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和斐
一
我做的這項天文研究有個好處,就是不必到崗辦公,所以我現(xiàn)在坐在景德鎮(zhèn)的一家咖啡廳里。這家咖啡廳紅磚紅瓦,外墻上滿爬藤蔓,像宮崎駿電影里的房子。立冬時節(jié),這里的氣溫還高達二三十攝氏度,懸鈴木樹影葳蕤,巴掌大的蝴蝶在窗前的花叢里撲簌簌地飛。
竟然就這么誤打誤撞地碰上了熱鬧的景德鎮(zhèn)藝術(shù)集市。
集市是我到這里的第三天開起來的。傍晚,遠遠地聽見園區(qū)里電子音樂此起彼伏,我買了票進集市閑逛,看見篝火裝置吐著“火舌”,路兩邊上百個攤位林立,熙熙攘攘。有賣鐵鍋的,賣古風服裝的,賣盆栽的……所有招牌都別具一格。賣唱的抱著吉他在低吟苦情歌,賣酒的坐在露營椅上談笑聊天。當然,賣得最多的肯定還是陶瓷制品。
我和一位畢業(yè)于南京藝術(shù)學院的攤主聊了一陣兒。她畢業(yè)后便來到景德鎮(zhèn),租下一間小小的工作室—這是來這里的年輕人的“標準人生經(jīng)歷”。她剛開張,生意不算太好。大家的生意都靠主播帶貨,網(wǎng)絡(luò)主播們每人攥一只手機,挨個攤位拍攝展示。一個主播停下,問了問商品的價錢,又很快離開。
與我聊天的攤主在攤位上點了幾只蠟燭照明。蠟燭插在她做的瓷燭臺上,燭臺造型奇特,狀如白色珊瑚,焰光下晶瑩剔透。我買了兩只,聽到我要長途攜帶,她在包裝時用氣泡膜纏了又纏。
集市上的東西都不便宜。杯子、胸針,單個的至少要一兩百元,成套的幾乎都上千元。走過一個個攤位,看到有些顧客和攤主交談得親熱,大約是經(jīng)常光顧。
我在一個賣玻璃工藝品的攤子跟前坐了一會兒,聽一位資深的工作人員為另外兩位新同事進行培訓(xùn)。她講解著每件器具的制作工藝、制作難度、定價策略……兩位年輕同事手忙腳亂地記錄著。講到一件球形連串的玻璃擺件時,帶教的她急得連說帶比畫—那器物充滿了幾何美,吹造工藝幾乎算是一道拓撲學題了。
我拿起一只小瓶子,是一位捷克藝術(shù)家做的,瓶底有稚拙的漢字簽名,瓶身洇著各色青綠的顏料,還有一些粗糙的符號。剎那間,我以為自己捕捉到了藝術(shù)家想要表達的意思—追尋自由。
“這個瓶子是做什么的?插花?裝清酒?”我抬頭問攤主。
攤主說:“你不要認為它有特定的用途。它只是一個容器,這樣想就好了。”
君子不器。我在潛意識里已經(jīng)錯了。
二
隔天,我去了一家有名的廢棄陶瓷廠。老廠房一隅有一間工作室,也是這里眾多工作室中普通的一間—這里已經(jīng)成了聚集到此的年輕藝術(shù)家們的盛大游樂場。工廠的角落里有幾個女孩在路邊擺攤,比起商業(yè)街上成批的郎紅、斗彩,這些作品的制作難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活力難以名狀。
車間樓已破敗得仿佛廢墟,裸露著水泥和破碎的玻璃窗。走廊上堆著廢棄的石膏模具,薄門扭曲變形。頂棚吊著幾盞昏黃的燈泡,映著角落里晦暗的積灰和蛛網(wǎng)。一面巨大的油彩墻提醒我來到了藝術(shù)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人在給花瓶涂上粉色的手形圖案,有人在捏造型如神樹的泥坯,燒好的杯碟擠滿了立架,將粗木條桌隔成了幾個工位。
我坐在露營椅上和已成朋友的一對夫婦攀談—他們剛搬來這兒,正創(chuàng)作申請博士學位的作品。妻子做了幾只形狀看似隨意的玻璃戒指,疊戴起來如山水畫。丈夫幫我沖洗咖啡杯,杯子也是他們自己做的,他扳動外墻上一只電閘,水從銹了的水龍頭里流出來。
“這里有松鼠,白天會爬進來咬泥坯?!彼f。
隔壁桌有人在揉陶泥,摔打聲隆隆如鼓點。那是辭職不久到這里來的創(chuàng)業(yè)者,想試試能不能靠手工藝養(yǎng)活自己。另一桌正忙活的是一個從倫敦回來的女孩,她在這里積攢作品,準備去上海辦展覽。
仿佛候鳥遷徙一般,創(chuàng)作者們在此停憩。我問朋友:“來這里的人一般能待多久?”朋友站在黑暗的樓道里說:“半年到一年吧。在某個特定的季節(jié),一批舊的人走,一批新的人進來?!?/p>
第二天,我陪朋友夫妻去公共窯燒作品。那是后巷里一間不起眼的平房,煤氣窯像一個灰綠色的集裝箱,縫隙中透出赤紅色的火光。朋友向我解釋:“燒瓷有個術(shù)語叫‘氣氛’。在不同的窯里,同樣的釉燒出來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我試圖聊聊這類反應(yīng)的化學式。他們笑了,說:“景德鎮(zhèn)也有自己的‘氣氛’,就是大家不談科學,只談感覺。”
我從一位做青白瓷的手藝人那兒買了兩只影青的蓮花主人杯,釉色如雨后云開,杯上鏤空如露珠。他毫不避諱自己的短板,給我比較他與師父的仿古作品的區(qū)別:“你看我?guī)煾缚痰倪@團鳳,雕工幾乎已經(jīng)接近宋朝的水平了。這種窯很難燒,九成九都燒壞了。你看這線條多么靈動,多么隨性。美?。√懒?!”
他拈起一只自己做的杯子:“你看我做的,相比之下就死板了些,差那么點兒火候。我做浮雕十五六年了,但半刀泥的技法完全沒法跟我?guī)煾副?。這東西靠悟性,也許再過10年我就能提高了。到那時,我就什么都不操心了……”
果然,從心所欲才是最高追求。
三
村口幾平方米的小館子是當?shù)啬贻p人匯集的社交中心,老板是一個長頭發(fā)的搖滾歌手,他為我做了一杯特調(diào)的橘子海。認識的、不認識的,大家都在互相聊天。聊到凌晨兩點,小館子里的氣氛仍然熱烈。不知誰提議,大家決定上山去看星星。
山谷深處有一座廢棄的游樂場,我和這群年輕的藝術(shù)家們一起在深夜探索。坐在斑駁的海盜船上,在失去彈性的蹦床上撒歡,在破舊的帳篷里捉迷藏。草坪被露水弄濕,夜風吹動云層,雙子座和火星在夜空中影影綽綽。恍惚間,我竟有些錯愕—我怎么就到了這里?
我們坐在大紅色的長凳上,我給他們講宇宙中的星辰:中子星如何將星云攪碎,星系如何形成塵埃的旋渦……有人談到能量和磁場,用手在彼此間劃動,閉著眼竟真能感受到對方存在。
我知道,那大概只是熱輻射和微氣流的觸覺反應(yīng),但我什么也沒說。有些事不一定要用科學來解釋。在這里,美才是生活的重心,有時甚至是全部。一切日常都圍繞著感知美、評判美、營造美,那關(guān)乎“感覺”,而不是邏輯。
我頭一次感受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盡責,甚至不是為了弄清楚什么事情。生活只關(guān)乎充滿美地活下去。
離開景德鎮(zhèn)的前一夜,我們騎摩托車上三寶山,掠過郁郁蔥蔥的芭蕉樹和柚子樹。當?shù)嘏笥言谝癸L中喊:“你知道芭蕉樹是怎么枯萎的嗎?它枝繁葉茂地長著,沒有任何征兆,突然有一天,‘嘩’一下整棵垮掉?!?/p>
我知道,我無法在景德鎮(zhèn)永遠待下去。我的硬盤里還裝著一組龐大的射電天線的數(shù)據(jù),等待降噪和繪制;文件夾里還有一篇用夏威夷火山之巔上的望遠鏡觀察的星系團的論文,等著我完成批改;上次發(fā)給法國人的星際介質(zhì)的光譜還需要再換個形式;為了阿塔卡馬高原的下一個觀測季節(jié),該做個新的類星體源表了。
我與藝術(shù)之間的這種近距離接觸,像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一樣,注定短暫。宇宙的一切還在繼續(xù),在不倦的星辰運行之下,始終保持這種松弛感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我效仿集市上的藝術(shù)家們買了幾套夏季的衣服,不僅是為了感受外在的儀式感,也是因為景德鎮(zhèn)實在太熱了,北京帶來的厚衣服完全穿不住。
而我還能在這里待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