酒肉勞韃靼軍,示之以撫,極大地震懾了對方。
萬歷三十二年(一六〇四),黃嘉善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撫夏十年,功著邊陲,寧夏百姓立生祠祀之;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〇),授黃嘉善總督陜西三邊軍務(wù),統(tǒng)帥延綏、寧夏、甘肅三邊重鎮(zhèn)軍事?!貉?、寧、甘三鎮(zhèn)捷,獲首虜一千二百』即在此際,史稱『三邊大捷』。
(三)手稿云:『神宗皇帝曰:都哉,允汝猷,不能忘汝丕勞,賜飛魚服,加本兵陟戎政,引疾歸?!蝗f歷四十三年(一六一五),黃嘉善引疾歸即墨。
時即墨大災(zāi),黃嘉善出粟百斛、銀百兩賑濟災(zāi)民;萬歷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十月,召黃嘉善為兵部尚書,黃累辭不受。
(四)手稿云:『后遼左震,強公出。時有黑龍江之役,一時相爭,多躁圖瘈噬,冀收其利。公獨不可,恐驅(qū)市人,徒麖魚散驚耳。果陷北關(guān),嘬開鐵掊,遼沈跐寬,叆事岌岌,無復(fù)興師問罪矣。』『遼左震』事:萬歷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四月,『我大清兵起,破撫順,守將王命印死之。遼東巡撫李維翰趣總兵官張承蔭往援,與副總兵頗廷相等俱戰(zhàn)歿,遠近大震……其冬,四方援兵大集,遂議進師。時蚩尤旗長竟天,彗見東方,星隕地震,識者以為敗征。大學(xué)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等皆以師久餉匱,發(fā)紅旗,日趣鎬進兵?!籟2]黃嘉善受命于危難之際,出任兵部尚書,此即手稿開篇所云:『遼事潰,即聞梓山公爭勿輕戰(zhàn),欲以全力蹙夷?!唬ㄎ澹┦指逶疲骸簳褡诨实?、光宗皇帝大漸,公與受顧命,與一時諸君子決大疑、定大議』事,見明史:『萬歷四十八年(一六二〇)七月丙子朔,帝不豫,十有七日大漸。外廷憂?!蕉?,召從哲及尚書周嘉謨、李汝華、黃嘉善等受顧命。又二日,乃崩。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九月乙亥朔卯刻,帝崩……于是議移宮,爭數(shù)日不決……明日庚辰,熹宗即位。』[3]是年(一六二〇),神宗、光宗相繼殯天。值主少國疑、內(nèi)外憂懼之際,黃嘉善受命樞府,積日操勞、不安寢食;然時局混亂,黨爭日趨激烈,『御史馮三元等極詆熊廷弼……旋劾兵部尚書黃嘉善八大罪,嘉善罷去。』[4]天啟四年(一六二四),黃嘉善病逝于即墨。訃聞,熹宗皇帝為之輟朝一日,賜祭九壇,外加一壇,造墳安葬,夫人江氏袝之;贈太保,蔭一子,崇祀名宦、鄉(xiāng)賢,可謂備極哀榮。
王鐸與即墨黃氏家族成員交游考略
據(jù)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即墨《黃氏祖譜·序》:『吾黃氏居墨者約十一族……均稱自明永樂年間遷墨?!辉诿鞔茨S氏家族成員中,第八世黃宗昌和第九世黃培均與王鐸交善。
(一)黃宗昌字長倩,號鶴嶺,黃嘉善侄。天啟二年(一六二二)進士?!菏谛劭h知縣。雄多中涓戚黨,橫于鄉(xiāng)里。宗昌下車,悉置諸理。調(diào)清苑令,值魏閹勢盛,生祠遍三輔,訖終任,清苑獨無祠?!籟5]『崇禎初,為御史,請斥矯旨偽官……尋劾周延儒貪穢數(shù)事。
帝怒,停俸半年。既而劾體仁,不納。二年冬,巡按湖廣……獄不決者久之。宗昌至,群奸始伏辜。帝責(zé)問前諸臣失出罪,宗昌糾承薦等。時體仁、延儒皆已入閣,而永光意忌,以為不先劾承薦也。鐫宗昌四級,宗昌遂歸。十五年(一六四二),即墨被兵,宗昌率鄉(xiāng)人拒守,城全。仲子基中流矢死,其妻周氏及三妾郭氏、二劉氏殉之,謂之一門五烈』[6]。甲申(一六四四)國變后,黃宗昌杜門養(yǎng)母,母死即自縊。[7]其氣節(jié)風(fēng)度,令后世敬仰。宗昌晚年,曾在嶗山筑『玉蕊樓』隱居,寄情于詩文。有《嶗山志》等數(shù)十卷傳世。
王鐸與黃宗昌有同年之誼。只是發(fā)榜后,王鐸供職翰林,而黃宗昌則受任雄縣,此間二人并無交集?!汉蠖嗄?,始交御史黃公鶴嶺』,故二人訂交應(yīng)在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或稍早。
山東博物館藏王鐸詩文手稿,有《秋夕與黃不其有訊》:『松下多丹魄,爾家似子稀。為詢抗疏事,曾見幾人歸?水涸鼉聲死,云開鶴翼飛。致音東海上,儻可棄云磯?!话矗翰黄?,古地名,屬青島即墨。黃不其者,即為黃宗昌。此詩作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秋,時宗昌致仕居鄉(xiāng)。原題作《秋夕懷黃不其》,改作《秋夕與黃不其有訊》,可知此際二人有書信往還事。
在壬戌科進士這一群體中,王鐸與黃宗昌的交往算不上密切,但王鐸與黃培的交游卻是緣自黃宗昌的介紹。
(二)黃培字孟堅,號封岳,黃嘉善嫡孫,宗憲子。黃培幼年喪父,由叔父黃宗昌撫養(yǎng)成人,十六歲蔭襲受封,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后升都指揮使,人稱『黃大金吾』。
『(培)在朝以剛方聞,周中連以復(fù)社發(fā)難于君子,培曰:「士林元氣也,勿為小人所中?!钩鲂帐匣鹬f解使去;黃道周忌權(quán)臣,上命錦衣校尉往逮,培戒使者曰:「吾以道周付汝,期報我以生也?!构实乐茏洳凰馈籟8]。此數(shù)事均可見黃培立朝行事之風(fēng)。
山東博物館藏黃培畫像,絹本,款云:『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初夏既望,膠西張應(yīng)召謹寫?!辉娞撂幎洳}:『肘佩黃金印,身藏白玉壺。請看麟閣畫,有此璧人無?孟堅道長像贊。董其昌?!粨?jù)款識可知,張應(yīng)召為黃培畫像是在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四月十六日,董其昌所題也應(yīng)在此后較近的時間內(nèi)。(董時年七十九歲,在太子詹事任上。)畫像中的黃培正當而立之年,其風(fēng)恭謹持重、威嚴端和,睹此可想見其為人。
另,山東博物館藏黃培跋《邢太仆家刻十七帖》,縱21c m,橫20c m,紙本墨書,行草真跡。黃培傳世書跡極為罕見,詳審其筆意,沉厚古雅,得圓轉(zhuǎn)飄逸之致。雖為中年筆,亦可見其書翰修為。至于論刻帖流傳,品評優(yōu)劣,亦可知其精于鑒賞、獨具只眼,絕非泛泛者流。
明亡后,黃培回到故里。舊國成夢,他將內(nèi)心里的憂郁悲憤之情一寄于詩文。康熙五年(一六六六),黃培因自刻《含章館詩集》,語涉刺世,被家奴告發(fā)而入獄。此案遷延四載,涉及人數(shù)眾多,但最終只有黃培未能幸免。清廷認定他本系明朝世宦,隱懷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吟詩刺世,可謂狂悖不法。且寬袍大袖、蓄發(fā)留須,故違當朝法令、時見『思明』之心,屬大逆不敬。在并無律條可依的情況下,最終定了他死罪??滴醢四辏ㄒ涣牛┧脑鲁跻?,黃培在濟南被處以絞刑,年六十六歲。臨刑之際,他昂然闊步,從容吟詩明志。
王鐸年長黃培十二歲。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春,王鐸為黃培作書,這大約是二人訂交的開始。
王鐸曾有詩作贈黃培云:『風(fēng)緊孤城外,恰如臘月初……枯寂豈忘酒,郁陶幸有書。』[9]考其文義,亦當作于此際。
王鐸書名隆盛于時,然為黃培揮毫作書頗多。目前可見者還有:王鐸《高適九曲詞》行草軸,款云:『洛下王鐸。孟堅老詞壇』(見《墨》九十七號、《王鐸の書法》條幅篇);為黃培題《董其昌畫軸》(見嘉德二〇〇二年秋拍),『董華亭曾謂予不必學(xué)畫學(xué)書,他日多以致累,不暇取閑。今觀茲圖,又何其閑漠也耶?
王鐸題,孟堅老年詞宗印可?!皇悄辏ㄒ涣末枺┚旁露娜眨蹊I為黃培跋其所藏宋拓《圣教序》:『茲帖宋拓之最精者,他刻皆執(zhí)圭趨拜其下,譬之王會天子,垂裳于明堂之上,萬國諸侯咸為臣伏。庚辰立冬霜寒,將南發(fā),夜挑燈跋于北京。孟堅年臺保重保重,南禮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王鐸覺斯甫書?!荒茉谀暇┲\一閑職是王鐸一直以來的心愿,此跋寫在王鐸受任南京禮部尚書后二日。按:王鐸在跋語中綴寫官職之舉極為罕見,這次鄭重寫上剛剛公布的『南京禮部尚書』之銜,足可見他此際喜悅的心情;又云:『孟堅年臺保重保重』,亦可作臨別贈言觀吧。
十月中旬,王鐸即啟行赴南京任。行至懷州,聞父喪而去職丁憂。次年(一六四一)春,王鐸的母親也在懷州去世。此后數(shù)年,戰(zhàn)亂頻仍,王鐸攜家避亂,輾轉(zhuǎn)南北。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三月八日,王鐸被擢為禮部尚書,然未聞詔,北京城即告破,崇禎帝亦自縊于煤山。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召王鐸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避亂江南的王鐸奔趨而至。八月,晉王鐸為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南明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又加王鐸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xué)士,進少傅。此際,王鐸雖官居南明次輔,有輔國之雄心,但以迂闊耿介,既不用于皇帝,亦不見容于首輔,空落得身辱名裂而已。五月,清軍至南京,王鐸列名文武迎降;次年(一六四六)春,王鐸于北京接受了清廷的任職,淪為『貳臣』。
而黃宗昌和黃培在明亡后都回到了家鄉(xiāng),不與清廷合作,保持著遺民的氣節(jié)。此后,他們更是以極悲壯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家風(fēng)不墜,浩氣長存!
人生殊途,昔日友人,方向已然相背。王鐸與即墨黃氏的交游也自此走向終結(jié)。
結(jié)語
即墨黃氏家族功勛煊赫自不待言,而人格高邁、家風(fēng)清正則是其作為一方望族的精神內(nèi)核。第八世黃宗昌官至御史,凜然清正、不阿權(quán)奸,歸鄉(xiāng)守城,一門五烈。第九世黃培蔭官錦衣衛(wèi),行走大內(nèi),謹守清剛本色,至清初『黃培詩案』發(fā),從容就義于濟南。
王鐸與即墨黃氏家族成員中交往最為密切的,當屬黃嘉善的嫡孫黃培。二人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時黃培任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王鐸在禮部左侍郎任上,《奏議序》手稿即擬于此年。素聞梓山公威名,又兼受友人之請,王鐸為擬此文。其文慷慨激昂,縱論梓山公生平,信為真誠欽仰之語,亦可見王鐸內(nèi)心里的名臣之志。此后,時事離亂,人各南北,王鐸與黃培的交游就此終結(jié)。明清鼎革,在時代巨輪的裹挾之下,榮辱升沉不一,生死悲歡各異,他們的人生遭際已是截然兩途。世事已往,斯稿猶存。人物星散,忽焉在前。
注釋:
[1]張廷玉等.明史:卷三五〇·列傳一九三[G].北京:中華書局,2000.
[2]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五九·列傳一四七[G].北京:中華書局,2000.
[3]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一八·列傳一六〇[G].北京:中華書局,2000.
[4]張廷玉等.明史:卷二四四·列傳一三二[G].北京:中華書局,2000.
[5][7]人物·勛績[G]//即墨縣志:卷九.同治十一年版.
[6]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五八·列傳一四六[G].北京:中華書局,2000.
[8]鄒漪.黃御史傳[G]//啟禎野乘二集:卷四.影康熙十八年金閶刻本.
[9]春冷庚辰呈黃孟堅詞丈[ G ] / /擬山園初集:五律卷十八.河南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作者單位:山東博物館
本文責(zé)編:張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