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白族與漢族龍文化的“不解之緣”

2023-08-12 15:50程嘉敏
炎黃地理 2023年7期
關鍵詞:神性龍王白族

程嘉敏

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歷史上白族與漢族聯(lián)系十分密切。白族與漢族都有著崇龍的習俗,白族、漢族的龍文化是在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中逐漸形成且不斷完善的。龍文化貫穿了白族與漢族文化發(fā)展的始終,是白族與漢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理環(huán)境與民族文化的不同,白族、漢族的龍在外形、神性、崇拜形式、與人的相關性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

白族自稱九隆之后,白族神話《九隆傳說》與漢族神話的《九隆傳說》中都有關于龍的文化。白族《九隆傳說》中九隆后裔共有十姓,分別為楊、段、董、洪、施、張、王、何、李、趙,這十姓是如今白族的十個大姓。白族龍文化與漢族龍文化都曾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印度龍文化對白族和漢族龍文化體系的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唐朝,受印度佛教的影響,漢族神話故事在主體上出現(xiàn)較大的變化,新生了龍王和龍女的形象。白族龍文化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后受印度佛教與漢族佛教的影響,體現(xiàn)了白族多元、開放、兼容的文化特征。白族龍文化全面吸收了印度龍文化中的龍王形象。唐朝后期,白族的龍形象更趨近于漢族的龍形象,時至今日,白族的龍在外形上已與漢族的龍無異[1]。不僅如此,印度佛教的那伽(印度意為“蛇”,中國譯為龍)不僅可以以蛇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也可以幻化為人形,以人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白族龍的神話故事中也有許多與其相似的龍化人、人化龍的故事。

龍形象分析

白族與漢族是聯(lián)系十分密切的兩個民族,白族龍形象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在唐宋時期,大規(guī)模的遷徙移民,加速了民族融合與民族文化的交流。但民族文化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白族與漢族的龍形象還存在一定差異。

《山海經·圖贊》曾提及,龍成精了就是馬,在《周禮·夏官》中有載,“馬八尺以上為龍”。東漢王充對龍的描述是馬頭蛇尾,此時的龍形象是馬和蛇的結合體?!稜栄乓怼分嘘P于畫蛇的方法中有提及“項似蛇”?!渡胶=洝ご蠡慕洝酚休d:“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燭九陰,是謂燭龍。”[2]不僅如此,古人曾以蛟指大鱷形容馬,而蛟屬于龍類,可見漢族的龍形象是多種動物形象融合而成的。

夏朝時期龍的外形較為簡單,多為平面的龍頭畫像,商朝時期龍頭出現(xiàn)了明顯的角。西周時龍頭出現(xiàn)了更加豐富的造型,龍的形態(tài)也更加大氣舒展。秦漢時期龍的形象更加飄逸,龍眼怒目而視,龍爪蒼勁有力。隋朝時期龍角較之前有明顯的不同,龍角多有分叉。唐朝后期龍的形象趨于復雜,頭部長犄角,形似麒麟,披發(fā)至尾,外形似猛虎,整體形象更加飽滿。

大理《龍神話傳說》中有關于白族龍的描寫“其雙龍類似蜥蜴,短身,四足,長尾,造型十分原始古樸,頗具地方民族特色,有點類似蛇,但還是龍”[3]。白族人通常認為龍為鄂頭、蛇身、魚尾的混合物。從白族人對于龍的不同稱謂中也可以看出白族龍形象十分豐富,白族龍有母豬龍、蝌蚪龍、小黃龍、大黑龍,故事《母雞龍?zhí)丁分械凝埵怯赡鸽u變的,故事《母豬龍》中的龍是母豬變的,而《九隆神話》中的龍是由沉木變的,可見白族的龍是形態(tài)各異的。

白族龍的色彩有黑、白、黃、綠、粉等,不同色彩的龍往往有不同的特性。在白族龍的傳說故事中,黑色的龍往往是惡龍,黃色與紅色的龍則多為善龍。白族先民們自稱為九隆之裔,白族龍的故事中有許多感生故事,故事《九隆神話》《小黃龍》中的龍都為龍母有感而生,龍母都為人類。其孕育過程是女子與龍或帶有龍性的物體接觸后有感而誕下龍?zhí)?。感生出的龍,往往在最初的形象是人類,后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因素的刺激再幻化成龍。不僅在感生神話中龍的最初形象是人類,在其他故事中也有人類吞下龍珠而從人幻化成龍的,這是白族龍與漢族龍形象的一大差異。

龍的神性

漢族龍與白族龍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神性——司雨。漢族龍一直以來便有分管雨水之職,唐朝時期這一神性得到了鞏固,此時的龍幾乎等同于雨水之神,這一點在《西游記》中可窺見一斑。《西游記》中龍王最主要的職能便是司理雨水。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山海經·大荒經》有載:“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笨梢姖h族的龍是十分強大且善變的,能控制天空的明暗與自己的大小,“秋分而潛淵”體現(xiàn)出龍好水的特點,“風雨時竭”體現(xiàn)了龍行云布雨的功能,體現(xiàn)出龍司水的神性。

《吳志》中載:“龍非池中物,雨必飛去?!贝司洳粌H強調了漢族龍喜水的神性,又提到了龍善飛的神性。因為善飛,故而龍最初是作為其他神的坐騎出現(xiàn)的。有許多關于乘龍的神話故事,在這些神話故事中龍不是故事的中心,只是作為配角出現(xiàn)?!俄n非子·十過》中有載,蛟龍為黃帝駕車,這里龍作為車夫,只是一種普通的神獸?!渡胶=洝ずM獗苯洝吩d“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古籍中對于燭龍的記述是先民們對于變幻莫測的自然環(huán)境的最初認識。不僅如此,在中國古神話故事中,四季是由四條龍來掌管的,它們分別是燭龍、夔龍、相柳、應龍,這四龍被稱為“四時之龍”,能看出漢族龍的神性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

白族龍司雨水這個神性源于白族的水神信仰。白族先民生活在洱海附近,生產生活依靠洱海,同時洱海又會給其帶來水災。因此龍這個被賦予降雨意義的水神形象便出現(xiàn)在白族的民間故事中,人們祭拜龍、崇拜龍,為龍建廟祈求神龍可以保佑四時風調雨順。在故事《小灰龍救旱》中,白族龍的這一神性便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故事中的小灰龍向龍母請求降雨的辦法,為大理壩子求得了降雨,使大理壩子的人們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地方保護神是白族龍的又一個神性,相傳早年間洱海住著一條母豬龍,它在洱海里興風作浪,攪得海水翻騰,民不聊生。善良的黃龍不忍百姓受此苦難便到洱海與母豬龍決斗,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將母豬龍趕出了洱海,大理壩子終獲寧靜。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這類故事中,白族龍往往以地方保護神的身份出現(xiàn),白族人因為龍的保護才得以安居樂業(yè)。

龍崇拜

漢族與白族皆是崇龍民族,但對于龍的崇拜方式不同,白族、漢族的龍崇拜最明顯的差異是白族具有獨特的宗教崇拜形式——本主崇拜。

漢族是在多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的民族,漢族文化中包含了許多古時的民族文化。漢族的龍文化也是在汲取多民族龍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龍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族以龍作為圖騰,伏羲與女媧的人面蛇身便是龍崇拜的雛形,漢族最初的人文祖先黃帝也與龍有著深厚的淵源,黃帝能駕馭應龍攻打蚩尤?!渡胶=洝ず冉洝吩d,禹的父親為了治水盜取了天上的土壤,天帝得知后將他殺死于暗無天日的羽之野,后燭龍銜來蠟燭,才帶來了一絲光亮。大禹治水時獲得了應龍的幫助,也正是因為有了應龍的幫助才奠定了夏朝建立的基礎。在這些故事中,龍都是十分強大的存在,龍的形象都是正面且積極的,于是人們愈來愈崇拜龍,漢族龍也從最早的普通神獸,漸漸演變?yōu)樗居曛?,并被賦予政治意義,逐漸演變?yōu)榛蕶嗟南笳?,漢族龍崇拜是在龍形象的不斷演變中逐漸形成的。

白族的水神信仰主要以龍崇拜為主,在洱海流域最為普遍。根據龍的形態(tài)、能力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可將其分為龍、神龍、龍王三類[4]。白族的本主崇拜是祖先崇拜的產物,是一種獨特的宗教信仰。白族的本主崇拜起源于原始巫教,本主崇拜的本主神具有十分強大的法力,往往是地方保護神[5]。龍本主崇拜是白族本主崇拜的重要一環(huán),白族的龍本主有九龍圣母、張龍佑那、洱海龍王、段赤誠、白難陀龍王、小黃龍等38位[6]。從龍本主的數(shù)量之多可見龍本主崇拜在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重要地位。白族龍王最基本的神職為司雨水,這一神性與白族農耕民族的性質有關。在農耕社會,水源是重要的生產生活要素,白族地區(qū)湖泊河流較多,水旱災害頻發(fā),因此白族人們將龍奉為本主神年年祭拜,期望能夠求得龍王的護佑,保護大理壩子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龍與人的關系

漢族龍往往以動物的形態(tài)出現(xiàn),是一種動物神崇拜。如前文所述,其形似馬、似蛇、似大鱷,并沒有以人的形象出現(xiàn),既不能通曉人類的語言,也不具有人類的感知力,是尚未人格化的神明[7]。在秦漢時期,龍逐漸演變?yōu)榛蕶嗟南笳?,龍的形象逐漸被賦予了天子權威。在封建帝王制時期,帝王是一個國家權力的掌控者,是至高無上的象征。與之相關的龍形象理所當然是神明一般的存在,于是許多故事中龍不會被普通凡人打敗,唯有具有強大力量的天選之子才能戰(zhàn)勝龍,打敗龍。這也是皇權下龍與人關系的改變,唯有帝王九五至尊,才能與龍的形象相匹配,唯有力量不凡的人才能打敗龍。

白族先民認為自己與龍有血緣關系,龍是白族的祖先[8]。白族故事《九隆傳說》曾載,南詔國的始祖為第九龍子。隨著龍神話傳說的大量涌現(xiàn),佛教和漢文化的傳入,以及南詔和大理國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白族先民對龍的崇拜逐漸演變?yōu)楸局鞒绨?,許多龍都被尊奉為本主。這時的龍不但被神化,而且也被人格化了,許多龍本主的塑像為人面龍身,或直接為人的形象。南詔大理國時期關于龍的故事中,往往是善龍戰(zhàn)勝惡龍,是龍與龍的對抗,人的力量十分微弱。隨著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白族龍與人的關系在不斷變化,從最初的龍主宰人,人、龍力量懸殊,到后來的人能控制龍,人能戰(zhàn)勝惡龍,人龍力量差距逐漸縮小。從故事《幺龍王》《白龍?zhí)丁分锌梢钥闯鋈说牧α吭絹碓綇姶螅藗儷@得了控制大自然的能力,通過努力,人能夠征服自然,由“龍支配人”發(fā)展到了“人幻想支配龍”。不僅如此,白族民間關于龍的故事中還有許多人與龍和諧共生的故事,如故事《浪穹龍王》《青龍?zhí)丁范际侵v述人和龍和諧相處的故事,這類故事的不斷涌現(xiàn)也表達了人們希望與自然友好共生的美好愿望。

儀式活動

農歷二月初二是漢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俗語有云,“二月二,龍?zhí)ь^,妖魔鬼怪犯了愁”。端午節(jié)也是富有龍文化內涵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一大活動。因龍喜水,常依水而居,可潛至深淵而毫發(fā)無傷,于是人們認為將舟做成龍的模樣,首部雕刻龍頭,尾部做以龍尾,舟身畫上龍鱗,形似蛟龍,便可在水中安穩(wěn)而行。漢族人試圖通過賽龍舟來喚醒龍神,求得龍神的庇佑,保佑來年風調雨順,闔家幸福。

舞龍燈,是漢族常見的儀式,以福建漢族舞龍為例。人們自制龍形骨架,再以彩色布匹包裹龍骨,制成假龍,在每節(jié)龍骨架的連接處嵌以長木棍供人們手持。要想使龍舞動起來,需每人手持龍骨下的長棍,并規(guī)律擺動,遠看形似大龍在空中騰飛,場面十分壯觀。人們舞著大龍走街串巷,如果有人家期望得到龍的護佑,便會提前到舞龍隊進行登記,邀請龍燈舞隊至家門口圖個好彩頭。

現(xiàn)今大理白族地區(qū)仍有許多與龍有關的重大節(jié)日,如栽秧會、耍海會(撈尸會)、繞三靈等,人們在這些節(jié)日中祭龍王、賽龍舟、舞龍等。這些活動中都含有龍文化元素。此外,白族人民每年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時,為了增添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都要舉行一次“百龍會”。彼時,附近村寨的耍龍隊都紛紛趕來參加,依次排成長列,穿過黑龍橋,在西洱河兩岸和龍尾關前大耍特耍,大舞特舞。此外,每年三月街盛會,各村寨過本主節(jié)都有耍龍儀式,三月街盛會上會舉行耍龍大獎賽,屆時金龍、紅龍、黃龍、青龍、白龍、黑龍等各色龍在街頭齊現(xiàn)。白族人民耍龍的招式和花樣也很多,在大理市、洱沉縣、云龍縣一帶,就常?!褒埳县病薄褒埌菽辍薄褒埓┗ā薄褒埍殹薄褒垶⑺薄褒堷P呈祥”“龍翔獅舞”等。在鶴慶縣、劍川縣一帶,一條龍獨舞稱“一統(tǒng)天下”,兩條龍同舞稱“二龍戲珠”,三條龍齊舞稱“三龍結義”,四條龍共舞稱“四龍飛天”,五條龍混舞稱“五龍鬧?!薄u漸地,耍龍不僅成了一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更發(fā)展成為一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用來寄托和表達白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祝愿。白族人民通過這些儀式將美好的期望寄托在龍王身上。

在龍文化體系中,白族的龍文化不如漢族完備,但卻獨具民族特色與地域特點。龍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在漢、白兩族的歷史中,龍文化始終貫穿文化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龍文化體現(xiàn)在白族與漢族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白族人民的服飾上常見龍的圖案,在白族建筑中龍的造型也十分常見。漢族的宮殿與廟宇中往往會雕龍畫鳳,十分富麗堂皇。在龍文化的影響下,白族、漢族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得以提升。

注釋

[1]鄭筱筠.佛教對漢族 白族龍文化之影響及比較[J].博覽群書,2001(06):9-12.

[2]云普星.漢族與毛南族龍文化對比探究[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1):90-94.

[3]大理市文化局.龍神話傳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楊躍雄,楊德愛.龍王的嬗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5]黃巧燕.大理白族與龍文化[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5):4-6.

[6]楊恒燦.白族本主[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7]閻云翔.納西族漢族龍故事的比較研究[J].國外文學,1986(03):122-140.

[8]李纘緒.白族文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大理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神性龍王白族
日常的神性:局部(隨筆)
民間資源、自然神性與人文主義立場——阿來小說論
自然神性輝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讀
龍王的孩子
春·遇見
白族火把節(jié):一天星斗下人間
白族敬酒歌
格子龍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
龍王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