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第一次聽到“低碳”這個詞,是好些年前在新聞上看到聯(lián)合國召開的全球環(huán)境大會上。我只掃了幾眼,認為這事和自己沒關系,不用理會。我家不生煤爐子不吃炭火鍋,也不像鄉(xiāng)下人那樣搭炕燒火做飯,很愜意,很幸福。
有一天翻看雜志,偶見一篇文章介紹低碳生活的準則。一條一條讀完之后,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低碳”并不像我之前的認知,而是有著另外的含意。更讓我驚奇的是,我的許多生活方式,還真就是標準的“低碳”呢!
像隨手關燈,關電路,拔插頭等等這類事,我不但習慣,而且還特別計較。比如從一個屋子挪去另一個,都是先關燈再行動;晚上沒事可干時,我會關了燈坐在屋子里。曾有人在晚上到我家串門,從外面窗戶看見屋子里黑著,以為我已經(jīng)睡了,就沒有打攪我。過后問我,我也沒好意思解釋,其實我當時就坐在沙發(fā)上發(fā)呆呢?!皽蕜t”說,這樣做是個人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原來不是我小氣呀!歪打正著,我一下得意起來。
有一條準則說,相比開車,喜歡騎自行車的人一不擔心油價上漲,二不擔心體重增加。我家住在舊城區(qū),單位近時我步行上班;后來單位搬到新城,離家十多公里,我就騎著自行車上下班,路上要花費四十多分鐘。有時候下班比較早,我還會花一個半小時步行回家,和乘車相比,只不過到家的時間晚一些,但身體素質(zhì)卻越來越好了。同事們都說我有毅力。若趕上刮風下雨,我就坐公交車,但在公交車上習慣站立,用這種方式鍛煉身體。并不是買不起車,而是真覺得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對身體有好處??戳藴蕜t,才知道我這是低碳生活方式,實在是太理直氣壯了。
另一條準則說,有些人洗個澡會用掉四五十升水,簡直不要太夸張!我洗頭總是習慣在兩分鐘之內(nèi)搞定,用掉的水只有少許。因為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我的家鄉(xiāng)井深水缺,所以用水格外計較。后來考上大學,參加了工作,我依然沒有改變用水計較的習慣。有時候跟人開玩笑,我說自己的這種洗法符合各種緊急集合。
還有一條準則說出了我家的秘密:把馬桶水箱里浮球調(diào)低2厘米,一年可以節(jié)省4立方水。我家馬桶采取的是另一種節(jié)水措施——我在馬桶水箱里面放了一塊磚。這樣做是因為曾經(jīng)在報紙上看到過一則新聞,說日本人就是這樣做的。那之后,再看看自家的馬桶水箱,就覺得空間太大了,沖一次其實是用不了那么多水的。于是,我在馬桶的水箱里放上了一塊磚,僅那么一塊磚,家里每個月的水費就減少了許多。我在心里琢磨,如果所有居民都像我一樣節(jié)約用水,那么一座城市的節(jié)水量就相當可觀了。
無意間弄清了什么是低碳生活,事情不大,心情挺好。
再看那一條條低碳生活準則,我才知道自己的許多生活習慣和做法,都是人類應該提倡的,不用藏著掖著,應該大張旗鼓地宣揚。
(摘自2023年第5期《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