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姜姝琪
郅敏: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
“他從時間的角度來把握藝術的當代性,探尋時間背后所蘊含的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意義,讓遙遠的歷史變得有溫度,變得可感、可觸。”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如此評價郅敏和他的作品,“無論是燒制過的一個點、一個片,還是一抔土、一堆泥,它們都被郅敏巧妙地鑲嵌在了一個古老而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中?!?/p>
以一個個瓷片為基本單位,雕塑家郅敏進行著變化萬千的創(chuàng)造,窯火的燃燒,將土化成了瓷,也將郅敏的期待變成了發(fā)光體。
北京市朝陽區(qū)東億國際傳媒產業(yè)園,小暑剛過,園區(qū)綠樹成蔭,郁郁蔥蔥,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創(chuàng)研基地,也是郅敏的工作地,坐落于此。
工作室南面的樹叢間,露天呈放著郅敏的兩件代表作—《二十四節(jié)氣—驚蟄》與《藍色銀河》;工作室北面,《天象四神—朱雀》靜臥在一大片草坪中央。整個園區(qū),因為布置了不少雕塑作品,洋溢出濃濃的藝術氣息。
初見郅敏,一身休閑裝,個頭不高,戴一頂復古的格紋鴨舌帽。1993年,郅敏考入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設計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大學執(zhí)教7年,2004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yè),2007年入職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
如今,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常務副院長的郅敏已悟出導師說過的話:“藝術就是看你干幾個10年,第一、第二個10年,你才有點感受,第三、第四個10年,你才有些心得。”
在郅敏看來,藝術是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一個國家文化究竟是什么地位,歸根到底還是國力的比拼。郅敏多次參與國家重大題材創(chuàng)作,他深深理解到,一個百年大黨砥礪奮進的崢嶸歲月,一個古老民族邁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從求學到現(xiàn)在30年時間里,我舉辦了11次個展,現(xiàn)在正在籌備第12次個展。每個階段反映每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也許下一次只有一件作品,它也可以形成一個展覽。”郅敏說,“我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在改變,不只是把作品做好,還要根據空間重新創(chuàng)作,讓作品與空間產生互動,這越來越接近我對藝術的理解?!?/p>
2006年至2007年,郅敏在中央美院讀研究生期間,曾赴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習。2011年至2012年,郅敏入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舉辦的“中國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得到了前往法國研究雕塑藝術的機會。
雖然喝過不少“洋墨水”,郅敏仍堅持以母體文化作為切入口,重返傳統(tǒng)時間,回溯民族歷史,在過去和當下的對話中,生成自己的藝術作品。
從1997年到2007年這10年,郅敏認為,是自己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階段,在這第一個10年中,“尋找自我”和摸索個人語言表達是核心。回國之后,恰逢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中國雕塑院,郅敏進入中國雕塑院工作,從事教學與創(chuàng)作。
2007年,32歲的郅敏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第一次個人展覽?!胺浅E既唬麄冊诋厴I(yè)展看到我的作品后,通過學校邀請到我,展覽展出近20件作品?!被貞涋k展的經歷,郅敏很是感慨,這是他回國后的第一個個展。
又一個10年之后,2017年,郅敏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在北京的首場個展。這次個展,郅敏創(chuàng)作了4件大型雕塑,“天象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10年對郅敏來說尤為重要,他尋找更為獨特的方法,總結出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法論。
2022年12月3日,經第39屆佛羅倫薩文學與藝術獎評審委員會的評審,郅敏的作品《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榮獲雕塑類金獎,他成為首位榮獲該獎項的中國藝術家。
郅敏《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作品從2015年開始構思,《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獲獎理由是:以東方古老傳統(tǒng)材質陶瓷為媒介,把中國土地上農業(yè)文明的“節(jié)氣”這一看不見的事物賦予了看得見的形體。這是“中國時間”的一種現(xiàn)代表達嘗試,對人類全球化進入“國際標準時間”并逐漸生成精神困境的今天,具有警示、回歸和校準意義。
此前,郅敏斬獲過許多獎項,這包括作品《天象四神—青龍》獲首屆景德鎮(zhèn)國際陶瓷雙年展銅獎;2021年,作品《舟》獲2022北京冬奧會國際公共藝術大賽優(yōu)秀獎;2020年,作品《河圖洛書—出水的龍馬》獲文化和旅游部“絲綢之路”特別榮譽獎,作品《鴻蒙》獲“明天雕塑獎”金獎、年度大獎;2012年,大型雕塑景觀作品《地方》獲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2012年度全國城市雕塑建設優(yōu)秀獎。
2023年6月,《時間的溫度—郅敏藝術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這是郅敏的第11次個展。
“出乎意料,讓我對郅敏的藝術又有了新的認識,這個展覽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也是一個有著豐富科學、技術和人文內容的展覽,顛覆了我們對既有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印象?!敝袊佬g家協(xié)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美術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皮道堅說,“時間的溫度”主題,引導我們思考,從中華文化的立場出發(fā),研究在當代藝術領域里面,如何建構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和當代性?
郅敏認為,陶瓷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更是世界性的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媒介,能夠很好助力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的打造與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由于窯爐尺寸的限制,陶瓷走進公共空間長期以來面臨著來自材料的特殊難題,郅敏決心直面問題,轉向中國造字方法的潛心研究。
郅敏的雕塑作品《舟》。圖/盛開
郅敏從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永字八法”獲得靈感,用單體顆粒作為造型的基本方法,消解陶瓷材料限制性因素,發(fā)揮材料文化源流深遠、產區(qū)特點豐富的優(yōu)勢,建構了郅敏近10年作品的形態(tài)特點。
《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作品中的每一個陶瓷單體都被安裝上強力磁鐵,在鋼質內芯上的位置隨意變換,觀眾可以饒有興致地拿下來兩塊,隨意地變換位置,再調整,形成新的視覺感受。
在北京市通州區(qū)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水系中,有一件為冬奧會新創(chuàng)作的公共藝術作品《舟》,這件作品是郅敏與同事張冕共同創(chuàng)作,是北京冬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征集活動評選出的最佳作品之一。
雕塑由上千片鵝卵石般的陶瓷顆粒組成。它看起來如同一葉“同舟共濟”的輕舟,也像一根羽毛,或者一片象征著和平與友誼的橄欖葉。
“這件作品我們前后創(chuàng)作了一年多,由數千片陶瓷單體顆粒一顆顆安裝完成,每一片都是經過1350攝氏度的高溫手工燒制而成?!臂っ敉嘎叮本┒瑠W會全球招標,從2000件作品中挑選出7件作品落地,《舟》是其中一件,考慮到“舟”的形態(tài)和意象,最終選定了湖面來放置,《舟》本身造型也做了相應調整,更趨于平緩,與水面結合的位置更低、更吻合。
長江學者、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成紀與郅敏相識于上世紀90年代。多年交往,郅敏給劉成紀的印象是對雕塑藝術的不倦探索和工作熱情。
劉成紀用“雄赳赳,氣昂昂”來形容郅敏的工作狀態(tài)。劉成紀認為,雕塑是精神勞動,也是體力活,需要良好的身體條件和干脆利索的行動力。郅敏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這也是其在藝術上不斷走向成功的關鍵。
中國雕塑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孫振華說,“把時間作為方法”,是郅敏創(chuàng)作方法論最突出的特點,他在創(chuàng)作中始終站在時間的角度思考問題,把時間看作切入當代創(chuàng)作的路徑。
《河圖洛書》系列、《天象四神》系列、《二十四節(jié)氣》系列,是郅敏時間方法論的代表。在這些作品中,他有意識地關注農歷,關注節(jié)氣,關心天象,通過對歷史的回溯和挖掘,讓過去和現(xiàn)在建立起時間的聯(lián)系。專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表達,就像他在自述體散文《跳崖》一文中所說的:“我需要回望歷史與文化。”
“時間,是一個要命的東西,時間仿佛可以要所有東西的命,也可以給予所有東西命,時間決定了一切,它是陶瓷的根本,也是一切的根本。”郅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