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燕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常常把“讀”與“寫”割裂開來,“讀”僅僅停留在朗讀課文,“寫”只是針對習作而言。而新課程標準要求: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鑒賞能力,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做到讀中有寫,寫中有讀,要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寫結合能使學生的讀寫兩種能力互相遷移、相互促進。
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找到恰當?shù)淖x寫結合點?宋代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睂τ谛W生來說,模仿創(chuàng)造是寫作技能形成與提升的根本之路。學生的寫作總是先從讀書開始,讀與寫兩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構成了讀與寫的結合。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
一、從讀入手,以讀促寫是基礎
我們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一定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閱讀即多讀,既指讀的篇目多,也指讀的遍數(shù)多,以至熟讀成誦。大量閱讀的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能主動閱讀,閱讀效果才會好。在教學中,運用“閱讀小銀行”、評選“讀書小達人”等方式激發(fā)閱讀興趣。
怎樣以讀促寫?首先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學習作者的觀察、表達方法的好習慣。通過閱讀,知道文章怎樣確定中心,怎樣遣詞造句,有目的地讀書,學生讀文章就會更認真。我們要提醒學生,看到一篇文章,先想一想:這個題目的中心詞是什么?讓學生學會審題。讀的過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材的?讀完后再想想:這篇文章好在哪里?鼓勵學生養(yǎng)成一邊讀一邊做批注的好習慣。慢慢引導學生琢磨咀嚼,閱讀能力、鑒賞能力會逐步提高,從而逐步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二、捕捉課文中的好字好詞,在習作中加以運用
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重培養(yǎng)自學能力,識字、詞語教學大多數(shù)讓學生在預習中自己解決。但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時,要結合語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字詞,培養(yǎng)語感。否則,學生無法理解咬文嚼字的美,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習作中運用恰當?shù)淖衷~來表達自己感受的意識就會淡薄,正確寫字、準確選詞可能會感到有些難度。因此,在教學中面對出現(xiàn)的好詞好句,教師要引導學生讀中感悟,體會到用詞的巧妙。并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嘗試運用,讓學生充分體會學以致用的好處。尤其在批改作文中,對于能運用學過的詞語和句子的學生,教師要加以表揚,樹立榜樣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積極性。
三、品評課文內(nèi)容,學習作者感受、想象、描述事物的方法,是學習自評自改作文的結合點
學生們所學課文,是作家們經(jīng)過千錘百煉寫出來的精品,字字經(jīng)得起推敲。在語文課上,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分析,讓學生學習讀寫知識和經(jīng)驗。而習作,是學生們寫出來的文章,是正待雕琢的美玉。通過課文和作文的對比,讓學生意識到精雕細琢的重要性,知道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在品評課文中學習寫作知識,結合學生的作文找準結合點,進行自評自改作文,讓學生從正反兩面總結寫作的經(jīng)驗教訓,鞏固在語文課上學到的讀寫知識,真正達到讀寫結合。
四、鼓勵學生寫日記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些學生在寫日記的時候不知道寫什么。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讓學生把所見、所聞、所感及時記錄下來,從而積累習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想要寫好文章,就要去感受生活百味,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天氣、人物進行觀察,然后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指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比如:在舉行運動會后,讓學生及時把內(nèi)心的感受寫下來;在研學歸來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在假期外出游玩后,把所見美景用筆記錄下來。
學生的日記要及時批閱,其中的佳作可以作為范文讀給學生們聽,并把學生的作品編輯成班級刊物和學生個人集。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日記變成鉛字的時候,寫作積極性被充分激發(fā)了。
“常常做,不怕千難萬阻;日日行,不怕千山萬水。”勤寫勤練,才能練出好的作文。只有經(jīng)常動筆,反復推敲,不斷探索,才能從不會寫到會寫,從不愿寫到想寫。課堂上引導學生多讀多寫,把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教材的讀寫結合點,發(fā)揮好每篇文章在讀寫結合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