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亮
在眾多品牌的對于未來概念車的暢想中,更加凌厲的線條,更加銳利的表達,更加夸張的元素,組合甚至可以說是堆砌在一起,就構建出了所謂“未來”的樣子。而由于越來越多的品牌基于如此的設計思路來表達“未來”,所以對于用戶而言,這似乎就代表了未來。
但當你看到這輛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時,一定會顛覆你對未來的認知。奧迪的設計團隊沒有采用復雜的線條構建、沒有繁冗的元素堆砌。反而是采用極簡的筆觸,返璞歸真的設計,勾勒出看似抽象但卻無比真實的未來感,正所謂“大道至簡”,在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的設計上就是最美好的詮釋。
所以當這輛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出現(xiàn)在面前時,任何人都可以發(fā)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你可以把它看做是流動的云,是飄逸的風,是隨風飛揚的雨滴,是穿梭在車流中自由的身影,這種“無形”設計表達堪稱偉大。
并且要知道,奧迪activesphere在車身表面大量運用透明玻璃。不僅具有玻璃天幕,就連奧迪標志性的整體式進氣格柵也首次采用透明玻璃打造,駕駛員通過前備廂就能對前方道路一覽無余;車門下方的側面,也采用了玻璃設計。如此設計不僅保證了車內(nèi)擁有足夠優(yōu)秀的視野和采光,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是奧迪傳達出來的一種理念,是一種人與環(huán)境完美融合的體現(xiàn)。
如果說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在設計上向我們展示了觸手可及的未來形態(tài),那么在應用場景上的大膽突破,可以說是打破了我們對于車輛使用用途的固有認知。
在“未來科技”實力上的展示,奧迪早就領先了一大截,在眾多廠商還在不斷加大屏幕尺寸來營造未來感和科技感的時候,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打破常規(guī),采用增強現(xiàn)實技術(A R)開辟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奧迪空間”,將物理環(huán)境和數(shù)字生活完美融合。A R頭戴式顯示設備可以為駕駛員和乘客展現(xiàn)真實環(huán)境和路線,以及實時的3D內(nèi)容和交互元素。
通過佩戴頭顯A R設備,用戶可以清楚地看到控制面板和其他虛擬顯示器,當用戶的眼睛聚焦于相應的用戶界面元素時,系統(tǒng)即可識別出其感興趣的部分并激活目標功能。此外,在越野模式下,高清3D地形圖可投影至現(xiàn)實景觀和導航路線上,目的地也可一同顯示。交通堵塞或道路濕滑警報等交通安全信息也可在此顯示。
并且得益于前瞻技術的支撐,操作界面不再受到框架、屏幕或者投影的限制,進而帶來以用戶為中心的沉浸式操作體驗?!盁o界”的設計思路,讓這輛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不僅僅是一輛移動出行工具,它也可以實現(xiàn)辦公、娛樂等眾多可能性。
其次, 作為一輛“ 車” , 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最原始的使命還是滿足通行需求。而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帶給我們最大的驚喜也正在于此,在常規(guī)模式下,奧迪a c t i v e s p h e r e概念車流暢的線條和妖嬈的車身姿態(tài),令其更具轎跑的飄逸。而細心的用戶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較高的離地高度以及車側細枝末節(jié)之處狂野的設計元素,讓它頗具allroad的灑脫。
的確,在越野模式下,這輛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離地間隙在208mm的基礎上可增高40mm,接近角可以達到18.9°,離去角可以達到28.1°。并且采用全輪驅動的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前后橋各配備電機,擁有325kW的輸出功率,最大扭矩可達720N·m,配合可變形的輪輞設計、受控阻尼的自適應空氣懸架系統(tǒng),可以令脫困能力大大提升。
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設計,是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采用開放式貨廂“active back”設計。在需要更大的貨廂空間時,奧迪activesphere將再次變身,化身皮卡成型。
此時,透明后窗與車頂變得近乎一體,同時,車尾較低的垂直部分水平折疊,轉化為寬敞的開放式貨廂(“activeback”),可以容納電動自行車等運動裝備。當車輛轉換為皮卡形態(tài)時,后排座椅后的玻璃板會關閉,以達到擋風和預防其他天氣狀況的目的。而車內(nèi)原本寬敞的4個座位空間并不會因為車體變化受到影響。
無形的設計加之無界的功能和用途,讓這輛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顛覆了許多人對于未來出行的認知、打破了對于未來出行想像的限制,如果說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大多數(shù)概念車都是在通過想像構建或者描繪未來的話,那么這輛奧迪activesphere概念車就是從未來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