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徐亞娟,中國鐵路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哈爾濱鐵路局高級會計師。作品散見于《中國鐵路文藝》《北方文學》《黑龍江日報》《生活報》《新青年》等報刊。
在哈爾濱局集團公司工作的三十二年,也是我在《中國鐵路文藝》書寫文字的一路征程。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是一名剛畢業(yè)不久的大學生,在哈爾濱東站職工教育室做一名專職職教老師。
作為一名鐵道運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我剛剛結束火車站各個車間班組的見習工作,每天忙著印刷試卷,組織考試,在坐滿了一線職工的大小考場上正襟危坐地監(jiān)考。那些大大咧咧的運轉車間職工,總是笑呵呵地應對我的認真。那些漂亮的客運員售票員,總是像大姐姐一樣告訴我怎么才能把鐵路制服改得更合身一些。
我?guī)е跞肼殘龅膲粝?,文藝而又多情。我的包里經常裝著一本本文學期刊,我讀小說的時間和學習專業(yè)書籍的時間一樣多。
在紅綠燈閃爍的線群里,在列車呼嘯而過的站臺上,在蜿蜒曲折的鐵路運行圖前,每一處我涉足的職場,我生活的足跡,最后都留在了我的文字里。初入職場的我,用文字尋找方向,尋找自己,也用文字和生活對話,用文字為這兩根鋼軌歌唱。
一篇又一篇用鋼筆寫在方塊稿紙上的文字,一封又一封貼著8分錢郵票的投稿信,寄往全國各地,這些文字見證了我對這兩根鋼軌的熱愛,見證了我對生活所能做到的最真誠的努力,也承載了我對這塊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所能表達的卑微而又誠摯的敬意。
這時候,我和一本叫作《中國鐵路文藝》的期刊相遇了。
不需要我去街上的報刊亭前等待,也不需要我找到地址郵購,這本期刊每個月都如期出現。在一堆堆試卷和培訓資料中間,這本期刊有點特別,有點突兀,或者還有點孤單。
每個月,我都在工作間隙,打開這本期刊,從封面到目錄,從插圖到每一篇文字,仔細閱讀,會心微笑或者輕輕嘆息。
我在這里能看到我熟悉的生活,能看到我熟悉的同事,書里的故事就是我身邊的故事,書里的他們好像都在我身邊,是我的父輩兄長,或者我的同事同學。
我和這本期刊初相識就像老朋友。
于是,我也把我的稿子郵到期刊部,有點稚嫩,有點多情,有點小女生的小情調,也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惆悵。得到了肯定,得到了鼓勵,也得到了印成鉛字的驚喜。而終歸還是有點年輕了,我的文字和生活都有幾分和這本期刊不相符合的年輕,是年齡的年輕,是文字還沒有經過歲月打磨的年輕。
青春總會有不辨方向的迷茫、停留和張望,無論是我,還是文字。
柴米油鹽的生活漸漸露出五味雜陳的底色。在不經意轉彎的瞬間,我就遺落了一摞摞稿紙,好像也已經忘了我還有一支筆。
我的時間散落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里。我已經很久沒有去書店了,也很少在報刊亭停留,我沉浸在一堆技術工具書中間,忘記了文學的味道。
好在《中國鐵路文藝》總是如期而至。這本期刊就像一趟按照列車運行圖準確運行的列車,偶爾會晚點,卻從不缺席。這趟列車滿載著我生命的給養(yǎng),翻山越嶺,不懼風雨嚴寒,帶給我無盡的滋養(yǎng)和力量。這趟列車總是提醒我,文學還在,夢想還在。這趟列車總是用汽笛聲喚醒懶惰的我,激勵平庸的我。我也試著把那些煙熏火燎的生活中匯集的故事裝上這趟列車,目送這趟列車緩緩向遠方駛去。
感謝歲月讓我始終在陽光下有一份根植生活的成長。
《中國鐵路文藝》讓我的文字以某年某月甚至某一天的精準時間節(jié)點留在了時光里。在驀然回首的某個瞬間,那些蒼白流逝的日子又重回眼前,那些時日里的文字經過時間的發(fā)酵泛著醇厚的味道,那些時日里的人和事,在我的文字里不僅僅被記憶,也依然被生活和情感所滋養(yǎng)。
生活是歷經歲月包漿后的恬淡,日子是每天的柴米油鹽,我也在這樣的生活中,從文字走向了生活,從生活走向了新的文字。
我把我眼里的鐵路,我心中的鐵路,我熱愛的鐵路,都寫進了我的文字里。我把實實在在、默默無聞、樸素熱忱的鐵路職工,都寫進了我的文字里。伴著鋼軌的生活不是詩和遠方,是陽光下飽滿充實的日子,是下班回家后熱氣蒸騰的廚房,是工作時步調一致的默契。我的鐵路和那些鐵路人,他們都以自己的模樣,舒展在我的文字里。
李淑芳是原哈爾濱東站客運車間售票室的一名售票員。
20世紀90年代初,我以她為原型寫了一篇散文《地丁花》,這篇文章發(fā)表并獲獎,很多人因為這篇文章記住了那位“在外國人面前,你代表中國。在中國人面前,你代表鐵路”的普通售票員。我也因為這篇文章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
三十多年過去了,哈爾濱東站早已成為我工作履歷表上的一條記錄。李淑芳已經退休很多年了,我們再無工作、生活的交集。我的寫作道路已經走得很遠,我的筆下出現了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故事。我差不多已經忘了那篇名為《地丁花》的散文,也忘了我曾經寫過一個叫李淑芳的售票員。
三十多年過去了,出行方式和購票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網絡購票已經完美覆蓋了出行生活。人們已經忘記了火車站候車室人山人海的排隊,忘記了慢火車上“香蕉蘋果烤魚片”的叫賣聲。售票員天使般的笑臉,綻放在多少人歸鄉(xiāng)的途中,成就了多少人的詩和遠方。
有多少李淑芳和她的同事們,在中國鐵路從過去通往今天的道路上流過汗流過淚。有多少李淑芳和她的同事們,在中國鐵路從過去通往未來的道路上,做了一朵小小的地丁花,默默開放在車輪滾滾前行的路邊。
后來,我的筆下出現了更多的鐵路人物。在鐵路工作崗位上幾經調整的一位即將退休的段長,經歷鐵路企業(yè)數次機構調整,依然對工作充滿熱情,他不在意個人的前程,他更希望參與高鐵建設,以一己之力帶給這片土地繁花似錦,這是我的小說《前程似錦》。
在齊齊哈爾羅西亞大街上,有一棟百年老建筑,這是一位從延安來到東北參加鐵路建設的功勛元老的住宅,這位老人在百年之后,留下遺囑,把這棟老宅捐獻出來,建成了鐵路博物館。這是我筆下的《羅西亞大街上的那棟老房子》。
黑龍江省一個約有60萬人口的小縣城尚志,卻有五座高鐵車站,每一座高鐵車站都能帶你看到四季最美的風景。這是我筆下的《五座高鐵車站帶你走進尚志這座小城》。
不管是寫于20世紀90年代的《地丁花》,還是2020年完成的《追著太陽行走的慢火車》。
不管是《山還是那座山》,還是《財務科的喜宴》。
是這些文字,讓我有機會抒發(fā)我對工作和生活的熱愛,對這片土地血脈相連的感恩。是這些文字,讓我有機會訴說我在平凡樸素的鐵路生活中,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始終如一孜孜不倦地探求更有愛更努力的人生。
三十多年了,我在這本叫作《中國鐵路文藝》的期刊上,發(fā)表了近二十萬字的作品。恍惚間,這本期刊好像生命旅程中一趟緩緩行進的火車,載著我和我的文字,攜家人友伴,和山水同行,度時光歲月。
2023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正式出版了。這些年散落在角落里的那些文字以一本書的身份鄭重走來。整理這些年的寫作資料,重讀那些跨越了三十年時光歲月的文字,撫摸一張張已經有些淡淡泛黃的稿紙,我在時光里再度重逢了年輕的《中國鐵路文藝》,重逢了漸行漸遠的青春和夢想。
老去的只是時光,文字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