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趙旸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十堰市人民醫(yī)院 新生兒科,湖北 十堰 442000)
Beckwith-Wiedemann 綜合征(BWS)是一種罕見的印記基因疾病,大多于生后確診,且由于該病易患胚胎性腫瘤,需長期隨訪觀察?,F(xiàn)將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十堰市人民醫(yī)院于2020 年3 月收治的1 例經(jīng)基因確診的BWS 患兒病史資料報道如下。
患兒,女,生后24 min,因“生后呼吸費力24 min”入院?;純合档? 胎第1 產(chǎn),孕32+周,試管嬰兒,因其母“先兆早產(chǎn)、胎膜早破”于本院剖宮產(chǎn)出生,生后1 min Apgar 評分8 分(呼吸、皮膚顏色各扣一分),經(jīng)吸痰、氣管插管后,5 min Apgar 評分8 分,10 min Apgar 評分10 分?;純好嫔D紅潤,但仍呼吸費力,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chǎn)兒”收入院。
母孕史:其母于2020 年9 月5 日在本院生殖醫(yī)學中心植入凍囊胚1 枚。孕期規(guī)律產(chǎn)檢,孕27+5周宮內B 超提示羊水過多。孕期行無創(chuàng)基因、乙肝兩對半、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TORCH 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父母身體健康,否認家族性遺傳病史,非近親婚配。
體格檢查(氣管插管下):體重2.6 kg,身長45 cm,頭圍32 cm,胸圍31 cm,早產(chǎn)兒外貌,反應差,呼吸費力,可見明顯吸氣三凹征,全身皮膚明顯水腫,可見花斑,未見出血點。前囟平,張力不高。舌頭大,喜伸舌,咽無充血,口腔粘膜光滑。頸軟,雙肺呼吸音粗糙、減低,可聞及明顯濕啰音,心音有力,節(jié)律整齊,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膠質臍帶,基底部較寬,直徑約3 cm,臍部結扎好,無滲血。腹部膨隆,未見腸型,未觸及包塊,肝右鎖骨中線上肋緣下4.5 cm,質軟,脾左肋緣下可觸及腫大,足底紋理少,四肢肌張力減低,原始反射弱,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3 s。
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guī)、腎功能、超敏C反應蛋白未見明顯異常。血糖最低為1.9 mmol/L。肝功能:總膽紅素32.0 μmol/L,總蛋白41.9 g/L,白蛋白26.4 g/L,球蛋白15.5 g/L。心肌酶:肌酸激酶432 IU/L,肌酸激酶同工酶189 IU/L,乳酸脫氫酶715 IU/L,羥丁酸脫氫酶265 IU/L。凝血功能全套:D-二聚體2.11 mg/L,纖維蛋白原含量1.57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61.1 s。降鈣素原4.45 ng/mL。甲狀腺功能:游離甲狀腺素9.69 ng/dL,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19.5 IU/mL。血串聯(lián)質譜、尿有機酸氣相質譜檢查均為陰性。染色體核型分析:46,XX,未見結構異常。全基因組測序未發(fā)現(xiàn)染色體非整倍體變異及已知的致病性明確的100 kb 以上的微缺失/微重復變異(見圖1)。MS-MLPA 檢測顯示HhaI 酶未處理前11p15.5 區(qū)域H19、KCNQ1OT1、KCNQ1 和CDKN1C 基因及鄰近序列均為兩拷貝,HhaI 酶處理后H19(IC1)甲基化水平 在75%,在KCNQ1OT1(IC2)甲基化水平25%,提示11p15.5 區(qū)域為父源二倍體(見圖2)。
圖1 患兒全基因組測序結果
圖2 患兒MS-MLPA 檢測結果
影像學檢查:X 線胸片提示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超聲心動圖提示卵圓孔未閉。腹部超聲提示肝臟增大,右葉斜徑7.1 cm。顱腦MRI 提示雙側額顳部蛛網(wǎng)膜下腔稍增寬,局部約6 mm,延髓、橋腦、中腦、內囊及部分額葉白質見髓鞘發(fā)育,呈稍短T1、短T2 信號,左側基底節(jié)區(qū)見點狀低信號,大小約3 mm。
診療經(jīng)過:入院后給予呼吸機輔助通氣、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等治療,后患兒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遂予以抗休克,加強抗感染治療。入院第3天經(jīng)胃管給予微量喂養(yǎng),患兒未出現(xiàn)喂養(yǎng)不耐受情況。病程中每隔8 h 監(jiān)測1 次患兒血糖,前期未見明顯異常,于入院第14 天患兒出現(xiàn)低血糖,測得血糖最低為1.9 mmol/L,予以10%葡萄糖2 mL/kg靜推3 次(每次間隔1 h)并上調靜脈營養(yǎng)糖濃度及糖速后血糖趨于穩(wěn)定,后未再發(fā)生低血糖?;純河谥委?3 天好轉后出院。
出院隨訪:患兒6 月齡前間斷于本院行兒童康復訓練,23 月齡于外院行舌體減容術。目前患兒2 歲3 個月,身高:95 cm,體重15 kg,體格發(fā)育較同齡兒童偏快??杀磉_5~6 個字句子,吐詞清晰,智力及運動系統(tǒng)發(fā)育與同齡兒童相仿。8 月齡時復查心臟超聲提示卵圓孔已閉合。血甲胎蛋白(AFP)正常。近期(2022 年3 月)復查腹部超聲提示肝右葉斜徑最大8.3 cm,未見占位性病變,門靜脈主干內徑0.6 cm。余未見腫瘤性病變。目前每6 個月復查1 次血AFP 及腹部超聲。
BWS 又稱巨舌-巨體-臍膨出綜合癥,是一種臨床表現(xiàn)多樣、分子病因復雜、易累及多系統(tǒng)的人類印記基因疾?。?]。因BECKWITH[2]和WIEDEMANN[3]分別于1963 年和1964 年報道該病,故被命名為Beckwith-Wiedemann 綜合征。據(jù)報道BWS 世界發(fā)病率約為1∶13 700,無種族及性別差異,約85%為散發(fā),15%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4],國內尚無相關流行病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人類輔助生育技術(ART)出生兒童較自然授精出生兒童BWS 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約為1∶4 000[5],可能與IC2 去甲基化有關[6],具體原因尚不清楚。
BWS 的發(fā)生機制多種多樣,約80%患者是由于11p15.5 區(qū)域母源或父源性印記基因表達缺陷所致,另外高達20%患者無明確分子學診斷[7-8]。印記基因屬于一種表觀遺傳學修飾,指體細胞來源于父母雙方的一對等位基因發(fā)生的差異性表達,即來自父母一方的等位基因表達,而來自另一方的等位基因不表達或很少表達[9]。其主要通過DNA 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來完成修飾過程。印記基因存在印記中心(imprinting center,IC)又稱差異甲基化區(qū)(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印記基因表達缺陷主要包括:母源性IC2 等位基因甲基化缺失(IC2-LoM)(約占50%);父源性單親二倍體(uniparental paternal disomy,UPD)(約占20%);母源性IC1 等位基因甲基化獲得(IC1-GoM)(約占5%~10%);約5%的散發(fā)性和40%的家族性患者中可檢測到CDKN1C 基因突變;<5%的患者可檢測到11p15.5 易位或倒位等其他異常[10]。
BWS 患兒臨床表現(xiàn)具有多樣性,其中主要表現(xiàn)包括:舌大、腹壁缺損、偏身肥大、腎母細胞瘤及持續(xù)性高胰島素血癥(>1 周)等;次要表現(xiàn)包括:巨大兒(出生體重>2SDS)、面部火紅痣、羊水過多或胎盤腫大、耳皺褶或切跡、一過性低血糖(<1 周)、胚胎腫瘤、臍帶增粗、內臟肥大、早產(chǎn)、腹直肌分離、臍疝、多指/趾畸形、多乳頭、骨齡超前等[11-12]。既往多數(shù)學者[9,13-14]將巨大兒歸為主要表現(xiàn),但最近國際聲明中表示巨大兒不再被認為是BWS 的主要表現(xiàn)[10]。部分患兒產(chǎn)前超聲可見巨舌、臍膨出、胎兒大于孕周、內臟肥大、羊水過多、胎盤大、臍帶增粗、心臟發(fā)育不全等特點[15-16],其中孕前期產(chǎn)檢最易發(fā)現(xiàn)的是臍膨出[17]。蔣允凱[18]于1996 年報道過1 例新生兒期BWS 尸檢報告:體重大于孕周、舌大充滿口腔、腹部膨隆、臍疝形成、腎臟增大占腹腔2/3,鏡下見腎小球大部分成熟、腎小管擴張大小不等、肝匯管區(qū)膽小管增生呈不規(guī)則擴張,胰島細胞明顯增多。
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BWS 診斷標準,比較公認的是將具備3 個主要表現(xiàn)或2 個主要表現(xiàn)加次要表現(xiàn)作為其臨床診斷標準,但該標準并不適用于所有患者。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分子檢測技術不僅可以確診BWS,還能明確基因分型,以供醫(yī)生提供遺傳咨詢。然而并非所有疑似患者均需行分子學檢測,國際共識中指出[10],以主要標準為2 分,次要標準為1 分,進行臨床評分,評分<2 無需行分子學檢測,評分≥2 可行分子學檢測,當評分≥4時無論有無分子學依據(jù)均可診斷為BWS。本例患兒系試管嬰兒,于孕27+5周產(chǎn)檢時發(fā)現(xiàn)羊水過多,生后具有舌大、腹部膨隆、新生兒期暫時性低血糖等特點,心臟超聲提示卵圓孔未閉,腹部超聲提示肝臟增大,行MS-MLPA 檢測顯示11p15.5 區(qū)域為父源二倍體,確診為BWS。
BWS 患兒主要是以對癥治療為主。巨舌引起呼吸道阻塞及嚴重低血糖是新生兒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新生兒期患兒氣道管理及維持血糖穩(wěn)定至關重要。巨舌(90%)是該病最常見表現(xiàn)[19],當巨舌導致明顯頜面部發(fā)育異常或存在嚴重呼吸道癥狀以及喂養(yǎng)困難時可行舌體減容手術,通常于幼兒期完成,主要術式包括:尖端切除、前楔形切除、中心縮小、鰓瓣切除術、邊緣切除術和組合手術6 種,以前兩種術式應用最廣[20],術后可極大改善巨舌癥狀,預后較好。約30%~60%患兒新生兒期會出現(xiàn)低血糖[21],系體內胰島素水平升高所致,嚴重者可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導致不良預后發(fā)生。BWS 患兒多為短暫性低血糖,靜脈輸注葡萄糖維持血糖水平>3.9 mmol/L,幾天內血糖可恢復至正常水平。約20%患兒會出現(xiàn)持續(xù)性低血糖,可給予生長抑素類似物或胰高血糖素等藥物治療,必要時可行胰腺次全切除術[10]。對于腹壁缺損的患兒可行腹壁修補術。目前尚無關于BWS 患兒的生長發(fā)育報道,兒童期可定期于兒童康復門診行生長發(fā)育評估。由于BWS 患兒易患胚胎性腫瘤,且不同基因型腫瘤發(fā)生率不同,其中IC1-GoM 的患者腫瘤發(fā)生率最高(28%),尤其是Wilms 腫瘤,而IC2-LoM 的患者腫瘤發(fā)生率最低(2.6%),成年后腫瘤發(fā)生率與一般人無異。建議BWS 患兒每3~4 個月復查一次腹部超聲及AFP至8 歲[9-10]。本例患兒每6 個月隨訪復查血AFP及腹部超聲,未見腫瘤性改變,目前仍在隨訪中。
綜上所述,BWS 是一種罕見疾病,診斷主要依賴于患兒生后臨床表現(xiàn)及分子學檢測,這就要求兒科醫(yī)生需對該病有較高的認識,能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BWS 總體預后良好,一年生存率高達90.9%[22],由于該病在兒童期,尤其是2歲前患胚胎性腫瘤風險較高,需長期對相關易感腫瘤進行篩查和隨訪。建議有條件的家庭早期行分子學檢測,明確相關基因分型,以供醫(yī)生提供遺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