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隱逸思想厘析

2023-08-07 01:24:32夏資強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26期
關(guān)鍵詞:莊子

【摘要】《莊子》隱逸思想受到很多學(xué)者關(guān)注,但學(xué)者對其認(rèn)識大都偏向于“隱”?!肚f子》隱逸思想之主旨不在于勸解世人歸隱,而在于解消心知造作、超脫是非,從而達(dá)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逍遙境界。本文首先疏解“隱逸”字義;其次介紹《莊子》隱逸思想之普遍解讀,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在此基礎(chǔ)上對《莊子》隱逸思想做出新的理解。

【關(guān)鍵詞】莊子;隱逸思想;蕩越;心知

【中圖分類號】B223?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6-008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27

隱逸思想是中國仕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備受學(xué)者之關(guān)注?!肚f子》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隱逸思想,對時人及后世影響深遠(yuǎn)。但有關(guān)學(xué)者對《莊子》隱逸思想之認(rèn)識卻存在一些誤解,即對它理解的比較消極。本文回顧《莊子》文本,試圖對《莊子》隱逸思想做出一些新的解釋。

一、隱逸字義與解讀

欲探析《莊子》隱逸思想,首先需對隱逸字義加以考察,其次在此基礎(chǔ)上展開研究。若不對相關(guān)概念加以分析,則侈談進一步論闡之可能。

(一)隱逸字義

依漢字構(gòu)詞規(guī)則來看,“隱逸”應(yīng)是由“隱”和“逸”兩個單音字所構(gòu)成的復(fù)合詞?!墩f文》曰:“隱,蔽也?!倍斡癫米⒃唬骸安莶吭槐?,茀小貌。小則不可見,故隱之訓(xùn)蔽?!?①《爾雅·釋詁下》將“隱”與“微”并列,郭璞注“微”曰“謂逃藏也。” ②《廣韻》亦有“隱,藏也” ③“藏,隱也,匿也” ④之訓(xùn)解。再看“逸”字意義?!墩f文》謂:“逸,失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⑤《廣韻》曰:“逸,過也,縱也,奔也。” ⑥段玉裁謂:“亡逸者,本義也。引申之為逸游、暇逸。” ⑦概言之,“隱”“逸”二字雖然有“不見”之重疊義,但是“隱”不具備“逸”之“逸游暇逸”引申義。匯歸上文:當(dāng)“隱”“逸”復(fù)合為“隱逸”時,除了指涉“隱居不仕”之行為或現(xiàn)象,也應(yīng)當(dāng)具有“逸游暇逸”之內(nèi)涵。

雖然“隱”與“逸”二字早已有之,但“隱逸”一詞卻較晚出現(xiàn)?!半[逸”一詞,首見于西漢?!稘h書·何武王嘉師丹傳》述曰:“(何)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dāng)召見,不可有所私問?!?⑧何武將“吏治行有茂異”與“民有隱逸”對舉,并認(rèn)為二者是“職在進善退惡”之刺史應(yīng)當(dāng)“召見”者。據(jù)此推測,此處“隱逸”之士是指德才兼?zhèn)涞形锤〕粱潞U?。在《后漢書》中,《馮岑賈列傳》曰:“(岑熙)遷魏郡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⑨《郭陳列傳》亦謂:“(郭)忠……數(shù)上薦隱逸及直道之士。” ⑩此兩處之“隱逸”,皆是指有才學(xué)或有助“風(fēng)化”但尚未入仕者。公府辟召隱士之結(jié)果雖不得而知,但可以說的是,在中國“學(xué)而優(yōu)則仕”之仕宦環(huán)境下,隱逸于士人而言乃是一條政治之反向道路。在現(xiàn)代語言表述中,“隱逸”一詞亦是指涉“隱居不仕”的人物或其生活形態(tài)。因此,在最初乃至如今的觀念里,“隱逸”都是一個具有強烈對立意義的概念。

(二)“仕”與“隱”之對立

莊子對仕的態(tài)度在《秋水》篇之“龜曳尾涂中”、《列御寇》之“或聘于莊子”等故事中有所體現(xiàn)。注莊者通常認(rèn)為這兩則故事之主旨都是不仕?!褒斠肺餐恐小逼湮脑唬骸扒f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學(xué)者對之的普遍解讀是:莊子是在肯定“隱”而否定“仕”,因而同時也是在保持名節(jié)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并從中推導(dǎo)出莊子教導(dǎo)世人歸隱,以便全生免禍并獲得逍遙自由。同時,這也是學(xué)者對《莊子》隱逸思想之慣常解讀。

此種觀點如此普遍,其原因可能有三:其一,“龜曳尾涂中”的故事內(nèi)容。從字面上看,莊子認(rèn)為入仕有戕身害命之虞;不仕(也就是隱)則能遠(yuǎn)禍全身。是以面對君主禮聘,莊子“持竿不顧”。這似乎意味著莊子拒絕出仕而主張歸隱,從而保全自身。其二,莊子所處之時代背景。陳鼓應(yīng)先生就曾這樣認(rèn)為:“在戰(zhàn)禍連綿的戰(zhàn)國時代,危機感是普遍存在的,像莊子這樣的知識分子對這種‘極端情境有更為深切且敏銳的感受,這是形成他避世態(tài)度的根本原因。由于莊子處于這危機四伏的環(huán)境中,因而如何避免‘中于機辟,死于網(wǎng)罟,就成為他所憂慮的一個核心問題?!??其三,在常識觀念中,“隱逸”與“仕”總是相對而言,是以學(xué)者探究《莊子》隱逸思想就先驗地斷定莊子隱居不仕;恰逢處亂世之莊子面對禮聘沒有出仕,更是使上述觀點廣為流傳。學(xué)者是以世人所認(rèn)為的“隱逸”特征(不仕,隱者)作為判準(zhǔn)來探析《莊子》隱逸思想的,此判準(zhǔn)本身就偏向于“隱”,是以所得解答也偏向于“隱”。

雖然這一普遍解讀可在《莊子》文本、莊子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常識觀念處獲取支持,卻也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莊子在“仕”與“不仕”之間偏執(zhí)于“不仕”。這種解釋不僅與《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之主題略有罅縫,而且也與《莊子》消解是非對立之思想相沖突。

在此情形下,林云銘與宣穎之說值得參考。首先看林注:“此段言知道者安于賤而不知有貴,然即于賤而自得其貴也?!??“知道者”雖置身紛亂雜遝之世,但能撥開虛妄盤結(jié)之假象而凝視著整全圓融之“道”?!爸勒摺鄙钪O世間所謂貴賤、賢愚、榮辱、利害、仕隱等價值設(shè)定并非凝滯而固定,俱是“道”之一體流行。因此,“知道者”處賤而不嘆己賤,處貴而不高己貴,不固執(zhí)于一端而封限本有之自由視野,能以開放心態(tài)觀照萬物。再看宣穎之說:“國爵為殉名者所羶慕,胡又以此為證焉。” ?又在注“公孫龍問魏牟”一節(jié)曰:“此與下二章皆證無以得殉名意也。” ?認(rèn)為此節(jié)之義在于不因奔競功名爭逐利祿,而失去生命本真。即不為名利所囿限,從而做到“無名”。這與“圣人無名”之義相一致。正是對“名”之自我解消,才給出“曳尾”之自在空間。換言之,《莊子》隱逸思想在于超脫仕隱對立,達(dá)致“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境,而不在于遁世逃隱之表現(xiàn)。

《莊子》中蘊有破除是非對立之意的例子有很多,在此試舉“殺不能鳴之雁”的例子以明之?!扒f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

這段話,實則蘊涵了“不材”“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乘道德而浮游”逐一遞進之處世方法。在該節(jié)中,“道”是作為最高處世方法被提出來的,顯然莊子(或該篇作者)認(rèn)為偏執(zhí)于不材或者率循中道路線都有所不足??梢姡f子不為具體層面所拘限,而是選擇“乘道德而浮游”這一超脫具體層面之處世方法。這是因為偏執(zhí)于“不材”,最終不可避免地會陷溺于人世之合離成毀之中;而“處夫材與不材之間”看似超脫“材”與“不材”處世觀之對峙,實則拘泥于“之間”,不僅可能持“之間”與“材”“不材”之處世觀相沖突,而且可能陷溺于偏執(zhí)之窘境從而難以做到逍遙自適。吾人以何種姿態(tài)應(yīng)世,主要取決于有何種態(tài)度與想法,而態(tài)度與想法又取決于“心”之狀態(tài)與層次。文中所謂“乘道德而浮游”,“道”是生物之本,故此句乃指出“心”完全融通于“道”而能自由適當(dāng)?shù)挠朴斡谑?。唯有如此,才能超脫是非利害之無窮辯論,而做到不受具體情實所累。

概言之,若將隱逸定義為“隱居不仕”,并以之來探析《莊子》隱逸思想,那么則意味著其與《莊子》主旨有畛域隔閡。于《莊子》而言,其主旨是要消解物我對待,透過工夫“調(diào)適而上遂”復(fù)歸于天德本真,而達(dá)致“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境。如若秉持“隱居不仕”這一偏執(zhí)義來探析《莊子》隱逸思想,那么所得結(jié)論可能與《莊子》主旨相抵牾。另外,欲以隱求全之情愈重,則安危存亡之念亦愈篤??v使得一時之安逸暇樂,亦不免沉浮于憂患恐懼之中,雖能全身但亦不足為樂。是故,《莊子》隱逸思想有著更為深沉之哲思,它的關(guān)注點不在于“隱居不仕”之外在表現(xiàn),而在于內(nèi)在之“心”之超拔與提升,以趣歸于“逍遙”之境。

二、消解“是非”對立視角下的隱逸思想

《莊子》隱逸思想還存在進一步解讀之可能,主要是因為以往對于它的解讀過于偏向“隱”這一端,且沒有從解消“是非”對立這一方面來進行解答。因而新的解讀將從這方面展開。

(一)解消心知而趣歸于“逍遙”之追求 ?

在《莊子》中有不少有關(guān)仕隱的論述,如《讓王》篇中拒絕出仕或拒絕禪讓之故事,《秋水》篇中“龜曳尾涂中”之論述,《列御寇》篇中“或聘于莊子”之描述,《繕性》篇中對隱士之介紹,《則陽》篇中之“陸沈者”等等。仕與隱透過不同的人物出現(xiàn)在《莊子》多個篇章中,這足以說明《莊子》對仕隱問題之關(guān)切。仕與隱既然是一組對立的概念,或許可以將《莊子》隱逸思想看成是《莊子》關(guān)于是非之爭之另一種延續(xù)。傳統(tǒng)解釋可能因為忽略了關(guān)于隱逸的討論乃是關(guān)于是非之爭的延續(xù),所以更多的是從“隱居不仕”“不為有國者所羈”等方面去理解《莊子》隱逸思想?;乜瓷衔模肚f子》隱逸思想,或是教導(dǎo)吾人解消是非對立,不執(zhí)迷于成見,從而免受心靈戕害而悠游閑處。

在《讓王》篇中“越人三世弒其君”故事中,王子搜并非不愿為君,他只是看到為君之患而不愿為君。王子搜的問題在于有“成心”而“固拙于用大矣”,即太過執(zhí)著于自己的一偏之見,而看不到偏狹見解之外的無限可能。但這些可能性一直都存在。在王子搜看來為君是有害的,不過為君也自有其裨益之處,只是他未曾發(fā)現(xiàn)罷了。王子搜認(rèn)定為君有害而辭君有利,于是不愿為君而躲于丹穴。王子搜這般極力躲避仕宦或名位之人,也就是世人對于隱士之慣常認(rèn)識?!洞笞趲煛菲獙@類人物及其行徑有如下點評:“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即對這種行徑進行批評。人生在世,其命本有所不得已,故莊子認(rèn)為“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己以養(yǎng)中” ?方為至德。在“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之情況下,為人臣子乃“固有所不得已”,因此“安之若命”方為真正的處世之道。過分偏執(zhí)于隱匿自身,反陷于心知之芒。在這樣的思想下,莊子所主張的“隱”并非以身逃避不可或免之困境,而是內(nèi)心能做到超然物外,無所粘滯。

內(nèi)心欲做到超然物表、無所粘滯,就須從對治心知著手。“心”本虛靜明澈,然成形之后,“心”為形所牽引糾纏,偏于形而有“成心”,“心”遂不復(fù)有本初之明澈。隨著“成心”的出現(xiàn),是非觀念也接踵而起。依乎“心知”,以己之所在為此,以人之所在為彼,遂有彼此之分;進而以己之是為是,以人之是為非,便生是非之別。彼此之分,是非之別,皆由“心知造作”而來。人不能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 ?是由于“蓬心”所致;因為“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之成心作祟,所以有世間之紛擾與吾人情緒反復(fù)之現(xiàn)實;“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 ?,亦是人心知造作、作繭自縛而已。在莊子看來,世間種種對立與沖突,其根源大抵在于心知限制。因為世間煩惱全在于心知造作,所以唯有蕩越心知造作,使“心”從紛擾迷走中掙脫而出,領(lǐng)會“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 ?之樂,才能使“心”超然物表、無所黏滯。若能常蕩越心知造作而做到物來順應(yīng),自能“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心”不僅不受成心俗見指使簸弄,而且也能適性逍遙。

在“龜曳尾涂中”“或聘于莊子”等故事中,莊子雖表露出蔑視出仕之樣貌,但他真正欲否定的并不是仕,而是人們心中對于仕或不仕的執(zhí)著;他的目的是蕩越心知造作,消解心靈系累,而不是勸說世人不仕與隱遁山林。戡破心知造作后,便進入體道之境。《齊物論》曰:“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莫得其偶”意味著消除精神上之兩兩對待(偶),如此前面所述之“生”“死”之對立、“可”“不可”之相待、“是”“非”之隔閡,皆可一一澄清,而不會干擾吾人之天真本德?!澳闷渑肌本褪恰暗馈?,也就是無有對待、渾然整全之真理。按照《莊子》理解,只要吾人達(dá)致此種認(rèn)識,獲得此種真理,就可以像“環(huán)中”一樣應(yīng)對世間千差萬別之變化,即“以應(yīng)無窮”。

(二)恒反自然之性之訴求

本節(jié)嘗試把討論焦點轉(zhuǎn)移至《莊子》中之隱士文本與隱士之介紹上,并以此來重新省思《莊子》隱逸思想之詮釋問題。然而,為什么分析《莊子》隱士文本,將有助于詮釋《莊子》隱逸思想呢?試答之:若欲證成《莊子》隱逸思想有恒反自然之性之訴求,那么分析《莊子》中的隱士文獻、檢視其中是否著重強調(diào)恒反自然之性當(dāng)是不可回避之問題。因此,本節(jié)將對《莊子》中的隱士文本進行討論,并依討論結(jié)果來省思《莊子》隱逸思想之詮解問題。因為《繕性》《讓王》兩篇于隱士事跡論述豐贍,所以可將關(guān)注點轉(zhuǎn)移并探討此兩篇中有關(guān)隱士之文本。如此,《莊子》隱逸思想或可得到進一步解答。

隱逸思想的主體是隱士,而隱士一詞首出于《繕性》篇。首先看《繕性》篇有關(guān)隱士之表述:“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時命大謬也。當(dāng)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 ?

在世人看來,隱士就是于“時命大謬”時透過“伏其身”“閉其言”“藏其知”等方式來保全自身者。不過,此認(rèn)識顯然不符合此處表述。那么該如何理解隱士呢?結(jié)合引文“深根寧極而待”“反其性”二語,可作一推測:隱士不在他們“伏其身”“閉其言”“藏其知”之外在表現(xiàn),而在于復(fù)歸天真本德之內(nèi)在憧憬。隱士洞察世局,在“不當(dāng)時命”時,亦能如陳壽昌《繕性》注曰:“深根者,培其發(fā)生之本;寧極者,安于不動之天。優(yōu)而游之,以觀其復(fù)?!??通過深根寧極之方式來復(fù)歸吾人本具淳樸之性。無論身處何等窮蹇困頓之境,皆能安排隨化,無所違逆而得以優(yōu)游終年。吾人亦可借助后文“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一句來獲取解答隱士概念之線索。成玄英疏曰:“言獨居亂世之中,處危而所在安樂,動不傷寂,恒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動,復(fù)何為之哉?言其無為也。” ?從成疏中所下的“恒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動”一語,可知隱士之所“待”,不是對外在美好政治之祈愿,而是對己身天真本德得以整全之強烈期待。

再看《讓王》篇中魏牟事例:“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未能自勝也。瞻子曰:‘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心居乎魏闕之下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魏牟乃“萬乘之公子”,愿舍魏闕而隱于巖穴。前后境遇差距之大,使得他發(fā)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之感慨。魏牟離群索居之行徑,不僅并未使他達(dá)致自適逍遙之境,而且反而給他帶來桎梏之感。這似點明莊子之關(guān)切點并不在于外在形軀居于何種之地理環(huán)境,而在于內(nèi)在之“心”是否能蕩越心知造作從而獲致開闊澄明之心靈。人若耽于心知造作,則與物隔逆而無法獲致聲氣同感之開放性感受。唯有解消心知造作,方能與萬物融通無礙。若認(rèn)為隱遁山林即能不受他人系累而逍遙,實際上仍處在物我對立之中,不但無法擺脫物我對立而體證精神逍遙,反而陷溺于是非對立中從而飽受精神折磨。是以瞻子之言,就是給魏牟提供了一條蕩越心知造作而從名韁利鎖之障蔽中解脫出來之路徑。此則寓言暗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隱士,不是看他身處絕世離索之地,而是看他在不同境遇中,能否保有“無己”“無功”“無名”之諧和心靈。若心不靜不虛,縱然身處山林中,也不能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安適與愉悅。換言之,就是“放逐隱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將隱的動因與表現(xiàn)歸結(jié)于心” ?。這實際上是強調(diào),隱逸之關(guān)鍵是在心上作去敝工夫。

綜上所述,《莊子》隱逸思想主要是在“心”上作通融淘汰之工夫,克就“心”之偏僻渣滓,析離心知俗見對“心”之影響,從而復(fù)歸于天真本德?!半[”與“仕”之對立狀態(tài),在此意涵下是必須要予以剝除盡凈的。換言之,這是生命理想由迷到悟的超越進程。

三、結(jié)語

若依常識而言,莊子推崇出世歸隱。但透過上文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常識并未反映《莊子》隱逸思想之主旨,甚至有誤讀之嫌。《莊子》隱逸思想,并非是指拱默山林與不承擔(dān)責(zé)任,而是要在“心”上作去蔽工夫,超脫是非對立,回歸天真本德,從而達(dá)致“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境?!肚f子》隱逸思想,就是莊子及其后學(xué)用來喚醒眾人、疏導(dǎo)人性與疏解人心之診療病方。因而是舒緩吾人之緊張心靈、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思想。

注釋:

①(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741頁。

②(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藝文印書館1987年版,第218頁。

③(宋)陳彭年:《校正宋本廣韻》,藝文印書館1998年版,第279頁。

④(宋)陳彭年:《校正宋本廣韻》,藝文印書館1998年版,第183頁。

⑤(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77頁。

⑥(宋)陳彭年:《校正宋本廣韻》,藝文印書館1998年版,第469頁。

⑦(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477頁。

⑧(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484頁。

⑨(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663頁。

⑩(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556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474頁。

?陳鼓應(yīng):《老莊新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345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8頁。

?(明)林云銘著,(日)秦鼎補義,(日)東條保標(biāo)注:《標(biāo)注補義莊子因》,蘭臺書局1969版,第343頁。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藝文印書館1974年版,第319頁。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藝文印書館1974年版,第319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534-353頁。

?此一“追求”乃吾人立于《莊子》學(xué)說之外,來審視《莊》書所主張之理論體系,并非是說該理論體系本就是追求此方向。此是他者視角得出之結(jié)論。于莊子而言,消解主體性、追求自由與重視自身生命價值,是不需要用“追求”“消解”“重視”而言的。若莊子“追求”自由、“消解”主體性、“重視”生命價值,則是刻意而為,不但事與愿違,而且可能背道而馳,喪卻天真本德。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87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36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35-136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35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58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82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18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62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435頁。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jīng)正義》,廣文書局1979年版,第120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2020年版,第811-812頁。

?(清)郭慶藩著,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9年版,第560頁。

?胡翼鵬:《中國隱士身份建構(gòu)與社會影響》,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4頁。

作者簡介:

夏資強,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xué)。

猜你喜歡
莊子
莊子之論
《莊子 逍遙游》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00
《莊子說》(二十七)
中老年健康(2017年3期)2017-03-31 10:18:24
《莊子說》(二十三)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一)
中老年健康(2016年9期)2016-11-18 15:49:23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八)
中老年健康(2016年6期)2016-06-30 11:00:47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申扎县| 广河县| 缙云县| 新建县| 泰州市| 资讯 | 武陟县| 夏河县| 乡城县| 嘉荫县| 德阳市| 博乐市| 驻马店市| 邯郸市| 肥西县| 泰兴市| 花莲县| 高碑店市| 南宁市| 昌吉市| 临夏市| 乐山市| 阳信县| 贺州市| 思茅市| 长葛市| 扎鲁特旗| 武乡县| 健康| 西宁市| 阳东县| 赤峰市| 林周县| 临城县| 汶上县| 西昌市| 东乌| 遵化市| 本溪市| 洪泽县|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