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人們對于提高生活空間質量的訴求不斷增加,各地提出了“以綠萌城”的城市精細化管理目標。在此背景下,遼寧沈陽也開啟了微型公園的開建熱潮。沈陽的中山路作為歷史悠久的街道之一,記錄了沈陽百年的變遷。以微型公園為研究對象,從中山路獨特的線性場地特征的角度出發(fā),計劃將沿線可利用的微型空間打造成具有中山路歷史特色并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景觀帶,將線性空間設計理念運用到中山路的微型公園規(guī)劃設計中。
關鍵詞:微型公園;線性空間;改造設計;中山路
一、線性空間與微型公園概述
(一)微型公園概述
微型公園,一般指尺度較小的綠地空間,它主要分布于城市中的各個角落,為人們提供一個放松休息的地方,屬于城市開放空間。因為其小巧靈活,不光可以改善城市環(huán)境,還可以體現(xiàn)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近些年來成為各大城市的建設重點對象,并悄無聲息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1.微型公園的特點
城市中的微型公園具有面積小巧、可達性高、功能清晰的特征。首先,面積小巧是微型公園的一項基本條件,微型公園一般出現(xiàn)在一些場館門口、道路街邊、小區(qū)之間等,利用空余的建筑空隙,打造一片小巧的開放空間。其次,微型公園可達性高。與城市中的大型公園相比,微型公園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它可以出現(xiàn)在人們上下班的路上,還可以出現(xiàn)在住宅區(qū)樓下,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微型公園功能清晰。與大型公園不同,微型公園的主要功能就是根據(jù)周邊人群的主要需求,提供一到兩項服務措施,更加有針對性地服務周邊人群[1]。
2.微型公園的類型
根據(jù)功能的需求可將微型公園的類型大致分為居住型、商業(yè)型、交通型、辦公型、文化型等。居住型一般情況下處于住宅的內(nèi)部或緊挨著住宅區(qū),主要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交流的場地。商業(yè)型位于商業(yè)區(qū),如步行街或商業(yè)建筑旁的空地等,主要是為商業(yè)區(qū)增加活力,同時為逛街的顧客提供休息空間。交通型主要分布在街旁兩側、道路交叉口等,為行人、等車的人提供一個休息等候的空間。辦公型一般位于辦公樓之間的空地,為上班族提供一個午休、交談、等候的開放空間。文化型微型公園主要位于一些文化場館、歷史建筑的周邊,為參觀的人群提供舒適的休息空間,同時也為這些場館和建筑增加歷史文化內(nèi)涵[2]。
(二)線性空間概述
1.線性空間概念
線性空間,顧名思義是指具有線狀形態(tài)的空間,具體來說是指帶狀的、長條形的空間形態(tài),這種空間大多具有流通性、連續(xù)性、引導性的特點。城市中存在著許多種線性空間,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街道中線性空間。相對于城市中的“靜態(tài)空間”,線性空間應該隸屬于一種“動態(tài)空間”,供人們自由移動[3]。
2.線性空間與非線性空間的視覺差異
非線性設計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規(guī)劃設計方法的線性思維,它是一種相互聯(lián)系的、不連續(xù)、不可預測的復雜思維模式[4]。視覺上,與線性設計的特點相反,非線性設計廣義上指具有三維特征的景觀設計。非線性景觀慣用界面折疊、界面異維、仿生、模擬地景等方式來設計地塊,打破人們的慣用思維,制造新的矛盾來增強視覺沖擊力[5]。線性景觀與非線性景觀相比則更為直觀,給人清晰、直白、簡單的視覺感受,通常應用于公路、海岸線等線性的地區(qū)。本文中的中山路就具備線性空間的基本特征。
二、中山路現(xiàn)狀調研與分析
(一)場地概況
沈陽市中山路是沈陽近代滿鐵附屬地、盛京老城兩個重要歷史地塊的景觀文化連接軸線。作為沈陽歷史悠久的文化街道,記錄了沈陽百年的風雨興衰,在中山路沿線還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筑,如奉天驛舊址、奉天郵便局舊址、陳云故居等。中山路西端緊鄰沈陽站與太原街商業(yè)區(qū),東端與城市金廊帶相鄰。其功能方面也涵蓋了居住、商業(yè)、金融、辦公、教育、衛(wèi)生幾項重要的城市分區(qū)。此次調查研究范圍,西起勝利北街,東至小西路。選取中山路上幾處重要的開放空間進行重點分析。
(二)重點開放空間分析
1.市府恒隆廣場
市府恒隆廣場位于中山路與青年大街的交叉口。作為一個商業(yè)廣場景觀,恒隆廣場主要功能是休息與娛樂。其外部景觀設計簡潔大方,高低錯落有致,增加了街道的觀賞性。在道路街交叉口有許多閑置的綠地空間,2023年初當?shù)貙⑦@幾處綠地空間改造成更便于人們通行和休息的微型公園,與恒隆廣場景觀相呼應,提升了這個區(qū)域整體的活性。
2.沈陽迎賓館
沈陽迎賓館位于中山路與三經(jīng)街交叉口,曾經(jīng)是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舊址,1949年后,這里一直是沈陽市人民政府的接待機構。這一處的綠地位于中山路與三緯路的分流處,呈三角形。其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為入住的賓客提供一個觀賞的小景觀、為往來的行人提供一個休息的位置、為經(jīng)過的車輛提供一個分流的提醒。這處微型公園,包含了觀賞、休息以及疏導交通的功能,恰好符合了這一地塊的功能需求。
3.歐風街
歐風街作為中山路上最“網(wǎng)紅”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商業(yè)聚集區(qū),其中匯集了多種歐洲古典建筑風格。在調研這一處過程中發(fā)現(xiàn),歐風街作為一條極具異域風情的街道,缺少了商業(yè)區(qū)所需的休息空間,人們更愿意進到門市里面,而不是在街道上停留,如果行人沒有用餐需求,那么就缺乏一處可以使他們在街道停留與交互的設施。
4.中山廣場
中山廣場是以廣場雕塑為中心、同心圓形式的廣場景觀,屬于沈陽地標建筑。中山廣場的周圍分布著沈陽著名的歷史建筑,建筑前綠地以種植綠植為主。若將這些微小的綠地有效利用起來,為歷史建筑注入文化內(nèi)涵,中山廣場將會更具文化意義。
5.新華大廈
新華大廈位于太原街商圈。周圍的人群主要是在大廈及周邊工作的人們,以及商業(yè)區(qū)的游客。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新華大廈周圍的空間利用極不合理:人行道被一些廢棄公共設施以及停車場占據(jù);整個地塊幾乎是為機動車服務的,許多行人不得不站在公路上行走等候。新華大廈本身就處于一個較為擁堵的路段,周圍供汽車停靠的空間以及大廈停車場空間利用得也非常不合理,出現(xiàn)了空間侵占和空間浪費的情況。
三、線性特征的微型公園景觀設計原則
整體來看,中山路上的開放空間整體具有線性、帶狀的特點,并且每一處都有很明確的功能需求。整個街道的景觀規(guī)劃就是行道樹加灌木叢的配置,缺少中山路自身的特色。另外,中山路上每一個路段的微型公園之間呈點狀分布,互不相通,各有各的設計,缺少整體性與連續(xù)性,會給人造成割裂的感覺。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中山路微型公園總體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幾種原則:
(一)本土性原則
一座城市是由大大小小的街道構成,而大大小小的街道也承載著這座城市自身獨特的文化和價值。在街道中,大到建筑,小到路燈,都能給人帶來直觀感受,若是在其中融入歷史文化符號,更能激發(fā)人們對于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并給剛來這座城市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山路上,沈陽的歷史文化痕跡仍然存在,但是也能夠感受到整條街道逐漸被現(xiàn)代化與商業(yè)化吞并,所以對于街道歷史的保留與體現(xiàn)顯得更加重要。在改造過程中,需要盡量避免大規(guī)模的拆除重建,在對整條街道歷史演變、文化傳統(tǒng)、人群行為等特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選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點位,再在點位中進行局部小規(guī)模的改造。選擇標志性地段的開放空間,如太原街、中山廣場、歐風街等,加入相對應的街道歷史文化內(nèi)涵,從而體現(xiàn)街道的本土特色,提升街道景觀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
(二)整體性原則
中山路上有太原街的新潮與繁華,有歐風街的浪漫與愜意,有中山廣場的莊嚴與肅穆,這些元素使得中山路每個部分各有各的風格,所以在微型公園的改造設計中,在風格上應當有過渡與統(tǒng)一,在公共設施、植物以及材質的選擇上具有整體性,具有統(tǒng)一的標識。處于不同風格地段上的微型公園,在保證整體性的前提下還應當體現(xiàn)自身的特色,避免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
(三)引導性原則
微型公園的面積雖小,但在功能上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山路線性的特點,本身就具備了指引作用,但根據(jù)不同地塊的用地需求,每個微型公園的“職責”也有所不同,所要給人傳遞的信息也不同。例如:以市井生活為主的微型公園,設計風格要結合當?shù)氐拿袼孜幕龑藗兌噙M行交往;以商業(yè)餐飲為主的微型公園,設計風格則要更具互動性,吸引游人的目光,引導游客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駐足拍照,增加整個區(qū)域的“流量”;以歷史文化為主的微型公園,設計風格要更結合歷史背景,引導行人去了解、探索這段歷史[6]。
四、微型公園景觀設計構成要素研究
中山路上有許多重要的節(jié)點,在這些節(jié)點中有更小的綠地空間和開放空間,本文將選取中山路上幾處開放空間將它們改造成濃縮中山路風情與底蘊的微型公園,遵循線性空間的設計特點,將點狀式的微型公園打造成帶有連續(xù)性、啟承性、流通性、引導性、文化性的街道景觀。若將中山路視為一條觀光街道,從歐風街直至太原街就是其中最核心的一段。那么如何讓微型公園景觀既可以展示出中山路獨有的文化特色,又引導人們沉浸在這條道路之中,就是一個問題。
(一)道路
基本的街道強調的是通過性,人們走過這樣的街道不會有過多的停留。那么在微型公園中設計道路時應該更加強調引導性,在整體性的基礎上增加指向性的標志,告知人們身處何處、目的地方向、距離目的地的距離和時間。另外,微型公園是完全為人服務的,所以在車行道與人行道的區(qū)分上也要多加注意。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從視覺上拓寬橫向空間,增加人行道的使用面積,同時增加人在道路上的停留時間。如在恒隆廣場中山路與青年大街交叉口,將人行道路拓寬,增加休息座椅,人們在通過時大多會進入這個微型公園,這樣就能解決人與自行車、自行車與機動車分流的問題。
(二)功能
因為微型公園的總面積小,所以功能滿足區(qū)域內(nèi)需求就是它主要的任務。先要明確周邊的用地性質、人群心理和交通路況,根據(jù)這些基礎信息的優(yōu)先級,確定公園的主要功能以及功能區(qū)的大小,盡可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歐風街區(qū)域內(nèi)的人主要目的是拍照打卡,沉浸式感受異域風情,所以這個位置的微型公園的功能主要是與人交互,滿足人們觀賞和體驗的需求。再如,新華大廈區(qū)域開放空間的人群主要是上班族,所以此處的微型公園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們休憩交流,在保證交通順暢的基礎上,為人規(guī)劃出休息空間和行走空間。
(三)景觀設施
景觀設施是街道總體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的具體體現(xiàn),在線性空間理論下的景觀設施要更加注重引導性、整體性和連續(xù)性。景觀設施包括公共設施和景觀小品兩部分。首先景觀小品是微型公園提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整體的風格要符合中山路的歷史氛圍,每個路段的小品大體相近,但在細節(jié)處存在各自的特色。材質選擇上應保持一致。其次,這些小景觀的設計要具有引導性,在視覺和心理上影響人們的行動,讓行人有走下去的欲望。另外,在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上,像是垃圾桶、路燈、指示牌等更要體現(xiàn)整體性原則,可以提取中山路上的元素符號,表達在這些公共設施中。
(四)植物
街道中的植物為街道注入了生命力,可以使得街道在無人的情況下依舊富有生機。這些植物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可以將它們視作動態(tài)的景觀,運用植物的空間塑造能力來延伸人們的視覺和想象。通過設計不同植物之間的組合,制造松與緊、疏與密的不同空間,增加人群的停留時間。利用這些動態(tài)的景觀牽引著人向下一個微型公園節(jié)點行走,自然而然地將點狀公園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線性景觀帶,使行人走在這條街道上感受到舒適與平靜[7]。
五、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化、城市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習慣會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中山路的歷史底蘊,將它表現(xiàn)在微型公園之中,能夠通過一個路牌、一盞路燈、一塊地磚、一叢灌木,告訴一個個停留的、行走的路人,告訴他們中山路上百年的故事。
參考文獻:
[1]鄭雪萍.街道袖珍公園空間營造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3.
[2]郭江濤.基于場地特征的微型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
[3]李敏.城市線性空間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4]詹咪莎.探析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的非線性思維模式[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5):67-68.
[5]張曉辰.基于非線性設計理論的景觀建筑與小品設計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
[6]胡玥.北京什剎海地區(qū)袖珍公園規(guī)劃設計[D].北京:清華大學,2015.
[7]夏冰.城市歷史性街道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安小寨興善寺西街景觀設計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作者簡介:
于楓舒,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空間設計與規(guī)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