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亞敏,孔維博,2,范春梅,彭爾瑞
(1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水利學院,昆明 650201;2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云南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昆明 650201)
馬鈴薯是中國第四大糧食作物,按季節(jié)來分,馬鈴薯的種植可分為早春作、春作、秋作和冬作[1]。在云南地區(qū)冬馬鈴薯既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又是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云南省第三大糧食作物[2-3]。冬馬鈴薯通常種植于旱地,云南的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10月份,在冬馬鈴薯種植期間,缺水會導致其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顯著降低[4],因此冬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關鍵水的補給尤為重要。在冬馬鈴薯種植實踐中,把齊苗期、現(xiàn)蕾期、薯塊膨大期所補充的水稱為關鍵水。
覆膜種植冬馬鈴薯能改善土壤溫度,采用覆膜栽培能有效保證馬鈴薯出苗所需的土壤含水量并顯著增產(chǎn)[5-7]。膜下滴灌處理的馬鈴薯植株生長發(fā)育狀況優(yōu)于其他灌溉方式[8-11]。本試驗對關鍵灌水時段進行膜下滴灌補水試驗,探索關鍵期灌水量對冬馬鈴薯生長及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影響。
參試品種為‘青薯9 號’,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薯類研究所引進的栽培品種。種薯選擇25~30 g 的小種薯播種。‘青薯9 號’生育期約109 d,種植時間為2021 年1月6日。
地膜為市場出售的普通黑膜(厚0.01 mm),支管選用φ50PE管,耐壓值大于0.5 Mp,滴灌材料規(guī)格為φ16滴灌管及滴頭。
肥料:農(nóng)家肥18 t/hm2,每株300 g;復合肥750 kg/hm2,每株12.5 g。
試驗地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鎮(zhèn)喜洲村,該地海拔1990 m,年降水量1080.10 mm。12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平均總降雨量147.2 mm,占年降雨量的13.6%,相對濕度49%~54%,其中60%的雨量集中在6—8 月;年均溫度為15.10℃,最熱月為7 月,月平均氣溫20℃,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8.7℃。屬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全年日照2282 h,日光充足。其中11月至次年4月,日照時數(shù)1312 h,占全年日照時數(shù)的62%。霜期一般開始于11月,平均無霜期269 d。
大理喜州村2—5月的月平均氣溫為15.1~18.5℃,接近于塊莖形成膨的最適溫度17.0~20.0℃[12],有學者研究表明,馬鈴薯適宜種植溫度為15~20℃,土壤濕度≥50%[13-14],大理喜州村土壤為暗棕壤[15],土壤肥沃,因此試驗區(qū)溫度適合馬鈴薯生長。
本試驗采用膜下滴灌方式,以灌水時期(T)灌水量(W)為研究對象,設置32個處理(表1),以不灌水(CK)為對照,其中,T1為覆黑膜,苗期膜下滴灌1次;T2為覆黑膜,苗期、花期膜下滴灌各1 次;T3為覆黑膜,苗期、花期、淀粉積累期膜下滴灌各1次;T4為不覆膜,苗期、花期、淀粉積累期各滴灌1次。
表1 冬馬鈴薯不同處理匯總表
由于馬鈴薯的種植區(qū)為旱地,大多沒有水源,因此灌溉制度的設置不套用灌溉定額,以需定供。根據(jù)馬鈴薯的種植行間距,確定種植60000株/hm2(2250 kg/hm2),單次灌水量依據(jù)每株的用水來確定,分別以每株0.4、0.6、0.8、1.0、1.2、1.3、1.5、1.6 kg確定灌水量,大田灌水量分別為W1(24 m3/hm2)、W2(40 m3/hm2)、W3(48 m3/hm2)、W4(60 m3/hm2)、W5(72 m3/hm2)、W6(80 m3/hm2)、W7(90 m3/hm2)、W8(96 m3/hm2),灌水時間分別在齊苗期、現(xiàn)蕾與開花期,淀粉積累期(塊莖膨大期)各灌水1次,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試驗區(qū)長5 m、寬1.5 m,面積7.5 m2,4次重復。每個試驗區(qū)均有明顯的標識。試驗采用黑膜覆蓋栽培,每試驗區(qū)2墑,1墑1行,株距0.25 m,行距0.75 m,每試驗區(qū)種植馬鈴薯40株,共1320株。試驗地頭有固定水源,試驗時可直接引用。支管與水源相連,直通田間,每個試驗區(qū)布置一根滲透式滴灌帶,首端有控制閥。不同的社區(qū),由于灌水量的不同,灌水時間也不相同。灌水時間對應上述灌水量,分別是1.25、2.08、2.5、3.125、3.75、4.17、4.69、5 h。冬馬鈴薯不同處理生育期的灌水量設置及灌水制度見表1。
調(diào)查記錄不同處理馬鈴薯出苗率,不同處理不同階段的株高和粗莖,收獲時測定產(chǎn)量和計算商品薯率(大于50 g的塊莖為商品薯,商品薯數(shù)占總薯數(shù)的百分比即為商品薯率)。馬鈴薯出苗率在齊苗期(3 月12日)前分3次進行調(diào)查,其中出苗調(diào)查見表2;馬鈴薯株高與莖粗的調(diào)查,分別在齊苗期(3月12日)、花期(4月10日)、淀粉積累期(4月30日)和成熟期(5月20日)各測量1次,每試驗區(qū)隨機選取10株測量,分別用直尺測量株高、游標卡尺量測莖粗,并記錄植株主莖數(shù),株高和莖粗調(diào)查結(jié)果見表3和表4。
表2 馬鈴薯滴灌試驗出苗率調(diào)查 %
表3 不同灌水處理馬鈴薯株高調(diào)查表 cm
表4 不同灌水處理莖粗調(diào)查表 cm
產(chǎn)量和計算商品薯率的調(diào)查,在每個試驗社區(qū)隨機選5株馬鈴薯,挖出全部塊莖稱重測產(chǎn),按大(>150 g)、中(50~150 g)、小(<50 g)薯分別稱重,測定大、中、小薯率。大薯率加中薯率合計即為商品率。
從表3可看出:(1)膜下滴灌冬馬鈴薯的株高生長集中在出苗后與開花期之間,生長速度特別快,在開花期、淀粉積累期、成熟期也有增長,但相對速度減慢。當灌水量一定時,馬鈴薯的株高隨灌次數(shù)的增加而增大。(2)當灌水量為相同時,不同灌水時期馬鈴薯株高的變化趨勢一致,成熟期的株高按從大到小排序為:W5T4>W(wǎng)4T4>W(wǎng)3T4>CK>W(wǎng)6T4>W(wǎng)7T4>W(wǎng)8T4>W(wǎng)2T4>W(wǎng)1T4>W(wǎng)8T4。CK 積累期起馬鈴薯株高大于W1T4、W2T4處理,原因灌水量小,而且是苗期灌水,對馬鈴薯植株高度幾乎沒有影響。W8T4最小是因為沒有覆膜,蒸發(fā)大,且塊莖的膨脹期也需要大量的水分補充,沒有多余的水分運用于植株生長。(3)灌水時段相同,灌水量在24~96 m3/hm2時,水分的補給對株高的影響為成熟期>淀粉沉淀期>開花期>苗期。
從表4 可看出:(1)灌水量在40~72 m3/hm2時,馬鈴薯的莖粗隨著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苗期、花期、淀粉沉淀期、成熟期增長趨勢一致。
(2)T4處理除外,苗期、花期、淀粉沉淀期、成熟期馬鈴薯的莖粗均大于CK的莖粗,W8T4最小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覆膜,蒸發(fā)大,且塊莖的膨脹期也需要大量的水分補充。
(3)灌水時段相同,灌水量在24~96 m3/hm2時,膜下滴灌灌水量的增加對莖粗的影響為:淀粉沉淀期>成熟期>開花期>苗期,淀粉沉淀期的莖粗大于成熟期是由于成熟期馬鈴薯的莖接近衰敗,失去水分有所收縮所致。
2.3.1 不同灌水定額與冬馬鈴薯產(chǎn)量的關系 依據(jù)產(chǎn)量和灌水定額進行相關分析。分析不同灌水處理條件下馬鈴薯與產(chǎn)量的關系,結(jié)果見表5。
表5 不同灌水定額馬鈴薯產(chǎn)量統(tǒng)計表 kg/hm2
(1)T1處理(苗期1次灌水)。灌水定額為24~60 m3/hm2時,馬鈴薯產(chǎn)量與灌水定額是線性相關;灌水定額為60~72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增加并達到峰值52911.2 kg/hm2;灌水定額為72~96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下降,產(chǎn)量為51207 kg/hm2>CK。
(2)T2處理(苗期和花期各灌1 次水)。灌水定額為48~80 m3/hm2時,馬鈴薯產(chǎn)量與灌水定額是線性相關;灌水定額為80~96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增加;灌水定額為96~144 m3/hm2時,產(chǎn)量增速減慢并達到峰值58790 kg/hm2;灌水定額為144~192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下降,產(chǎn)量為57407 kg/hm2>CK。
(3)T3處理(苗期、花期和淀粉沉淀期各灌1次水)。灌水定額為72~180 m3/hm2時,馬鈴薯產(chǎn)量與灌水定額是線性相關;灌水定額為180~216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增加并達到峰值54502 kg/hm2;灌水定額為216~288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下降,產(chǎn)量為51557kg/hm2>CK。
(4)T4處理(苗期、花期和淀粉沉淀期各灌水1 次不覆膜)。灌水定額為72~144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增加,產(chǎn)量達51758 kg/hm2>CK;灌水定額為144~216 m3/hm2時,產(chǎn)量增速減慢并達到峰值53412 kg/hm2;灌水定額為216~288 m3/hm2時,產(chǎn)量急速下降,產(chǎn)量為49495 kg/hm2<CK。
2.3.2 不同處理對冬馬鈴薯產(chǎn)量的影響 從表6 可看出:T1處理下,單次灌水量在24~72 m3/hm2產(chǎn)量呈現(xiàn)增加,72~96 m3/hm2產(chǎn)量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T2處理下,齊苗期和開花期單次灌水量為72 m3/hm2時產(chǎn)量出現(xiàn)最高值58790 kg/hm2。在種植管理、施肥標準統(tǒng)一的情況下,冬馬鈴薯關鍵水的適宜灌水量為72 m3/hm2,當灌水量為72 m3/hm2時,膜下滴灌一次灌水、兩次灌水、三次灌水的產(chǎn)量分別為52911、58790、54500 kg/hm2,均大于CK 的50681 kg/hm2,且增產(chǎn)率為4.4%、16.0%、7.5%;當灌水量為72 m3/hm2時,不覆膜滴灌時,馬鈴薯產(chǎn)量達53412 kg/hm2。
表6 不同處理馬鈴薯產(chǎn)量統(tǒng)計表
(1)當灌水時段相同,灌水量在24~40 m3/hm2時,水分的補給對產(chǎn)量的影響為T2W>T3W>T1W>T4W,說明覆膜保水效果好,裸地比覆膜地含水量小,蒸發(fā)量大,導致馬鈴薯需水量不足,產(chǎn)量降低。
(2)當灌水時段相同,灌水量在40~72 m3/hm2時,水分的補給對產(chǎn)量的影響為T2W>T3W>T4W>T1W,隨著灌水量的增加,產(chǎn)量也迅速增大。其中灌水量為72 m3/hm2,增長幅度大,但T1W處理產(chǎn)量最低,是由于灌水量過小,馬鈴薯需水量不足所致。
(3)T4W7~T4W8產(chǎn)量均小于CK,因此灌3次水適宜的總灌水量應在96~240 m3/hm2之間。當灌水時段相同,單次灌水量在72~96 m3/hm2時,水分的補給對產(chǎn)量的影響為T2W>T3W>T1W>T4W,隨著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單次灌水量為72 m3/hm2,減低幅度小,也就是說,單次灌水量為72 m3/hm2是上限,滿足冬馬鈴薯生育期的關鍵用水。
(4)當馬鈴薯只在苗期灌水,且一次灌水量<72 m3/hm2時,則馬鈴薯的產(chǎn)量小于CK。
(5)綜上所述:一次關鍵水(苗期),適宜灌水量為72~96 m3/hm2;二次關鍵水(苗期和花期),適宜灌水量為72~192 m3/hm2;三次關鍵水(苗期、花期、淀粉沉淀期),適宜灌水量144~240 m3/hm2。
計算經(jīng)濟效益時,滴灌材料是以平均使用期限為5年來折算,馬鈴薯價格是以2021年馬鈴薯平均銷售價1.9元/kg,復合肥為價格為3.2元/kg,有機肥520元/t,塑膠膜15.2元/kg,農(nóng)業(yè)用水0.4元/t,勞力以100元/(人·d),種薯3150元/hm2來計。計算成果詳見表7。
表7 不同灌水處理方式下馬鈴薯經(jīng)濟效益
由表7 可知,不同灌水處理馬鈴薯產(chǎn)量在45106~58790 kg/hm2之間,其中以T2處理產(chǎn)量最高,依次是T2處理>T3處理>T4處理>T1處理,說明膜下滴灌處理經(jīng)濟產(chǎn)量高于未覆膜滴灌處理,當灌水量和灌水時段相同的情況下T3處理>T4,增產(chǎn)率達2.0%~5.3%,其中以T2處理增產(chǎn)效果最好,增量為12.05%~16.0%,馬鈴薯種植膜下滴灌最高經(jīng)濟效益可達84059元/hm2。
冬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較大,在控制單一變量條件下通過不同灌水對馬鈴薯產(chǎn)量和商品率進行試驗研究,目的在于更好的把握水分在馬鈴薯種植中的使用情況。綜合以上分析的結(jié)果,灌關鍵水可以促進馬鈴薯的發(fā)芽率、株高、莖粗,進而影響馬鈴薯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16]。膜下滴灌關鍵水是干旱地區(qū)種植馬鈴薯的首選,覆膜滴灌處理顯著降低了蒸散量,同時提高了水分利用效,促使馬鈴薯提早出苗,增加了馬鈴薯生長時間,避免了晚疫病的危害,馬鈴薯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也顯著提高,與賈振華等[17]的試驗研究一致。當灌水時段為齊苗期和開花期時,單次灌水量為72 m3/hm2,馬鈴薯產(chǎn)量最高(58790 kg//hm2),商薯率也是最高(95.6%),經(jīng)濟效益最高可達(84059 元/hm2)。其他的處理情況產(chǎn)量皆不能達到(齊苗期和開花期2次灌水,單次灌水量為72 m3/hm2)的效果,主要原因有2 個,一是當灌水量沒有達到上述標準時,水分供應不能滿足作物生長需求,限制了作物生長,進而影響作物產(chǎn)量與品質(zhì)[18];另一方面是灌水過量,抑制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進而影響作物生長,嚴重情況可能會導致作物死亡[19]。因此,冬馬鈴薯膜下滴灌關鍵水的灌水量不可過多或過少,結(jié)合本試驗研究結(jié)果,云南冬馬鈴薯膜下滴灌關鍵期宜為齊苗期和開花期,單次灌水量適宜為72 m3/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