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忍冬紋承載的佛教文化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受犍陀羅藝術和鮮卑文化的雙重影響,在云岡石窟中體現(xiàn)了獨特的裝飾藝術風格和美學風范。文章以云岡石窟的忍冬紋樣為研究對象,采用田野考察及文獻考察等方式對其進行研究,不僅能夠揭示云岡石窟內裝飾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面貌和北魏先民豐富的藝術思想,而且能夠進一步感受中國傳統(tǒng)紋飾的魅力與價值。
關鍵詞:絲綢之路;云岡石窟;忍冬紋;紋樣裝飾
忍冬是一種忍冬科的蔓生植物,若干花瓣呈傘狀展開,且常常纏繞灌木,向上生長,呈現(xiàn)惹人憐愛的姿態(tài)。忍冬的生活習性較為特殊,嚴冬來臨之際其他花木已處于凋零狀態(tài),唯有生命力頑強的忍冬能夠在寒冬之際茂盛生長,給人們帶來生機勃勃的氣息和美好的情懷。
忍冬紋樣最早在希臘被廣泛使用,希臘人民勇敢且具有拼搏精神,他們的文化追求英雄主義,這與忍冬的自然狀態(tài)一致,所以忍冬草獲得了希臘人的特殊喜愛,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像忍冬一樣不畏艱難,永遠奮發(fā)向上,所以便把忍冬紋樣大量應用在了建筑裝飾以及陶器工藝品之上。后來,伴隨著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忍冬紋樣傳入印度,由于忍冬生命力頑強,越冬不死,且有向上生長的趨向,象征生生不息,所以在忍冬紋樣傳入印度之后很快為印度犍陀羅文化所吸收,被廣泛應用在佛教建筑雕刻中,象征靈魂不滅、輪回永生。
東漢末年,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溝通,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多。之后,忍冬紋樣作為印度佛教的一種常用裝飾形式,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忍冬紋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成為佛教裝飾題材的主要紋樣之一,后來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和文化有機結合,通過融合、改進、創(chuàng)新等方式,忍冬紋樣逐漸轉變?yōu)楹虾踔袊硐氲难b飾形式。
(一)忍冬紋樣在云岡石窟中的分期特點
忍冬紋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運用在云岡石窟上。云岡石窟的忍冬紋樣形式變化十分豐富,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期研究,有利于把握忍冬紋樣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以及在云岡石窟中的階段性特征,有助于探尋忍冬紋背后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及裝飾價值。根據(jù)不同的開鑿時間,云岡石窟的建筑特征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來討論,每一個時期都有自成體系的風格。早期的石窟氣勢雄偉,裝飾上較為質樸;中期石窟富麗堂皇,裝飾上精巧細致;晚期石窟簡約清秀,裝飾上逐漸平民化和世俗化。
云岡石窟開鑿的早期階段為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年)至北魏獻文帝皇興四年(470年)。這一時期,我國建成了第16~20窟,即著名的“曇曜五窟”。由于這一階段石窟開鑿的時間較早,忍冬紋樣在這一階段的應用形式較為簡單,數(shù)量較少,紋樣的造型也較為樸素。紋樣主要分布在佛像的背光裝飾處及佛頭光外邊裝飾處。我國佛像上的忍冬紋樣造型不同于印度佛教中的忍冬紋樣飽滿且富有生機,而是顯得比較清瘦,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忍冬紋樣呈現(xiàn)嚴謹且清朗的風格。
云岡石窟開鑿的中期階段為北魏孝文帝元年(471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開鑿的洞窟主要是第2~13窟。中期的石窟較早期的石窟更加華麗氣派,在雕刻時也更加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雕琢細膩且精致。與早期相比,其裝飾線條更為簡潔流暢,忍冬紋樣的類型也出現(xiàn)了多樣的變化。如菱狀忍冬紋、波狀形式忍冬紋、龜甲形式忍冬紋。雕刻紋樣的位置也更為廣闊,在門柱、窟頂、窟壁、明窗等位置都有所應用。整體上,這一時期的忍冬紋飾數(shù)量龐大、類型豐富且刻畫細膩,反映了云岡石窟裝飾紋樣富麗堂皇的景象。
云岡石窟開鑿的晚期階段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至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這一時期不同于中期的宏偉富麗,風格上趨于簡約,增加了幾何裝飾。開鑿的洞窟為第四窟、第十四窟及以西的中小型石窟。在洞窟的裝飾上,晚期的忍冬紋裝飾都趨于簡單,造型的變化和數(shù)量的分布都有所下降,平民主義和世俗主義更為明顯,風格變?yōu)闃闼刂L。這或許與北魏孝文帝南遷有關,隨后忍冬紋樣的新樣式在洛陽龍門石窟中得到了持續(xù)發(fā)展。
(二)忍冬紋在云岡石窟裝飾當中的應用
首先,忍冬紋被大量運用在石窟的龕楣裝飾上。佛龕是一種開鑿于石窟壁的一個單元空間,忍冬紋常以翻卷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龕楣兩頭下方,其中貫穿著蓮花、伎樂天人等內容。此種布局將寓意深刻的忍冬紋樣與表現(xiàn)內容進行了統(tǒng)一,具有獨特鮮明的抽象藝術美。
其次,忍冬紋被應用在石窟建筑的頂部位置,如平棋和藻井處。平棋在建筑中被稱作天花,其結構為方格狀,并且常以一種連續(xù)排列的方式呈現(xiàn),每個格里的裝飾采用四方形套疊式的布局結構。忍冬紋從四周開始往里一層層鋪展開來,此類裝飾手法增加了布局的層次感。此外,每個岔角處都有精心的設計,裝飾布局靈巧多變。藻井通常位于室內上方,呈傘蓋形,整體上外方內圓,中心處為垂蓮圖案,周圍環(huán)繞著各種植物圖案,忍冬紋也在其中。不同層次的忍冬紋裝飾特點各異,繪制技巧高超,能夠展現(xiàn)北魏民族獨有的風格和裝飾文化。
忍冬紋還被運用在石窟的邊緣裝飾上。在石窟開鑿的中期階段,忍冬紋樣便有了中國本土化的發(fā)展特點,從結構上看,最常見的就是波形纏枝紋結構的忍冬紋,它突破以往嚴謹細致的結構,以飄逸流暢的形式出現(xiàn),被嵌入主體圖像之中,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能給人帶來美好的視覺享受。除以上部位外,忍冬紋在石窟中還被應用在佛柱、明窗及背光等其他裝飾部位上。
(一)云岡石窟中忍冬紋的紋樣裝飾藝術特點
首先,云岡石窟的忍冬紋樣具有均衡之美。均衡是指在造型和構圖上給人視覺上的平衡和穩(wěn)定,但在顏色和形狀等部分并不對稱,而是通過對重心的把握給圖案帶來穩(wěn)定性和舒適性。如云岡石窟中第11窟南壁西側第二層一排的龕楣處所雕刻的化身童子忍冬紋(圖1)。童子雕刻在中心位置,忍冬紋呈“S”形圍繞在化身童子周圍,錯落有致,不但能凸顯主體,使層次更加豐富,而且能夠起到力量制衡的作用,使石窟內忍冬紋裝飾更加豐富多彩。
其次,云岡石窟中忍冬紋的紋樣裝飾具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在裝飾藝術當中,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是通過形態(tài)和色彩展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和色彩的反復連續(xù)所形成的條理性和秩序性構成了畫面的韻律感。在云岡石窟中,忍冬紋樣是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典范。如云岡石窟窟門頂部(圖2)的忍冬紋樣每片葉瓣形狀相似、雕刻手法統(tǒng)一,并隨著藤蔓的起伏而不斷變化,由里向外作延展狀,通過收放產(chǎn)生了節(jié)奏上的變化。并且,主藤蔓的變化起伏較大,而較小葉瓣的起伏較小。這樣靈活的組合,打破了藤蔓的呆板姿態(tài),增加了忍冬的勃勃生機,充分體現(xiàn)了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另外,云岡石窟中忍冬紋的紋樣裝飾兼具對比與調和之美。對比與調和是裝飾圖案中一對十分重要的因素。對比是變化的形式,而調和是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云岡石窟的忍冬紋紋樣中對比與調和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造型和色彩兩個方面。如賓陽中洞南壁中央未來佛頭光中的忍冬紋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種對比與調和的關系。在造型上忍冬紋以葉瓣大小、主莖脈和次莖脈的強弱作對比,使圖案看上去豐富多彩。其次又以主莖脈貫穿和使用形態(tài)相近的葉瓣為調和的辦法,使整個裝飾面變化豐富中又不雜亂,整體協(xié)調又不失單調。在色彩的使用上雖采用紅綠色來描繪,但是通過調整色彩面積的大小和純度,來降低和削弱對比色產(chǎn)生的強烈刺激,使忍冬紋裝飾產(chǎn)生對比和調和之美。
(二)云岡石窟中忍冬紋樣的多元價值
首先,忍冬紋承載著佛教文化經(jīng)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歷經(jīng)上千年的發(fā)展沉淀的歷史價值。東漢末年,忍冬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它的出現(xiàn)在中國的裝飾藝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意義不僅在于為中國的裝飾藝術增添了一個題材,而且忍冬紋裝飾優(yōu)美曲線的大量應用,為中國的裝飾藝術注入了一股催化劑。在忍冬紋傳入中國之前,這種波線結構的裝飾極其少見,只有少數(shù)相似的紋樣從中國傳統(tǒng)云紋演變而來,促使合乎中國審美的新裝飾的產(chǎn)生。
其次,忍冬紋與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不斷融合發(fā)展,形成中西合璧的裝飾形式,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起初,云岡石窟的忍冬紋裝飾以一種簡潔清朗的形象出現(xiàn),后來隨著裝飾技術的不斷成熟和裝飾品位的不斷提高,石窟中的忍冬紋樣不斷追求新的變化,并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出現(xiàn)了許多新樣式。如將蓮花紋與忍冬紋相結合,蓮花紋放置在裝飾圖案的中心,忍冬紋穿插其中,這種紋樣一方面起到烘托主體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這種自由變化的形式,能夠使裝飾圖案的視覺沖擊更強,達到了美化生活的效果。忍冬紋的出現(xiàn),并沒有取代中國紋樣的固有形式,而是通過中西合璧的方式,為中國裝飾紋樣的發(fā)展及忍冬紋提供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逐漸構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氣質。
最后,忍冬紋作為云岡石窟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價值。雖然忍冬紋是一種外來紋飾,但是其逐漸發(fā)展成為合乎中國審美理想的裝飾形式,展現(xiàn)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氣派,在云岡石窟的裝飾藝術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特點及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對于我們了解和繼承古代裝飾文化,美化現(xiàn)實生活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云岡石窟中忍冬紋生動的圖案、多樣的形態(tài)、豐富的裝飾內容、精湛的裝飾技藝,體現(xiàn)了我國先民的審美與智慧。對云岡石窟忍冬紋進行紋樣溯源、分期及主要應用部位的探討,可以揭示云岡石窟內裝飾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面貌;對云岡石窟內多種藝術特點及多元價值的探討,能夠展現(xiàn)北魏先民豐富的藝術思想。云岡石窟內的忍冬紋裝飾藝術是中國忍冬紋樣發(fā)展的藝術根基,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屬于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遺產(chǎn),對其進行學習與研究能夠使我們進一步感受中國傳統(tǒng)紋飾的魅力與價值。
作者簡介
張靈娣,女,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史。
參考文獻
[1]楊天牧.傳統(tǒng)忍冬紋樣探析[J].時代報告,2018(8):121.
[2]魯云云.云岡石窟中的忍冬紋樣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21.
[3]趙曉丹.淺談云岡石窟的裝飾紋樣[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4):158-161.
[4]李源,陳歡歡.忍冬紋解析及創(chuàng)新應用[J].天工,2022(2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