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接到推銷電話的經(jīng)歷,大部分人在接到推銷電話后,都會選擇直接掛斷。然而,這種撥打推銷電話的行為可能侵犯個人信息權。
30多歲的賈某就在接到推銷電話后選擇了維權。為了營銷產(chǎn)品,某信息科技公司向賈某撥打推銷電話,被賈某以侵犯個人信息權和生活安寧權為由訴至人民法院。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后依法作出判決,判決該公司向賈某賠禮道歉并賠償賈某維權合理支出及精神損害撫慰金共計500元。判決作出后,雙方均未上訴,目前判決已生效。
2021年12月9日晚8點,賈某收到了某信息科技公司員工撥打的推銷電話。電話中,對方清楚地叫出賈某的姓名,同時詢問賈某是否有貸款需要。賈某隨即詢問對方是如何獲取自己的個人信息的,對方稱是通過某網(wǎng)絡平臺的推廣鏈接,鏈接中需要輸入手機號、驗證碼等信息。
其后,賈某就該公司的上述行為向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舉報,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對該公司未經(jīng)賈某同意向其撥打商業(yè)性電話的行為作出責令其改正并處以警告的行政處罰。
因認為該公司在未獲得自己同意的情況下,以牟利為目的將獲取的手機號等個人信息用于電話推銷,侵害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權和生活安寧權,賈某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該公司賠禮道歉并賠償其損失。
庭審中,該公司答辯稱認可撥打電話的事實,同意以書面形式賠禮道歉,但其系依據(jù)賈某在與其有合作的貸款代理公司發(fā)布的推廣鏈接中提交的貸款申請而獲得其姓名、聯(lián)系方式,其系在合法采集賈某個人信息后向其撥打推銷電話,故不同意賠償損失。
東城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該信息科技公司未經(jīng)賈某同意,擅自撥打其電話對其進行營銷的行為系對賈某個人信息的不正當使用。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電話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該公司擅自撥打賈某電話進行商業(yè)營銷的行為構成了對賈某私人生活安寧的侵擾,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信息科技公司雖主張其系合法采集的賈某個人信息,但其提交的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主張,即使與該信息科技公司有合作的貸款代理公司合法獲取了賈某的個人信息,貸款代理公司也無權未經(jīng)賈某同意授權給該信息科技公司使用,該信息科技公司無權未經(jīng)賈某同意向其撥打營銷電話,故判決該信息科技公司對賈某以書面形式進行道歉并賠償其損失500元。
近年來,不分時間場合的騷擾電話讓人不勝其擾。面對騷擾電話,人們在無奈、憤怒的同時往往有束手無策之感,這使得營銷公司更加“有恃無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新增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章節(jié)。根據(jù)該法規(guī)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電話號碼屬于個人信息,處理個人信息需征得自然人的同意,否則需要承擔侵權責任。未經(jīng)他人同意,隨意撥打騷擾電話的行為構成對他人個人信息的侵犯,依法應當承擔責任。
該案的審理法官陳貝介紹,民法典新增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規(guī)定,對個人信息的定義進行了界定,為收集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明確了法律界限,有利于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
同時,陳貝法官提醒大家,網(wǎng)絡信息時代,個人信息遭受泄露的風險增大,自然人在進行商業(yè)活動時要注意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簽署相關協(xié)議時要認真閱讀,從源頭降低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在接到騷擾電話時,可以向行政管理部門舉報要求對其進行行政處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其承擔民事侵權責任,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