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珊
(黔南州種植業(yè)發(fā)展中心 貴州 都勻 558000)
近年來,黔南州高度重視辣椒產業(yè)發(fā)展,堅持把發(fā)展辣椒產業(yè)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力抓手。充分利用既有“天然溫室”又有“高山涼棚”的立體氣候優(yōu)勢,瞄準目標市場,找準自身發(fā)展定位,推動形成了低海拔地區(qū)早春、秋延晚鮮食辣椒產區(qū),中海拔夏秋鮮食辣椒產區(qū)和高海拔加工辣椒產區(qū)的產業(yè)布局,各縣(市)辣椒產業(yè)差異化發(fā)展,區(qū)域布局特色優(yōu)勢明顯。全州已建成辣椒規(guī)?;孛娣e20.83 萬畝,種植面積占全省第3 位。但由于連年種植,且有些地方在辣椒生產過程中水肥施用不合理,導致病蟲害發(fā)生嚴重,造成減產或是絕收,嚴重影響種植戶的收益,挫傷其生產積極性。為此,筆者總結了黔南州辣椒生產上主要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以達到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促進種植農戶增產、增收,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目的。
1.1 癥狀。該病原菌主要為害辣椒果實和葉片,造成病果上有黃褐色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凹陷斑,病斑上有灰褐色稍隆起的同心輪紋,其上生有許多橙紅色或黑色小點。當連續(xù)陰雨天氣發(fā)生時,造成田間濕度大,斑面上會溢出紅色黏稠物;而天氣干燥時,則會導致病斑縮成羊皮紙狀,較薄,易破裂。病葉上也表現有水漬狀的近圓形褐色斑,和病果上的斑相似,也輪生小黑點。
1.2 發(fā)生規(guī)律。病原菌主要附著在辣椒種子或病殘體上,通過氣流或雨水進行傳播。病原孢子萌發(fā)適宜溫度為12 ℃~33 ℃,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7 ℃,相對濕度達85%以上為最佳,而相對濕度低于54%時不發(fā)病。因此,高溫多雨、排水不良、氮肥施用過多、種植密度過大、田間通風通光不良等因素,都會造成此病的發(fā)生和流行。
1.3 防治方法。按照防勝于治的原則,于發(fā)病初期,可選用80%炭疽福美WP 800 倍液,或75%百菌清WP 600 倍液,或25%溴菌腈(炭特靈)WP 500 倍液,或70%代森錳鋅WP 400 倍液,或50%施保功WP 1 0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WP 1 500 倍液等噴灑。每7 ~10 d 噴1 次,需連續(xù)防治2 ~3 次。以上藥劑可交替使用。
2.1 癥狀。該病的癥狀多從植株下部開始表現,起初植株下部葉片大量脫落,這時可看到莖基部與地面接觸的皮層呈水浸狀腐爛,很快地上部莖葉凋萎,病情發(fā)展到后期致全株枯死。拔出病株,可看到病株根系也呈水浸狀軟腐,皮層極易剝落,切開病根,木質部呈現暗褐色至煤煙色。田間濕度大時常產生藍綠色或白色霉狀物。
2.2 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原菌主要通過灌溉水或由帶病土壤隨風向遠處傳播。發(fā)病溫度為17 ℃~37 ℃,最高溫度37 ℃,最低溫度17 ℃,超過這個臨界點不發(fā)病。病菌發(fā)育最適溫度24 ℃~28 ℃。該病菌只危害辣椒,遇適宜發(fā)病條件,從發(fā)病到出現死株只需2周。潮濕、水漬田或雨后積水,造成田間濕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易發(fā)病。
2.3 防治方法。根據該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可采取以下方法進行防治:于定植前,畝用150 生防菌100 g 兌米糠水0.5 kg 拌勻蘸根后移栽,可起到預防的作用;于發(fā)病初期,噴灑和澆灌綠亨一號4 000 ~5 000 倍液,或35%立枯靈WP 800 倍液,或3.2%惡甲水劑(克枯星)600 倍液,或3%惡霉·甲霜(廣枯靈)水劑800 倍液,或瑞枯霉400 ~500 倍液與70%敵克松原粉1 000倍液混合,或50%多菌靈WP 500 倍液,或10%雙效靈水劑300 倍液等。采取澆灌方式時,每株可用配制好的藥液200 ~400 ml,隔7 ~10 d 澆淋1 次,視病情連續(xù)澆灌2 ~4 次。
主要是黃瓜花葉病毒和煙草花葉病毒。
3.1 癥狀。病葉褪綠或出現淡綠與濃綠相間的斑駁,葉脈皺縮畸形,葉面凹凸不平,有的葉片細長呈線狀形蕨葉,有的呈花葉型,并有落葉現象。病枝易出現枯頂,植株矮小,分枝極多,呈叢枝狀,易引起落花、落果。
3.2 發(fā)生規(guī)律。主要由蚜蟲傳染和接觸傳染。發(fā)病適宜溫度15 ℃~35 ℃,最適溫度20 ℃~35 ℃,相對濕度80%以下。定植晚、連作地、低洼及缺肥地,易引起該病流行。
3.3 防治方法。①播種前,先用清水浸泡種子4 h,再用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50 min,或用0.1%高錳酸鉀液浸種30 ~40 min,用清水清洗干凈后播種。②發(fā)病初期,噴灑20%病毒A WP 500 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 000 倍液,或20%腐殖酸·銅(諾爾毒克)1 500 倍液,或菌毒殺星(高濃度)3 000 倍液,或20%毒盡WP 600 ~700 倍液等。隔7 ~10 d 噴1 次,連續(xù)防治2 ~3 次。
4.1 癥狀。該病原菌主要為害果實、莖和葉。被害葉片上有暗褐色的近圓形或圓形斑,病斑邊緣黃綠色。受害果蒂部起初為暗綠色水漬狀斑,后逐漸變褐軟腐,田間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霉,天氣干燥后病果形成暗褐色僵果。受害莖由水漬狀病斑繞莖向表皮延伸擴展,呈現出褐色或黑褐色條斑,造成病部以上的枝葉很快枯萎。在嫩莖上表現為病部明顯縊縮,容易折斷。該病為辣椒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可導致絕收。
4.2 發(fā)生規(guī)律。該病主要是土壤中病殘體帶菌,少數由種子帶菌,借雨水或灌溉水,經農事操作傳播。該病原菌喜高溫高濕環(huán)境,發(fā)病最適溫度25 ℃~30 ℃,空氣相對濕度達85%以上為最佳。當田間濕度大,或大雨后變晴,低洼積水,定植過密,造成田間通風透光不良時,發(fā)病加重。
4.3 防治方法。于發(fā)病初期,噴灑和澆灌69%安克錳鋅WP 600 倍液,或64%殺毒礬WP 500 倍液,或72%克露WP 600 ~700 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WP 500 倍液,或72.2%普力克AS 800 倍液,或40%乙磷鋁(疫霜靈)WP 200 ~400 倍液等,隔7 ~10 d 噴(淋)1 次,連續(xù)噴(淋)2 ~3 次。
病原為鞭靼內絲白粉菌,屬子囊菌門真菌。
5.1 癥狀。病菌僅為害葉片。葉面有褪綠黃色斑,葉背有白色粉狀物。嚴重時病斑密布,全葉變黃。病害流行時,白粉覆滿整個葉片,造成大量落葉。
5.2 發(fā)生規(guī)律。該菌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主要通過氣流傳播蔓延。適宜發(fā)病溫度15 ℃~30 ℃,最適溫度為25 ℃~28 ℃。一般稍干燥條件下該病流行。
5.3 防治方法。于發(fā)病初期,可交替選用30%DT SC 600 倍液,或20%三唑酮EC 1 500 倍液,或2%農抗120 水劑200 倍液,或12.5%腈菌唑EC 2 000 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7 ~10 d 噴1 次,連續(xù)防治2 ~3 次。以上藥劑可交替使用。
煙青蟲為害辣椒,也為害番茄、南瓜、煙草、玉米等作物。
6.1 危害特征。主要以幼蟲為害青椒果實,果實被蛀引起腐爛,造成大量落果;也為害花、嫩莖、葉片和芽。
6.2 生活習性。發(fā)生重的年份大多表現出蟲口基數大,發(fā)生早而且持續(xù)時間長,蛾卵高峰出現次數多,反之則發(fā)生輕。發(fā)生數量的大小受到氣候、食料、天敵及農事操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幼蟲最適發(fā)育溫度25 ℃~28 ℃,相對濕度75%~90%。幼蟲孵出后先吃掉卵殼,繼之在產卵處附近食害嫩莖、幼葉,稍大即為害花蕾或鉆蛀辣椒、番茄果實及大白菜葉球。4 ~5 齡幼蟲有轉果為害和自殘習性。老熟幼蟲在3 ~9 cm 的表土層筑土室化蛹。
6.3 防治方法。在幼蟲未蛀入果實之前,選用1.8%阿維菌素EC 4 000 倍液,或48%樂斯本EC 1 000 倍液,或2.5%綠色功夫EC 2 000 ~3 000 倍液,或5%氟啶脲(抑太保)EC 1 500 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 1 000 倍液等噴霧防治。
茶黃螨屬蜱螨目跗線螨科。為害茄果類、瓜類、豆類等多種蔬菜。
7.1 危害特征。刺吸葉背使葉呈油浸狀,葉緣向下卷曲,畸形;受害果實生長停滯,喪失光澤,木栓化;受害植株矮小,叢生,落花、落果。
7.2 生活習性。具有趨嫩性,成螨和幼螨多集中在植株的幼嫩部位為害,尤其喜在嫩葉背面棲息取食。雄螨活動力強,并具有背負雌螨、若螨向植株幼嫩部位遷移的習性。卵多散產在嫩葉背面、果實的凹陷部位或嫩芽上。初孵幼螨常停留在卵殼附近取食,變?yōu)槌沈巴V谷∈常o止不動。以成螨在土縫、蔬菜及雜草根際越冬。溫度在16 ℃~23 ℃、相對濕度在80%~90%有利于茶黃螨的生長發(fā)育。
7.3 防治方法。初花期,用1.8%阿維菌素EC 3 000~4 000 倍液,或25%滅螨猛WP 1 000 倍液,或2.5%功夫EC2 500 ~3 000 倍液,或10%瀏陽霉素EC 1 500 倍液,或20%甲氰菊酯EC 2 000 倍液等噴霧防治。以上藥劑交替使用,隔10 d 噴1 次,連續(xù)防治3次。重點噴灑嫩葉背面、嫩莖、花器和幼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