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星
(荊楚理工學院 湖北 荊門 44800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文化認同以及審美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題材也不斷得到擴充。
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越來越多的普通大眾成為塑造對象,他們的生活情境是觀眾不了解而又想了解的,通過挖掘這類群體的生活才能更加全面升華主題思想。
《形象與典型》中寫道:“凡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比較集中地、突出地說明某一社會現象或某一社會團體的本質特征的人或事,我們都稱為典型。”這類典型群體能夠展現社會中的某些規(guī)律,也具有鮮明的特點,通過紀錄片創(chuàng)作讓其中的人物能夠得到充分展現,進而使觀眾產生共鳴。
在創(chuàng)作紀錄影片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觀察和理解社會群體,通過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才能深入挖掘典型人物。所選取的人物如果不具有典型性,作品就很難吸引觀眾,所以這也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一步。在挖掘典型人物后,必須做好拍攝的前期策劃工作,包括拍攝的時間、敘事的手法、人物的交涉等。如日本紀錄片《72 hours》,該片選取日本街邊小店為對象,記錄72 小時里的日常。通過觀察便利店中的購物群體,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百態(tài)并感受當地人們的真實生活,從中可以品味出平平淡淡的煙火味。有一集講述的是小賣部——孩子們的小小宇宙,小賣部里的瑣碎承載著孩子們珍貴的童年,也是他們長大后回憶里最柔軟的地方。
生活中每一個個體都有差異性,但也具有群體的共性,因此在紀錄片選取創(chuàng)作人物時應考慮到個性與共性。優(yōu)酷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通過剛開始上海街區(qū)的幾個鏡頭展現出主人公是個小老頭,在一個還算不錯的環(huán)境里工作,心很細,是一個子承父業(yè)并將手藝帶回大陸的人。這是我們通過人物小傳能了解的基本信息,他們是普通的上海人,但是有著不平凡的手藝。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典型人物也需要典型事件輔助敘事。導演在前期要對人物進行深度了解并制定具體的拍攝方案。通過挖掘典型事件闡明人物的社會地位、生活環(huán)境、社會關系等,通過人物的典型性和故事的典型性吸引受眾觀看和思考,從而豐富和升華紀錄片的主題。
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建構通過故事展現。故事由無數個串聯的情節(jié)組成,情節(jié)必須有矛盾和沖突,包括人物的顯性性格特征和隱性性格特征碰撞。因此,紀錄片必須有沖突,才能讓觀眾了解人物,才能更加吸引觀眾。
高潮部分的矛盾由前期的矛盾、人物心理和事件特點綜合而成。矛盾可以分布在作品的各個片段中,通過紀錄片的真實性捕捉矛盾沖突,外在因素下的矛盾沖突一般采用客觀的紀實性手法進行敘事。在客觀敘事中,觀眾可以通過第一視角觀看和分析劇情,了解人物群體的生活,且不同的受眾心理感受具有差異性。
對矛盾和沖突的記錄要求導演對現實生活進行觀察和提煉,并在作品情節(jié)中充分展現。而導演的基本功也在前期的策劃中得以發(fā)揮,在拍攝和后期剪輯中挖掘素材并塑造人物形象。因此,紀錄片也被稱為“等待的藝術”,導演必須在前期深度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生活背景等,也需要了解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學知識,并對創(chuàng)作主題內容進行預判。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拍攝和剪輯在屏幕中呈現出矛盾的引導和高潮的設定,以此引導觀眾理解與感悟作品主題。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紀錄片《生活萬歲》將小人物的故事搬上了銀幕,體現出生活本不易,活著更艱辛這一主題。影片中的盲人夫婦已結婚22 個年頭,每天靠街頭賣唱為生,希望好好度過余生,他們的生活充滿苦難,但始終保持樂觀。
人物形象自身的內部心理和外部表現也充滿著矛盾。人物內在的沖突是自我矛盾,通過內部矛盾的敘事和細節(jié)刻畫進一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由多維度矛盾所包裹的,可以是人物和周圍環(huán)境的矛盾,也可以是人物內心的掙扎。而人物內心的掙扎也和人物的職業(yè)、年齡等條件密不可分。國產紀錄片《最后的棒棒》讓“棒棒”這個在重慶發(fā)展史上起著重要作用的行業(yè)群體又一次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中,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65 歲的老黃為了生孩子罰款遠走他鄉(xiāng),生活多年的妻子也在這時候離開,患有嚴重高血壓的他歷經了諸多磨難,但從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幫女兒買房和還完房貸帶孫子。他雖然是苦力的“棒棒”,但是他絕不多拿客戶一分錢。在外界的干擾下,他的內心也掙扎過,生活的困苦與他勤勞樸實、頑強堅挺的性格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負重前行的精神也為社會帶來了正能量。
紀錄片的導演在設置矛盾沖突時要遵循紀錄片的真實性原則和敘事結構,需要根據記錄事件的邏輯關聯起敘事線索,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框架,在敘事的同時確立其中的矛盾和是非對錯,根據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引導,確定故事的對立面并構成情節(jié)沖突。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轉換,設置不同的矛盾沖突,最后一定要通過人物的性格特點使敘事矛盾得到合理化解,讓觀眾的心理得到寬慰。
紀錄片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客觀真實”,即用鏡頭記錄下真實的生活。
“所謂的細節(jié)就是構成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發(fā)展脈絡、社會情景、自然景觀的最小組成單位?!庇涗浀膬热菀蚣毠?jié)而豐富,矛盾和沖突通過細節(jié)變得更加細膩,人物的心理特征也可以通過細節(jié)得以充分展現。紀錄片可以弱化情節(jié),但不能減少細節(jié),而且需要豐富必要的細節(jié)。細節(jié)就像血肉,是組成藝術整體的基本要素,尤其是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建構更需要通過細節(jié)刻畫展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處事風格。與此同時,細節(jié)也能豐富畫面效果。另外,有些鏡頭中的細節(jié)無法讓觀眾意識到,因此創(chuàng)作者要有意識地放大細節(jié)來吸引觀眾,如通過特寫鏡頭或近景拍攝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升華主題。在紀錄片《歸途列車》中,陳素琴和張昌華是每天忙碌在流水線上的工人,“回家過年”是他們在一年中的最期待的時刻。火車站里,滯留在里面的民眾不甘心地往火車上擠,警察拉著他們說:“不是不給你進去,前面都是人,你說你怎么進去?”鏡頭捕捉到張昌華的面部表情,他眉頭緊鎖,倔強地回了一句:“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都要進去!”
紀錄片是一種樸素的紀實方式,其中的矛盾和沖突并不會像劇情片那樣跌宕起伏,很多是通過采訪人物得以展現的。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部分素材難以獲取,可以通過采訪或后期合成來完成。采訪的內容在紀錄片中也占有較大的比重,適當的采訪有利于讓觀眾了解發(fā)生的事情,使其和鏡頭之間建立起關系紐帶。采訪的語言和細節(jié)能直接展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因此采訪是紀錄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人物建構中,采訪環(huán)節(jié)并不是隨意發(fā)揮的,在采訪之前要做好調查工作,對采訪的人物和事件要有充分認知,與被采訪對象進行溝通后制定計劃。通過撰寫采訪大綱可以優(yōu)化采訪內容,通過多機位采訪可以捕捉采訪細節(jié)。
合理運用視聽語言可以豐富和完善作品。由于紀錄片會存在一些突發(fā)情況,因此在拍攝之前要把困難點思考清楚,提前設計好鏡頭的運用手法。其中一個較好的方式是使用長鏡頭,它的真實性和紀實性較強,一個鏡頭可以表現出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多以運動攝影的形式出現,能夠表現事態(tài)進展的連續(xù)性以及延長敘事的時間性。觀眾通過長鏡頭畫面可以獲得除解說詞之外的細節(jié),同時長鏡頭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使其產生共鳴。
聲畫合一讓紀錄片的主題得以升華,使觀眾產生共鳴。音樂能夠很好地反映出鏡頭所呈現的環(huán)境氛圍、人們的心理矛盾、空鏡所反映的意境等。音樂本身具有抒發(fā)情感的作用,在人物形象構建上,剪輯師需要搜集和制作相應的背景音樂。音樂也可以與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匹配,讓觀眾更加了解紀錄片中的人物。此外,音樂也具有象征意義,能夠讓人通過音樂進行聯想,進而加深對作品的印象。音樂可以是紀錄片鏡頭所記錄下的聲音,也可以是后期剪輯導入的素材,它與解說詞、采訪等相輔相成,共同充實情節(jié)。
紀錄片中的人物形象建構需要在前期充分的調研下進行,在創(chuàng)作作品之前,導演要挖掘人物的性格特點、生活背景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在拍攝和剪輯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要做好故事的梳理以及細節(jié)的捕捉,重視音樂的氛圍渲染作用。人物形象的建構不僅是個人故事的展現,更是紀錄片主題升華的要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