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
一個中國的家庭或個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想取得一幅畫作?或掛在屋子里作為裝飾之用,或是為了個人欣賞,或是為了令來訪者對主人的財富和品位留下深刻印象。配備齊全的家庭需要圖畫作為吉祥祈?;蝌?qū)邪避禍之用——降服鬼怪的鐘馗的畫像便是絕佳例子。那么,如何從畫家手中獲取畫作呢?
方式一、委托和書信
為了滿足某些場合的需要,從職業(yè)畫家那里獲取一幅畫作相對簡單:你先預訂,接下去收取畫作,最后付款。有一封保存下來的信箋是仇英寫給他一位贊助人的,信中清楚地記錄了這一過程。那人要求畫一幅賀壽圖,然后畫家作出了回應,在信首說過一段恭維客套話之后,仇英寫道:
委畫壽面,堇完貢上,幸撿收。更有他委意教示下,須如命貢納,萬勿轉(zhuǎn)托西池。雖為親誼,與仆情甚不合,幸留意焉。二畫更俟續(xù)上。病中草率欠恭,伏惟見原。
初六日英
再拜具緘
仇在信末又附言:
聞宅中多合豨薟丸,求數(shù)服。有葉亦乞見惠,素問拜印一簿……又蒙方壺令弟惠銀,幸教稱,萬萬……余素。
除了記錄下簡單的交易外,這封信還觸及到其他幾個有趣的問題:中間人的使用;贊助人提供作畫用的絹帛這一事實;以及除了支付金錢外,還贈予藝術(shù)家禮物(藥品以及仇英所要求提供的健康手冊)的做法,或經(jīng)常以禮物代替支付金錢。
在這一簡單的樣式中最為常見的是,求畫者會派遣某人(通常是一位仆人)去預訂一幅圖畫,同樣的,后來也是讓他去取畫。在清初作家李漁的一幕戲曲中基本忠實記錄了普遍接受的做法。兩位政府官員差遣各自的仆人將索取字畫的信箋送達董其昌,第一位請求一首賀壽詩,并求為一本書作序。第二位仆人前來請求一幅圖畫和一幅書法扇面,他呈上主人的來信后便說他要等候董其昌執(zhí)筆完成這些請求。董甚為不悅,向他的朋友陳繼儒抱怨,他的主要投訴不在必須于壓力下寫書作畫,而在于回復官員的信函。
另外一位叫胡從中的,有心成為龔賢的贊助人,他寫信給這位藝術(shù)家,說他聽聞龔想隱居度過夏天,就打算差遣一名童仆,讓他就近暫住,以定時供給畫家基本日用所需,如米和鹽等,并且他本人會偶爾前來拜訪。
可見,向藝術(shù)家索取畫作一般都是以書信的形式提出請求,并采用如下的開場白:
先生筆力堪比荊(浩)關(guān)(仝);精微處乃有顧(愷之)、陸(探微)之遺韻。滿紙煙云,春風沐面,成造化之功。
一旦畫家被這樣的奉承說服了,大概,人們接下去便得用適當?shù)拇朕o拐彎抹角地提出要求了。
方式二、中間人和代理人
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大凡顧客不愿直接與藝術(shù)家接洽,甚或不想寫信,中間人便應運而生了。中間人可以是其中一方的親戚,或者僅僅是雙方都信得過的人;大凡交易涉及藝術(shù)品,中間人經(jīng)常得是一位行家,能同時就價格問題提供意見,如果交易的是古董,則需給出真?zhèn)畏矫娴目捶?。晚明作家詹景鳳告訴我們,在他那個時代,這樣的中間人收取售價百分之十作為酬金,其中包括他們的估價服務收費在內(nèi)。
文學家兼劇作家孔尚任是清初南京一位著名的藝術(shù)家贊助人,1689年的一次聚會中,他遇上了個性派畫家石濤,之后孔寫信給他的詩人朋友兼那次聚會的主持人卓爾堪,他寫道:
石濤上人道味孤高,詩、畫皆如其人。杜集一晤,可望難即。別時又得佳箑,持示海陵昭陽諸子,皆謂筆筆入悟,字字不凡,仆欲求一冊,以當二六之參。不敢徑請,乞足下婉致之。
這種類型的中間人,他們的任務是代表顧客去與畫家接觸。
此外,有些人可能出于友誼,或者出于對藝術(shù)家的欣賞而成為代理人。19世紀初的人物畫家費丹旭是在杭州城隍山上的一處貨攤開始賣畫生涯的,山水畫家兼官員湯貽汾碰巧路過,賞識他的畫作并決定幫助他。湯將費丹旭引薦給一位新近發(fā)跡的富翁。這位富翁希望跟一些畫家名流交往,湯告訴他費將來會有所成。那人就將費丹旭帶回家,并給付薪酬;他還將費丹旭介紹給諸位朋友,并讓他有機會研習他所收藏的古畫,費的聲望很快便冒升起來了。
任熊也以相似的方式展開繪畫生涯。當時文人姚燮發(fā)現(xiàn)任熊在街頭賣畫,就將他帶回家作為寓居畫家。任熊為報答姚燮的盛情款待,就為姚的一些詩句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插圖冊子。據(jù)稱某次姚燮辦了場盛宴,當場使用任熊設計的紙牌做飲酒游戲。在客人們皆大加贊譽之際,姚將畫家召入并向眾人做介紹,結(jié)果大家都定制了他的畫作。
從這些事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各種形色的中介人,以各不相同的名目從畫家那里獲取畫作。他們有中間人、代理人、關(guān)心畫家生計的朋友、徹頭徹尾的畫商,以及有意將其作為禮物贈予他人的收藏家。
方式三、市場和畫室
畫家還可以選擇在市場上公開出售他們的作品,不過,他們只有在其他途徑都行不通的情況下才會出此下策,因為這樣做會被看作有失體面,等于將自己降格到街頭小販的層次。
自清中葉始,北京的報國寺廟會便成了繪畫作品的銷售點。在這里你可以買一張一定大小的畫紙,在拐角處或者在背后用小字體寫上對主題的要求以及你的姓名。這些信息都將傳遞到畫家那里,他就會完成作品并將之寄存在店鋪里,購畫者可以從那里收取。
從文人藝術(shù)家那里獲得畫作的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地去拜訪他的畫室或者住所,當然前提是你要有拜訪的資格。但并非所有的藝術(shù)家都殷勤好客。有些可能會憤然拒絕索畫者的請求,特別是在畫家與他們素未謀面以及他們索畫的方式不知怎的有些唐突的時候,就更是如此。
畫家也一般會存些已經(jīng)完成的作品供來訪者瀏覽。葛蘭佩描述唐寅的經(jīng)濟狀況時,認為他“制作次要作品以供一般市場販售,這主要是扇面之類,都不是定制的,而是為那些隨機買主準備的現(xiàn)貨”。
那些不像唐寅靠賣畫獲利的畫家,卻將其畫作當作政治上或者其他方面的贈禮,也可能采取類似做法,經(jīng)常備有“非預訂的”畫作供來客瀏覽,有時甚至讓他們帶走。清初山水畫家程正揆于1649年開始他的《江山臥游圖》系列圖卷創(chuàng)作。他在該系列作品的題識中告訴我們,他這樣做是為了減輕像他一樣在京城任職者的“痛苦”:沒有自然的山水可供游玩,沒有書法或繪畫作品可供欣賞。到1651年為止,他已經(jīng)完成了30多幅,除了一幅,其余全部都被“貪得無厭者”拿走了——這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我們也許應當理解為這些都作為禮物送與他的同僚了。在較晚后的一幅畫的題識中,他說有人指責他創(chuàng)作這些畫去“奉承他人”,向那些能夠促進他事業(yè)發(fā)展的人物邀寵。他抗議辯說不是這樣的,他只是在工作之余作畫自娛,從未以之示人。(那么,人們也許要問他,怎么會有如許眾多的“貪得無厭者”能成功拿走這些畫作呢?)
董其昌或多或少地也在遵循著同樣的模式,他的相當一部分畫作都有兩次題識,這些作品多是些不具個人感情性質(zhì)的立軸。這表明董其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會制作一些較次要的作品,然后將一定數(shù)量的這類作品存放在畫室里,當有人來拜訪時(來客也許是經(jīng)人引薦前來的),他就會展示給他們看,以示殷勤友好;要是來客對某件作品表露欣賞之情并希望得到它,則董可能將畫送他,有時還會加上題跋。不過,受畫者自然理應做某些補償,或者是覺得自己受惠于董,以后總得還此人情。
(本文節(jié)選自《古代畫家的日?!?,中央編譯出版社,有刪改,題目為編者所擬)