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紅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因為閱讀材料較少、閱讀形式單一,所以學生無法接觸到更多內(nèi)容豐富的作品、無法對文章進行全面分析和鑒賞。這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提升。而比較閱讀既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內(nèi)容,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文學素養(yǎng),進而促進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本文主要探討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比較同一作品中的語言細節(jié)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主題和思想,而文章的主題和思想又蘊藏在語言的細節(jié)中。比如某個字、某個詞語、某個句子等,只要耐心地對其進行推敲,就能夠深入理解文章。在進行比較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內(nèi)部語言進行對比。一方面對環(huán)境背景語言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比如,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喻情的寫作手法,還有一些現(xiàn)代文也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只要找出文章中描寫環(huán)境的語言并進行對比分析,便可以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與思想感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另一方面是對人物描寫的語言進行比較。人物的描寫包括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對人物描寫的語言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分析人物特征。教材中人物描寫的課文比較多,通常描寫人物的角度不止一個。將文章中所有描寫人物的語言進行對比推敲,便可以對人物特點進行總結(jié)。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文章內(nèi)的修辭手法進行對比學習,體會不同修辭手法對文章表達的作用。通過對比文章內(nèi)部的語言,學生可以將同類型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實現(xiàn)高效閱讀。
例如,在進行《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文章中對五粒豌豆的描寫,并對比分析五粒豌豆的個性特點和最后的命運。文中對五粒豌豆有語言、內(nèi)心活動、動作描寫,非常生動、形象。通過對比,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到五粒豌豆對待自己的命運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最后其命運也不相同。尤其是最后一粒豌豆,它的態(tài)度與其他四粒豌豆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通過“該怎么樣就怎么樣吧”一句可以知道,這粒豌豆不強求、不奢求、隨遇而安,而正是這樣的態(tài)度使得它的命運比其它幾粒豌豆的命運要好。學生從中可獲得啟示:要敬重生命,樹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對所描寫的人物語言進行對比,加深對人物性格特點的理解,對比不同人物在個性特征上的不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從人物的描寫上獲得感悟,便于其對文章的理解和對主題的把握,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比較相同主題的不同作品
比較文章內(nèi)的語言細節(jié),可以引導學生把握文章主題和思想感情,提高歸納和總結(jié)能力。比較閱讀的有效開展,不僅要對同一文章的語言細節(jié)進行比較,還要遷移到相同主題的不同作品的比較中。相同主題的文章有很多,但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由于教材中的課文主題比較分散,同一主題的課文出現(xiàn)在不同單元或者不同年級的教材上,所以教師很少將相同主題的課文放在一起分析。學生只能學完一篇僅體會一篇的思想感情。當再次接觸到相同主題的文章時,學生會形成文章思維定式,會對文章產(chǎn)生“誤解”,認為還是表達相同的思想感情。走入誤區(qū),不利于客觀、理性地分析文章內(nèi)容,進而偏離主題思想。另外,在進行某一主題寫作時,學生可能會認為該主題的寫作只能表達某一種特定的思想感情,限制了其思維空間。而同主題文章的比較,既可以增加學生對同一主題文章的素材積累、拓展閱讀量,又能讓學生感受相同主題文章的不同精妙之處:即使主題相同,也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以此豐富情感,提升感悟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
例如,在進行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該文與《坐井觀天》進行比較。這兩篇都是以青蛙為主題的文章?!蹲^天》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學生可以鞏固之前所學內(nèi)容,再與《青蛙賣泥塘》進行比較,體會兩篇文章不同的思想感情。從寫作手法上比較,前者通過描寫井底之蛙的所見所聞和自以為是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青蛙的見識短淺,使學生獲得啟示:要用寬闊的眼界看待事物;后者通過描寫青蛙從要賣掉泥塘到不斷地改造池塘,讓池塘煥然一新,自己從中感受到快樂,使學生感受到青蛙的勤奮,認識到美好的生活是靠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還樹立了環(huán)保意識。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既鞏固了以前所學內(nèi)容,還能夠加深對新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三、比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閱讀體裁包括現(xiàn)代文、古詩、童話故事等,不論哪一種體裁的文章,都有其創(chuàng)作背景。讀者從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就能夠知道作者的寫作風格。作者的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作者所處的年代背景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當前,小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會出現(xiàn)寫作手法和思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等問題。一方面,學生處于和平年代,其生活比較安逸,沒有經(jīng)歷戰(zhàn)亂和災荒,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很少對作者或者文章的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介紹。而學生與作者處于不同的年代,文章中的情節(jié)與學生的經(jīng)歷相差較遠,使得學生無法真正地感同身受、無法充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文章情感體會只停留在表層,無法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內(nèi)涵。如果對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解該作者的寫作流派,還能夠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不同時期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接觸到更廣闊的閱讀資源,獲取更多文學信息,便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寫作技巧。從文章的比較中,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感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寫作內(nèi)涵。
四、比較不同風格的作品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情感表達是不同的。然而,不同作者的寫作思路、寫作手法以及情感的表達手法也有所不同。在進行比較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求異比較法”來比較不同作者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扒螽惐容^法”就是找出分析對象的不同之處,深度挖掘教材閱讀文本的特點,對輔助閱讀文本進行閱讀。教師通過設(shè)置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文本的比較,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作品對人物形象描寫手法、景物描寫手法以及寫作技巧上的不同之處。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且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思維受限。學生通常不能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文本的分析,有時對文章整體的寫作意圖不明確,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而對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不同閱讀文本之間的不同之處。從修辭手法、到寫作手法、再到思想感情的表達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比,加強學生對語文基礎(chǔ)知識的綜合運用,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明確文章的寫作意圖,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白鷺》和《落花生》進行比較閱讀。兩篇文章寫作手法完全不同。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以知道《白鷺》這篇課文的寫作手法是借物抒情,語言細節(jié)比較多,運用了概括描寫、對比描寫、具體描寫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落花生》這篇課文運用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語言文字詳略得當,父親的話含義深刻,突出文章的中心,文章主次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落花生領(lǐng)悟到做人的道理。比較這兩篇不同風格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閱讀文本的方法、學會站在不同角度看待一篇文章、學會求異比較閱讀的方法。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比較閱讀是一種新穎的閱讀教學方式,能夠給予學生視覺上的刺激,將學生從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束縛中脫離出來,開闊視野,樹立開放意識,從而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其自主閱讀能力。教師作為比較閱讀的實施者和引導者,要在比較閱讀的內(nèi)容和方法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應從比較同一作品中的語言細節(jié)、比較相同主題的不同作品、比較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以及比較不同風格的作品等方面促進比較閱讀的有效進行,從而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