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肖之
抗戰(zhàn)時期,重慶聚集了各方要員、文化名流。青年才俊蘇淵雷,在北碚開辦文化書店缽水齋,后遷到上清寺,在當時名流中頗有影響。
蘇淵雷是浙江平陽人,原名蘇中常,字仲翔,生于1908年。早年參加共產黨,1927年被捕,獲刑19年。六年后獲救出獄,改名為蘇淵雷。
蘇淵雷天資聰穎,在監(jiān)獄中堅持大量閱讀學習,寫出《易學會通》這一成名專著。
1939年到重慶后,蘇淵雷任教于南溫泉中央政治學校,交好年長19歲的同僚穆濟波。二人均是才思敏捷,出口成詩。
1942年重陽節(jié),穆濟波帶蘇淵雷暢游北碚,你唱我和,作了十好幾首詩。在縉云寺參訪太虛大師時,蘇淵雷奉上七律一首。太虛對這個剛出版《名理新論》的年輕人極為欣賞,親自修改點化。
蘇淵雷對中央政治學校禁錮的環(huán)境頗有不滿。半年后,蘇淵雷與學校的觀念分歧愈發(fā)明顯,更為了有時間潛心鉆研學問,就辭去教職,舉家遷到北碚,在國立體育專科學校和私立立信會計??茖W校教國文。
蘇淵雷租下北碚北京路32號,住在二樓,一樓開設書肆,取佛教提婆與龍樹缽水投針的公案,命名為缽水齋,專賣傳統(tǒng)文化書籍。1943年11月5日,缽水齋開張。馬一浮、沈尹默、汪東等名家送來恭賀題詞,增添喜慶。詞人喬大壯把書畫名家唐肯收藏的名書畫寄售,以增缽水齋名氣。在北碚結識的嶺南朋友陳從之,專程送詩慶賀。
比起北碚的數(shù)家大書店來,缽水齋既小眾,更沒打過廣告,許多北碚人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選擇小眾市場,自然生意也不會好,但蘇淵雷不著急,專心著述,修訂《玄奘》《名理新論》,還在缽水齋自印了《經世文綜》、《缽水齋叢書》等書發(fā)行。沒多久,缽水齋就成了當時的一個文化符號。
復旦教授陳子展、林同濟、伍蠡甫、梁宗岱、魯實先,不時到缽水齋看書神聊。住北碚的顧頡剛、楊家駱、洪式閭、高覺敷、王婆楞、沈君甸、印維廉經常聚首缽水齋。太虛、法尊,也把缽水齋當作在北碚的落腳點,過北碚時都要來坐坐看看。
1944年底,蘇淵雷把缽水齋遷至上清寺郵局旁,方便更多文化名流聚集。特別是尹石公、馬衡、孫伏園幾位號稱酒人的老先生,時常來邀蘇淵雷到上清寺新開酒肆,聚談為樂。
柳翼謀、章士釗、張閬聲、劉禺生、張純一、許壽裳、汪東、錢穆、傅斯年等學者,沈鈞儒、黃炎培、馮玉祥、陳銘樞、何遂等名流,都是缽水齋的???。
中英文化情報社主任李約瑟博士、荷蘭駐華大使館一秘高羅佩博士,也時常來缽水齋。蘇淵雷所著《玄奘》一書,被李約瑟列為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主要參考書之一。
到晚年,蘇淵雷仍然記得,在一次高羅佩邀集的雞尾酒會上,郭沫若用日語吟誦《楓橋夜泊》,別調獨彈;田漢清唱《打漁殺家》一段,回腸蕩氣;高羅佩則以古日語朗吟芭蕉徘句,其聲嗚嗚然。蘇淵雷感慨回憶:“人多云寒齋鬧市,隱成戰(zhàn)時陪都之文化中心焉?!?/p>
編輯/吳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